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查理卓別林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嗎
查理卓別林不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而是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1952年,他的有聲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攝了他的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12月25日聖誕節早上於瑞士家中逝世,享年88歲。
B. 有什麼電影是講音樂家的
1.《在那遙遠的地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北京,青年音樂家黃鍾與女友江雪真心相愛,江雪因病不能站立,父母要把人,二人巧施計策逃到西北。兩人在逃亡途中遇險,幸虧遇人解救,江雪經過一番驚嚇,雙腿```黃鍾懷抱著愛人的身體輕輕唱起了那首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2.《勝利之歌》:喬治·柯漢是本世紀前期著名的百老匯表演藝人,身兼演員、作家、作曲家與舞蹈家於一身,他的生平故事可以說反映了四十年代以前美國娛樂事業的生態····
3.《金屬精神》:在14歲的時候,兩個好朋友史蒂夫和羅伯就約定以後要永遠一起搞搖滾。他們的樂隊Anvil被尊崇為加拿大金屬搖滾的領袖,影響了諸如Metallica, Slayer and Anthrax等樂隊。這部紀錄片向我們介紹了Anvil這支樂隊的歷程
4.《塞爾日·甘斯布:英雄》:法國一代歌王塞吉·甘斯布的傳記片《歌王傳》於19日在巴黎開拍,影片導演是以奇思妙想著稱的漫畫家尤安·史法
5.《格拉斯十二樂章》:二十世紀最勇於突破,也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19歲考取茱莉亞音樂學院,隨後受教於法國音樂教母布隆格,因緣際會受到印度西塔琴名師拉維香卡的啟發,激起葛拉斯大膽突破古典音樂窠臼。往後十年,前衛樂風讓他飽受音樂界嘲諷與孤立,古典音樂殿堂拒他於門外···
6.《星際樂聲》:故事發生在六十年代的英國,米克憑借單曲《通訊衛星》獲得了成功。不過後來厄運一直圍繞著他,在沮喪和偏執症的折磨下,他最終被迫走向了罪惡的深淵。這部諷刺喜劇不僅僅是懷念米克的感傷電影,它還為我們展示了這位被看做流行音樂屆先鋒的人的其他面。
··················
我只能推薦到這里,要更多的資訊的話,你可以上視頻網查查看有沒有你關注的音樂家的影片,不過一般都是紀錄片,希望你找到心頭好嘍!
C. 請問下有哪些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關於莫扎特的同名電影《莫扎特》
關於貝多芬的《永恆的愛人》
關於蕭邦的《春天奏鳴曲》
關於大提琴家杜普雷的《她比煙花寂寞》
還有一些音樂題材的電影,比如《鋼琴課》、《鋼琴師》、《海上鋼琴師》
另外還有一些具體介紹:
音樂狂人與天才難民
十八世紀的音樂偉人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於一九八四年在米路斯科曼(Milos Forman)的帶領下「重回人間」,上演一幕《莫札特傳》(Amadeus),由湯克斯(Tom Hulce)扮演莫札特。《莫札特傳》的故事於莫札特二十六歲時展開,當時他憑著絕世的音樂才華,令到整個奧地利宮廷為之傾倒,不過宮廷里的首席樂師薩利埃利(Antonio Salieri)卻滿心嫉妒,他一方面驚嘆莫札特的音樂造詣非凡,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所以他想盡方法加害對方,不但挑撥保守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莫札特為異端,同時又將他的樂譜大量刪改。隨著父親突然去世,悲痛的莫札特在精神上受到極大打擊,健康一落千丈,最後終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油盡燈枯,氣絕身亡,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另一來自歐洲的著名鋼琴家華迪沙薛菲曼(Wladyslaw Szpilman),其故事於二○○二年被波蘭籍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dski)搬上銀幕,成為當年奧斯卡金像獎大贏家的《鋼琴戰曲》(The Pianist),亦捧紅了飾演華迪沙的艾哲倫保迪(Adrien Brody)。