導航:首頁 > 電影演員 > 電影演員王朋凱

電影演員王朋凱

發布時間:2022-07-25 20:10:38

Ⅰ 張家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5%。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 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現就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釋,就是長期居住在這里的一個土生土長的民族,古代稱「巴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從來沒有全面性搬遷過,是一個很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早在堯舜時代,長江,漢水以南就有了「南蠻」的生存與繁衍。
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
隋代稱「岳左」。
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
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土家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張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顯其靈,真所謂物華天寶而人傑地靈。

白族

白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大理一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一帶的白族,則是從雲南的大理國。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佔領了雲南的大理國,強征了一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里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鍾遷一、谷均萬、王朋凱,因為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後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並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於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終於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同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大同小異。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為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歷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築群,也頗具藝術特色。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雲》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遊人。
苗族
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後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一帶,然後在這里定居下來,生息、繁衍。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為「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後,又被稱為「五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徵收賦稅,調查戶口,統一設立府、廳、州、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壠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斗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這次起義軍斗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堅持斗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斗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詳細資料請見:

Ⅱ 張家界坐落在什麼地方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5%。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 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現就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釋,就是長期居住在這里的一個土生土長的民族,古代稱「巴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從來沒有全面性搬遷過,是一個很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早在堯舜時代,長江,漢水以南就有了「南蠻」的生存與繁衍。
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
隋代稱「岳左」。
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
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土家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張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顯其靈,真所謂物華天寶而人傑地靈。

白族

白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大理一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一帶的白族,則是從雲南的大理國。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佔領了雲南的大理國,強征了一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里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鍾遷一、谷均萬、王朋凱,因為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後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並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於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終於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同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大同小異。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為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歷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築群,也頗具藝術特色。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雲》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遊人。
苗族
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後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一帶,然後在這里定居下來,生息、繁衍。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為「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後,又被稱為「五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徵收賦稅,調查戶口,統一設立府、廳、州、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壠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斗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這次起義軍斗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堅持斗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斗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詳細資料請見:
http://www.zjj.gov.cn/city/kk/

Ⅲ 張家界的資料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5%。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 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現就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釋,就是長期居住在這里的一個土生土長的民族,古代稱「巴人」。據有關史料記載,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從來沒有全面性搬遷過,是一個很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早在堯舜時代,長江,漢水以南就有了「南蠻」的生存與繁衍。
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
隋代稱「岳左」。
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
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之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只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土家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生活在張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顯其靈,真所謂物華天寶而人傑地靈。

白族

白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大理一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一帶的白族,則是從雲南的大理國。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佔領了雲南的大理國,強征了一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里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鍾遷一、谷均萬、王朋凱,因為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後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並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於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終於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同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大同小異。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為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歷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築群,也頗具藝術特色。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雲》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遊人。
苗族
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後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一帶,然後在這里定居下來,生息、繁衍。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為「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後,又被稱為「五溪蠻」、「長沙蠻」。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徵收賦稅,調查戶口,統一設立府、廳、州、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壠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斗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這次起義軍斗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堅持斗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斗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詳細資料請見:
http://www.zjj.gov.cn/city/kk/
網路知道回答只能容納10000字,請諒。