華迪沙的故事由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說起,當時只得二十七歲的他已經被譽為波蘭最頂尖的鋼琴家,但隨著德國空軍的炸彈落在波蘭國營電台一刻開始,身為猶太人的他及他的音樂前途,隨著納粹德軍的統治而飽受折磨。家人一一被送到集中營,及時逃逸的他孤獨地展開避難的生涯。華迪沙憑著過往的名氣,僥幸一次又一次逃過戰火的侵襲,熬過六年的戰火,一切重新再來。
瘋狂投入與音樂先鋒
一九九六年的《閃亮的風采》(Shine),是一部有關上世紀五十年代成名的澳洲籍鋼琴家大衛赫夫考(David Helfgott)的電影。戲中由謝菲路殊(Geoffrey Rush)飾演大衛赫夫考,少年時代已顯露非凡的音樂才華,不過自小患有輕微的神經緊張窒礙他的音樂發展,再加上嚴父極強的操控欲和極大的寄望,飽受壓力的大衛毅然離開家園遠赴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求學,才華盡顯。後來大衛為准備在音樂會上演奏一首難度極高的鋼琴協奏曲,廢寢忘餐的付出換來空前的成功,不過也由於精神負擔太重而再次被送進醫院;後來在妻子的鼓勵下,終於再次走出病魔陰影成功地舉辦音樂會。這個充滿挑戰性的角色,為澳洲籍的謝菲路殊贏得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殊榮,並因此打進荷里活的巿場,演出多部美國電影如《寫我深情》(Shakespeare In Love)及《性書狂人》(Quills)等。
後來另一位澳洲籍鋼琴家、作曲家兼色士風手的派斯葛仁傑(Percy Grainger),其生平故事亦曾經被搬上大銀幕。《Passion》由彼得鄧肯(Peter Duncan)導演,李察羅斯堡(Richard Roxburgh)扮演派斯。葛仁傑成名於十九世紀末,比大衛赫夫考早出道多時,非常有名,但這部電影的成績和回響,卻遠遠不及《閃亮的風采》。
鋼琴家一向給人古典優雅的味道,不過也有人可以玩出另類花款,開創新的音樂曲式。Ray Charles,一個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一位創新地混合了R&B及黑人福音音樂,成就騷靈音樂的誕生的「騷靈音樂之父」。
記錄了Ray Charles輝煌及傳奇一生的《Ray》,於兩年前被導演泰萊赫福特(Taylor Hackford)搬上大銀幕,由黑人演員佔美霍士(Jamie Foxx)飾演Ray Charles,將失明的Ray在成功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時間,在充滿歧視不平的美國社會中要掙扎求存等辛酸,又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娓娓道來。這個角色為佔美霍士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隱居高人與狂熱魔人
除了鋼琴演奏者外,法國導演阿倫歌爾勞(Alain Corneau)就另闢蹊徑,拍了《日出前讓悲傷終結》(All the Mornings of the World),為觀眾帶來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作曲家兼大提琴家Monsieur de Sainte Colombe的故事。
Colombe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隨著妻子的離世,他與女兒隱居深山小屋,逃避凡塵俗世,慢慢令到他的身世添上一層神秘色彩。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久聞其音樂才華非凡,特別派人來親自邀請他到宮廷演出,卻遭到拒絕。後來Marin Marais專程來到拜師學藝,以誠意打動Colombe收他為徒。不久這位徒弟戀上Colombe的女兒,更成為其女婿。但隨著Marais進入凡爾賽宮當上宮廷音樂家,拋棄糟糠另結新歡,兩師徒從此結下難以化解的恩怨。《日》片的音樂和攝影均非常出色,當年榮獲法國凱撒大獎七項殊榮,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配樂及最佳服裝造型等。
荷索(Werner Herzog)多年的好拍檔寇斯金斯基(Klaus Kinski),於一九八九年自導自演一部關於十八世紀音樂狂人Niccolo Paganini的故事《Paganini》。Niccolo Paganini是義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結他演奏家和作曲家,被譽為「將靈魂出賣給撒旦以換取音樂天分」的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新的試驗。
Paganini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十歲已開始作曲,十二歲作了他第一次公開演出。不過由於太早成名所累,Paganini無法面對名利和壓力,十六歲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具有多重性格。曾有評論人說寇斯金斯基將自己對電影藝術的狂熱和不羈,投射到與他有同樣有狂放氣質的Paganini身上,不過由於這部電影過分強調Paganini的性生活,令到金斯基惹來連串官非,並於電影公映三年後離世
D. 麥克·羅森鮑姆簡介
英文名:Michael Rosenbaum
生日:1972-7-11
出生地:紐約長島的Oceanside
故鄉:印第安納州紐堡(Newburgh,Indiana)
眼睛顏色:藍色
身高:6英尺(1.83米)
業余愛好:高爾夫、曲棍球、音樂、彈吉他
獲獎經歷:曾獲以在《超人前傳(Smallville)》的出色表演(飾Lex Luthor)榮獲土星獎最佳男配角 。
自2001年以來,Rosenbaum就在WB(華納兄弟)相當成功的一部以超人為題材的電視劇Smallville中扮演Lex Luthor。Smallville是關於年輕時代Clark Kent的故事。裡面講述了Clark Kent,Lana Lang和Lex Luthor充滿活力的開始。為了此角色,Rosenbaum剃光了頭發,把自己演變成一個被寵壞的富家子弟,並且成為後來超人的主要報復者。他對Lex的描繪,均引起吹毛求疵的評論家以及粉絲們注意力。這部一小時的電視劇集在Vancouver拍攝,同台演出的還有Tom Welling,Kristin Kreuk, John Schneider和AnnetteO『Toole.
2002年春季,Rosenbaum出演了Touchstone出品的喜劇電影Sorority Boys(女生會里的男生)。影片由Wall Wolodarsky導演(曾執導The Simpsons),其講述的是3個兄弟會里的男孩子被控訴侵吞公款,於是必須秘密裝扮成鄰家女生會里的女孩子來搜取證據以高清白的故事。
2002年夏季,影片Poolhall Junkies(「迷幻撞球」,Rosenbaum是完成了此電影才出演Smallville的)在拉斯維加斯的電影節上首映。Rosenbaum扮演的Danny Doyle是個音樂家,可以照自己夢想做吉他手或者可以步哥哥的後塵做個騙子。電影的明星陣容包括Christopher Walken,Chazz Palminteri, Rod Steiger和Rick Schroeder,影片在2003年初在影院限量放映,直到2003八月才出了DVD版。
2003年,Rosenbaum與他的喜劇偶像Steve Martin出演了Touchstone出品的喜劇片Bringing Down The House(我的野蠻網友)。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中年律師(Martin扮演)被一位逃跑的罪犯(Latifah扮演)跑到家裡求助以證明其是被陷害而把他自己的生活搞到天翻地覆的故事,影片同台出演的還有Eugene Levy及Queen Latifah。Rosenbaum則扮演了配角Todd Gendler,他是一個狂妄並且雄心勃勃的年輕律師卻妄想要超過Martin。
Michael Rosenbaum其他參與的影片還有WB出品,由Charlize Theron和Keanu Reeves主演的Sweet November(甜蜜的十一月),Columbia/TriStar出品的恐怖電影Urban Legend(下一個就是你),WB出品、由Clint Eastwood執導的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善惡園的午夜)。他在電視上的表演則包括扮演WB出品的Zoe,Duncan,Jack & Jane里的Jack,以及是脫口秀The Tom Show的常客。