Ⅳ 關於少數民族的資料

白族 白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大理一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一帶的白族,則是從雲南的大理國。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佔領了雲南的大理國,強征了一支「寸白軍」,進攻南宋。這支「寸白軍」里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鍾遷一、谷均萬、王朋凱,因為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後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並繁衍生息。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後,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於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終於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同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大同小異。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因為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 白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歷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聖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築群,也頗具藝術特色。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雲》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遊人。 追問: 還有沒有?比如說蒙古族的、 朝鮮族 的、、、、? 回答: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 新疆 、青海、甘肅、遼寧、 吉林 、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 人口普查 ),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 交椅 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 元朝 初年隨忽必烈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通海蒙古族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鳳山腳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700多年來,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憑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把杞麓湖之濱、 鳳凰山 之麓建設成了 魚米之鄉 。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 加工業 、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 馬頭琴 。喜愛 摔交 運動。 蒙古包 和 勒勒車 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 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 回鶻 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 蒙古文 。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 戲劇 、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 《蒙古秘史》 等典籍已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 大英 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 主要分布地區:內蒙古、遼寧、新疆、黑龍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補充: 朝鮮族 生活在我國東北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毗鄰的 長白山 地區。這里群山聳立,峽谷縱橫,風光一絢麗, 山的主峰-- 白頭山 是我國東北地 的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著名的 旅遊勝地 天池宛如一塊 剔透 的碧玉,鑲嵌在頂峰上,傳說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來這兒沐浴。天池北側有一個瀑布,浩浩清流懸空而落,猶如 白練 垂天,銀龍飛舞。長白山脈是 鴨綠江 、 圖們江 和 松花江 的發源地。奔流不息的 海蘭 江、 布爾哈通河 、嘎呀河、 琿春 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婉蜒回環,滋潤著長白山麓的廣大地區。這山 靈水 秀的地方,就是朝鮮族的家鄉。 我國的朝鮮族有192萬多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省(區),其餘散居在內地的一些城市。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這里的朝鮮族居民佔了朝鮮族總人口的近一半。此外還有位於長白山懷抱中的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也是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區。 我國的朝鮮族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他們原是從 朝鮮半島 陸續遷來的。早在17世紀末,就有部分朝鮮族居民零星從朝鮮遷來。1869年朝鮮北部遭到大飢荒,災民們陸續渡過圖們江、鴨綠江,遷人到我國 延邊 等地開荒定居,到19世紀80年代初已達幾萬人。1910年日本人侵朝鮮後,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殘暴統治 和壓迫的 朝鮮人 民,更是大批遷人我國東北各地。 朝鮮族不分男女都比較喜歡穿素白色的服裝,顯示出他們喜愛清凈樸素的個性。婦女的 民族服裝 ,上身是白色斜襟的短衣,垂著飄帶;下向是裙子,有 水粉 、淡綠、 淡藍 、淡紫幾種顏色,分長裙和短裙。長裙到腳面,短裙僅過膝,有 筒裙 和纏裙兩種。男子在短衣外加坎肩,下面穿比較肥大的褲於,外出時再穿上斜襟的用布帶做紐扣的長袍。 朝鮮族婦女善於在頭上頂著東西走路,如盛滿水的瓦瓮、裝有衣物的 包袱 等,都用頭頂著,不但不會掉下來,而且還能走得很快。朝鮮族的婦女還十分喜愛清潔,房間、餐具、衣被隨時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房間內用土坯和平整的石頭砌成炕,人一進屋便脫鞋,在炕上坐卧 朝鮮族的主食是大米、小米,也愛吃 打糕 、冷麵和 大醬湯 。特別喜歡吃狗肉和一種叫「克依姆奇」的泡菜,這種泡菜是以白菜和蘿卜為原料,佐以 大蒜 、辣椒、生薑,用鹽水腌漬而成,味道很獨特。 。 朝鮮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中國的朝鮮文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相同。朝鮮文最早是1444年在朝鮮 李朝 世宗的主持下創制的, 1527年曾作過改進。它有4個 音素 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疊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1952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再次作了改進,井取消了 夾用的漢字。但韓國的文字至今仍夾用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朝鮮族的文教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國家先後建立了 延邊大學 等上千所大、中、小學校,創辦了使用朝鮮族語言文字的報紙、電台、電視台、出版社,在全國統一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中,還專門設有使用朝鮮族文字的考場。現在,朝鮮族已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並且成為我國每萬人受過高等教育人數比例較高的民族之一。

Ⅳ 請問張家界有哪些少數民族

張家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主要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

張家界的土家族、苗文化風情濃郁,土家族的山歌、苗族的對歌曲調優美;土家族的鎦子、咚咚喹、擺手舞、毛古斯,苗族的鼓舞、接龍舞,雄健中有纏綿,粗獷中見秀美。

土家族住房多依山建築,一般是長方形,三間,中為堂屋。房屋建築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頂蓋瓦;有的編竹為牆,茅草為頂。火塘是土家族人們心中的神聖處所,它是祖宗神靈的附著物。嚴禁任何人從上面跨越,或用腳蹬火塘中的鐵撐架。

苗族四月八、椎牛、趕秋節,土家族的過趕年、哭嫁、吃新節、社巴節等節慶習俗,實錄了土家族苗族先民的精神生活與獨特的傳演方式。

(5)電影演員王朋凱擴展閱讀

1、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張家國家級森林公園,楊家界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四大景區,統稱為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2、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 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

Ⅵ 中國的風俗節日共有多少

中國法定節日有: 新年(1月1日);春節(農歷新年);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中國的元旦: 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 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合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登高敬老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設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Ⅶ 上九節的慶祝

「上九節」是寶興縣磽磧鄉少數民族極具本民族濃郁特色的傳統節日,翩翩起舞的遊行隊伍,形式多樣的藏鄉歌舞,驚心動魄的技藝展示,賞心悅目的文體表演是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研究磽磧少數民族歷史的重要依據。
「夷基(藏語語氣詞)!藏家多少情,杯中就有多少酒。喝下三杯甘甜的美酒才是好朋友……」酒杯盛滿藏家人的熱情,祝酒歌透出藏家人的奔放。
三杯「進門酒」,香酥的烤羊肉,不分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圍火而舞……走進磽磧鄉,記者多次感受了磽磧藏家人的熱情豪爽。
四川省第五屆少數民族藝術節在樂山開幕。10月23日下午,民俗民間藝術巡遊走上街頭,許多觀眾被磽磧藏族鍋庄表演隊員搶入隊伍「篩糠」(游戲),在觀眾被反復的拋起、放下中,磽磧藏族鍋庄在藝術節巡遊表演中掀起了一個個高潮,笑聲鼎沸。藏族同胞的奔放點燃了數以萬計的圍觀群眾的熱情,追隨磽磧鍋庄的群眾不斷增加,形成了一股火熱的人流。 正月初九,白族叫「上九」。桑植芙蓉橋白族人用舉辦廟會的方式慶賀上九節。這天,芙蓉橋及周邊地方的白族人,吃過早飯,穿戴一新,並匆匆出發,參加一年一度熱熱鬧鬧的上九廟會。
芙蓉橋是張家界小有名氣的一個白族鄉,全鄉13000多人,大多以王姓為主,是白族遷始祖王朋凱的後裔。說芙蓉橋有名,因為它出土了兩架恐龍化石,填補了世界無齒恐龍化石的空白。說芙蓉橋地靈,因為它成為中國著名的娃娃魚繁殖基地。說芙蓉橋古老,因為它境內留下了白族祖先們太多的足跡:鸞船里祖先的傳說比酉水河的鵝卵石還多,土門子王朋凱背鍋落腳的「覆鍋岩」印跡歷歷在目,海龍坪陳吉陳亮兄弟的老屋場依舊煥發不朽光彩,還有廖坪大將軍谷永和襲用的「迴音壁」「仙鶴井」老祠堂……有這些底蘊,有這些亮色,有這些文化沉積,芙蓉橋白族上九廟會辦的很紅火,很地道,很朴實。
打開芙蓉橋白族上九廟會會史,了解到,這里的白族是雲南大理遷來的,祖先王朋凱一屁股坐在覆鍋岩上,發現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最後選擇這個曾經僻壤蠻荒之地定居,與陳吉陳亮兄弟共同建家立業。幾百年來,他們的子孫在這里春耕秋收,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白族歷史文化的不朽。為了使各位兄弟姐妹們在過年後第一次相聚,為了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精神風貌,為了永遠歌頌祖先的功德,弘揚祖先們艱苦創業的精神,芙蓉橋白族將正月初九定為上九廟會。年年歡慶,年年聚會,形成頗有地方特色的芙蓉橋白族上九廟會節。
芙蓉橋白族上九廟會有三大看點。一為祭祀。祭祀就是抬本主像游神。本主像為始祖王朋凱、陳吉陳亮兄弟。游神目的在於請祖先保佑,祈求農業豐收。木像均有別致的臉譜,頭上蒙著紅布,由兩人抬著走,繞主場一周,表示祖先也來趕廟會,與子孫們同樂。游神所到之處,一律放鞭炮迎送,表示子孫們永遠崇拜祖先,敬仰祖先,牽掛祖先,希望有祖先這棵大樹的庇護,生活更加美滿幸福。二為顯鳥。「顯鳥」為白族話,即顯示本族拿手活。芙蓉橋白族人聰明有悟性,許多族民有絕活。一般不顯山露水。只有在自己的上九廟會上,才拿出來溜溜,令外人嘖嘖稱贊。在風味小吃上,「葉兒粑」「油炸粑」「雪棗粑」「烤肉犬」味道美。在手工藝活上,喜背簍,撒穗荷包,墊底,拐杖,腰帶……樣樣漂亮。在玩的花樣上,圍鼓,鑼鼓,布龍燈,花鼓燈,九字鞭,丈鼓舞,嗩吶……樣樣絕。