Rosenbaum還是個很有天賦的配音演員。在過去的兩年中,他為動畫片Justice League(正義聯盟)其中的幾集配音,有Batman Beyond和 The Wild Thornberries。他還為WB兒童頻道的動畫片The Zeta Project與演員Diedrich Bader參與配音,他扮演Agent West。2003年,Rosenbaum為Lucas Arts的電視游戲Gladius給Valens一角配音。
Rosenbaum生於紐約但在印第安那州長大,他在中學時代就顯露了對表演的熱愛。他在獲得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西肯塔基大學)戲劇與交流專業的藝術學士時已經參與了幾部舞台劇的主角演出。畢業以後,他直接去了紐約。在那裡他曾參演了一些非百老匯戲劇和一些小製作的電影,還成為喜劇The Amsterdam Kids中The Conan O'Brien Show里的正式演員。
Rosenbaum外向、極具運動天賦,他是個積極的曲棍球和高爾夫球隊員。他還是New Yorker Rangers球隊的鐵桿粉絲。另外,Rosenbaum還熱愛音樂,他會彈奏木吉他、電吉他。
Rosenbaum現在居住在LA,每周要在LA與Vancouver來回奔走的拍戲。
我最近在看超人前傳,超喜歡rosenbaum演的Lxe,他就是我看這部劇的動力的說~
E. 知名音樂人趙英俊因病去世,年僅43歲,他曾為哪些優秀的電影配過曲
趙英俊走了,那個唱過《送你一朵小紅花》的人走了,那個曾經為《送你一朵小紅花》、《火鍋英雄》、《煎餅俠》、《縫紉機樂隊》、《大鬧天竺》等眾多電影製作歌曲的人走了。
最後想用趙英俊先生作詞、作曲的《送你一朵小紅花》的歌詞表達對他的思念,想給已經遠在天堂的他一朵小紅花,感謝他與病魔抗斗爭的這段時間,使得人們知道面對人生要積極向上;感謝他曾經給我們製作的詞曲,使得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哼哼一兩句,為生活增添了許多歡聲笑語,送你一朵小紅花,遮住你今天新添的傷疤,獎勵你,在下雨天還願意送我回家,科羅多拉的風雪啊,喜馬拉雅的驟雨啊,只要你相信我,閉上眼就能到達。
F. 求幾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翠提春曉》The Great Waltz(1938) 導演: 朱利恩·杜維威爾 Julien Duvivier 維克多·弗萊明 Victor Fleming ... 主演: 路易絲·賴納 Luise Rainer Fernand Gravey Miliza Korjus ... 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本片獲第11屆奧斯卡(1938)最佳攝影獎。約瑟夫.魯頓伯格在本片中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將許多動人的場面拍得美不勝收。 本片是關於奧地利作曲家——「華爾茲王」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傳記片。主要介紹了施特勞斯因酷愛音樂而被解僱後專門從事華爾茲舞曲的創作,他的舞曲得到古典派的蔑視,但同時也得到平民的歡迎,及有關他與妻子波蒂和皇家歌劇院卡拉·唐納之間的三角關系。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貝多芬傳》 《一曲難忘》肖邦和李斯特同時彈奏,背對背,還各騰出一隻手來握手,簡直太酷了 《她比煙花更寂寞》 英國大提琴家——杜普雷 《馬勒傳》 紀錄片《肖斯塔科維其反戰交響曲》
G. 請介紹著名電影配樂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
http://www.fly-bbs.com/read.php?tid=7490
當音樂愛上電影——世界電影配樂大師巡禮(致敬貼)
電影配樂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而電影配樂大師們也是我所崇拜的對象。因為電影,音樂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因為音樂,電影讓我們的記憶更加深刻。
每次看電影,人們總是把目光投向台前的演員或幕後的導演,可是往往讓人真正投入的電影,那些真正震撼靈魂的東西,是不朽的電影配樂。
現介紹一些應該被我們記住的大師......所有資料來源於網路,歡迎各位補充!