在唱的藝道上,光曲調就有100多種,白族山歌,水歌,放排歌,嫁女歌,回門歌,和八字歌,滿百天歌……還有桑植民歌,流行歌,紅軍歌,戰斗歌……還有兒歌,野調,惹人曲,lia lia 歌……聲聲甜美動人。在人們自娛自樂的舞台上,有土生土長的老藝人、老演員同台亮相,有剛走穩路小孩的滑稽小品,有土掉牙的農民相聲,有專搞笑的叫勁客……令人捧腹。三為做買賣,繁榮市場經濟。家家戶戶門面大開,迎接四方來客,客人無論生熟,無論老少,無論貧賤,無論男女,無論有錢無錢,身份高低,來者都是上等客。好酒好茶好肉侍候,好話好歌奉送,靠甜嘴換快樂,靠熱情換愉悅,然後乘機向客人推銷自家的產品。客人一般大方得很,幾句熱心話,就開始遞鈔票,將邊邊場趕得富有人情味。移動、聯通公司將現代化產品投上廟會,讓白族農民「一邊耕地一邊打手機」「一邊插田(褲襠旁)一邊響彩鈴」盡情享受生活樂趣。芙蓉橋白族上九廟會主題很明顯,即利用白族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向外宣傳推銷,打造本土白族自己的文化物質品牌。近幾年來,芙蓉橋白族鄉政府努力繁榮文化市場,建了白族文化館,白族村小學,籌建芙蓉龍展覽館,推廣傳播白族儺願戲,丈鼓舞,給上九廟會舉辦打下扎實基礎。今年,芙蓉橋白族鄉黨委書記朱愛民、鄉長谷瓊別出心裁在鄉風文明上做文章,讓上九廟會更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更具有社會主義新時代特色。
看!舞台搭在新嶄嶄的水泥路上,白族民居一字擺開。瞧!「芙蓉橋白族上九廟會」橫幅格外引人注目。俊逸瀟灑的書記鄉長著白族服,精神抖擻 ,隨著一聲吼:「趕街嘍!」就跑下主席台,帶著白族人民跑街了。這是雲南大理白族「三月三趕街」習俗的沿襲,這是湖南白族人「上九廟會跑街」習俗的活用。幾千人,一聲吼,只有撲撲的腳步聲;幾千人,一聲吼,只有嘿嘿的笑聲。跑了街,白族村莊一年四季就繁榮了;跑了街,白族村莊一年四季就發展了。腳步聲後面,緊跟著龍燈,丈鼓,三花臉;緊跟著老人小孩姑娘們;緊跟著包穀,紅薯,洋芋,烤煙葉;緊跟著大車,小車,摩托車;緊跟著一堆堆一輩子吃也吃不完的糧食和莊稼……
腳步停下來,到田間去吧。田間是一丘丘剛冰凍的黃泥,軟綿綿又剛好踩腳的土地。這是白族村民開展體育競技的地方。體育項目全是白族人最愛的。打毽子,舞飛棒,扭扁擔,舉石鎖,小孩玩打撞,老人下打三棋,女人們則敲鑼打鼓,嘴巴厲害的比翻古,嗓子粗的比山歌,賽肺合量……三盤定輸贏。裁判是本鄉本土的農民,雖沒受過正規訓練,但特別知曉規矩。最吸人目光的是「頂肚皮桿」,兩個壯漢對陣,用一根粗棒抵住肚子,肚皮上塞著坐墊,一聲喊:「戳--!」使勁沖,弱者先故意拼力,漸漸體力不支,卻突然一閃,強者收腳不穩,「啊撲」一跤趴在田間,裁判宣布:「倒地者--輸!」惹得眾人一陣大笑。身旁的鄉黨委書記朱愛民感慨地說:「我們白族上九廟會,最喜歡與時代並進!2008年是奧運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辦,對一向熱愛體育活動的白族兒女們來說,是天大的喜事!我們在這次廟會上,重頭戲就是體育競技,盡管參加者全是農民,且水平有待提高,但都在弘揚奧運精神,培養人們的愛國情操,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促進白族體育事業的發展。現在白族農民富裕了,那些深受喜愛的體育活動不應該讓它遠失,我們將利用有關載體,將白族上九廟會中的體育競技代代相傳……」

閱讀全文

與電影演員王朋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