John Williams—約翰.威廉姆斯
1932年2月8日出生,美國人。
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是電影配樂家中的佼佼者,他有好萊塢大片音樂教父之稱。曾超過24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提名,並5次獲獎。同時,他的配樂還15次獲得格萊美獎(Grammy Award)。
說起他的作品,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大部分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都是他擔任的配樂。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戰》三部曲、《辛德勒名單》、《第三類接觸》、《大白鯊》、《E.T.》等。近期的作品有《愛國者》,《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藝妓回憶錄》等。盡管有人抱怨他的音樂聽起來都一回事,但其氣勢磅礴的配樂,確實無可替代。
此外,他還是個指揮大師,為自己的作品擔任指揮。他擔任指揮的音樂會幾乎是場場爆滿。
John Barry—約翰.巴瑞
約翰.巴瑞1933年出生於英國 ,也是一位聲名遠揚的著名配樂大師,其作品曾5次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
他的代表作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後期的作品、《午夜牛郎》、《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別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James Horner—詹姆斯.霍納
他是新一代的電影配樂大師,擅長於運用英格蘭、蘇格蘭等歐洲民間音樂的素材來創作。
詹姆斯.霍納的作品我們是最熟悉的,記得泰坦尼克號嗎,第69屆奧斯卡的最佳配樂。那悠揚的風笛聲相信很多人至今難以忘懷。
其代表作有:《特洛伊》《光榮》、《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羅13號》(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羅》(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 (末日大撞擊)、《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國鼠潭》。
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
又一個可怕的義大利人,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是個長命的超級快槍手,從1952年至今,為超過400部電影作了配樂,他的音樂風格囊括了古典、爵士、搖滾、義大利民謠、先鋒音樂等幾乎所有的音樂類型。上世紀60年代,他與導演Sergio Leone拍擋,為一大批粗製濫造的「義大利式西部片」譜寫音樂,成了名副其實的西部片音樂之王。但這位精力旺盛的大師卻也並非僅靠「殺片無數」取勝的莽漢,他的經典代表作層出不窮,1990年之後的晚年作品依然殺氣逼人,絕對不是靠早年英名混飯吃的糟老頭子,令人折服。
代表作品:《美國往事》《教會》《天堂影院》《海上鋼琴師》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這個在黎巴嫩出生的法國人,剛出道的時候是個流行歌曲作者,1973年接了第一部電影配樂,而讓他真正入行的是1979年為戈達爾的影片《人人為自己》(Sauve Qui Peut (la Vie))作曲,之後接到大量訂單,最多的一年裡同時為7部電影配樂,但他總是能通過不同的音樂類型和風格,發揮自己的浪漫靈感,從古典到搖滾、從民謠到爵士。他的第一個代表作是《37.2℃》,而由杜拉斯小說改編的電影《情人》為他贏得了法國愷撒獎。當然,最厲害還是《英國病人》,讓他捧回了1996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兩座獎杯。
代表作品: 《37.2℃》《情人》、 《英國病人》、《心計》
尼諾·羅塔(Nino Rota)
尼諾·羅塔(Nino Rota) ,義大利音樂教父,生於1911年,來生僅電影配樂就寫過145部,還不包括其它歌劇,管弦樂作品。他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與義大利名導費里尼合作長達三年,創出無數影音經典。而他在條件遠不如好萊塢的情況下,以義大利民謠和過人天份為武器,再加上本土強悍和不屈服的民風,寫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最為耀眼的則就是《教父》(GODFATHER),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寫出的樂章富含動人的深情。
代表作品:《教父三部曲》、《八部半》、《戰爭與和平》、《在羅馬的陽光下》
Maurice Jarre—莫里斯·賈爾
法國人。這位配樂大師的許多音樂動人之極,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題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
其他的著名代表作還有:《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漫步雲端》(A walk in the winds)。《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等。
Jerry Goldsmith—傑瑞·戈德史密
傑瑞.戈德斯密斯是電影配樂大師Miklos Rozsa(電影《賓虛》的配樂者)的學生。其風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早期電影流行交響配樂時,他的代表作有《巴頓》,後來他為電影《Omen》(天魔)大膽創作的黑色聖歌,曾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七十年代開始流行電子音樂代替交響配樂,他並沒有停留在舊有風格上,創作出獲配樂金像獎的許多佳作,如:《第一滴血》、 《star trek》等作品。近作還有《星艦迷航》、《異形》、《the Mummy》、《花木蘭》、《空軍一號》等代表作,以八十高齡而新作不斷,令人欽佩。不過已於2004年7月去世了,真是電影配樂界的一大損失。
Danny Elf Nan—丹尼.艾福蘭
丹尼.艾福蘭代表作:《蝙蝠俠》(batman)、《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神通廣大》、《Man in black》。
Thomas Newman—托馬斯.紐曼
托馬斯.紐曼是八十年代開始比較活躍的一位電影配樂大師。其代表作為大家熟知的有:《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第六感生死緣》(Meet Joe Black)、《聞香識女人》(scent of a woman)。
Hans Zimmer—漢斯.基默
1957年9月12日出生,德國人。
他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配樂大師,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他所配樂的電影大部分我都看過並且非常喜愛。而且有好幾部都是我偶像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他的作品——《獅子王》和《埃及王子》這兩部動畫片的配樂,更是我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最近幾年的作品有《達芬奇密碼》、《天氣預報員》、《蝙蝠俠歸來》《亞瑟王》等。
其他著名的作品還有:《角鬥士》、《The Thin Red Line》、《紅色警戒》(Crimson Tide)、 《石破天驚》(the rock)、《斷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綠卡》(Green Card)、《太陽淚》、《珍珠港》、《漢尼拔》等。
Michael Kamen—邁克爾.凱曼
代表作:《致命武器》系列(Lethal Weapon)、《俠盜羅賓漢》(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奧斯卡金獎)、《終極警探》系列(Die hard)、《最後的魔鬼英雄》(Last Action Hero)、《這個男人有點色》(Don Juan De Marco奧斯卡提名)、《101忠狗》(101 Dalmatians)。
凱曼大師已於2004年去世。
Max Steiner—麥克斯.斯坦納
早期著名的配樂大師,其代表作有:《飄》(Gone with the wind) 、《Now voyager》 、《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 、《Since you went away》,以上作品全部曾獲奧斯卡金像獎配樂獎。
Elmer Bernstein—埃爾默·伯恩斯坦
代表作《七俠盪寇志》I/II,《純真年代》、《成為馬爾科維奇》、《造雨人》、《我的左腳》,《蜜莉姑娘》、《殺死一隻知更鳥》、《遠離天堂》、《恐怖角》、《十誡》等,多次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並數次獲獎。他也於2004年去世。
James Newton Howard—詹姆斯.紐頓.霍華德
代表作:《水世界》(Water world)、《大峽谷》(Grand canyon)、《執法捍將》、《伴我一生》(dying young)、《驚愫》(Primal fear)。
久石讓
提起久石讓,宮崎駿迷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只要你留意每部宮氏電影的開頭或結尾,就會看見這個名字——音樂:久石讓。
久石讓,1950生於日本的長野,是日本最多產,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藝人之一。在長達二十年的傲人音樂生涯中,他擔任作曲、製作、編曲和演奏等多項工作。久石曾為超過二十部電影擔任配樂工作,並曾四度贏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他還從1992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日本最高電影音樂大賞,1999年又第四次獲得此獎。他還為許多電視連續劇以及數不清的電視廣告製作配樂。這位以獨特的極簡風格著稱的鋼琴兼鍵盤手曾出版超過20張以上的暢銷個人專輯,每張都是數一數二的佳作,可謂碩果累累!
久石讓早年曾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1982年,久石讓在畢業的同時推出了他的第一張個人音樂作品專輯。1983年,經人介紹,久石讓結識了宮崎駿,此時宮崎駿正致力於《風之谷》的創作。聽過久石讓創作的[風之谷]的印象音樂後,宮崎駿被深深打動了。此後影片公映後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次年宮崎駿的"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後,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至今。
久石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音樂創作人。如今,久石讓不但是宮崎駿的音樂代言人,更與北野武漸成黃金組合,創作了《寧靜的海》、《Kids Return~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 此外的配樂大作還包括:動畫電影《阿里安》、《機器人嘉年華》,《仔鹿物語》、《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等。在日本,久石讓早已是聞名遐邇的資深音樂人。1998年,久石讓 更獲邀擔任日本冬季長野殘疾人奧運會的音樂製作總監,如此重要的任務可說是對他在音樂界大師級地位的莫大肯定。
Howard Shore—霍華德.肖
霍華德·肖出生於1946年10月18日,加拿大多倫多人。他最為我們熟悉的作品,當然是史詩巨作《指環王》三部曲了。他憑指環王首部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而後,又憑為《飛行家》的配樂再度獲獎。
歷數霍華德所創作過音樂的著名影片有1988年湯姆漢克斯的成名影片〈成長〉(Big)、〈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入侵腦細胞〉、
海倫·卡蘭德羅(Eleni Karaindrou)
希臘作家導演安哲洛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御用配樂人,海倫·卡蘭德羅(Eleni Karaindrou)是這個行業里少有的女性。導演安哲洛普洛斯的電影沉重而悲愴,卡蘭德羅的音樂同樣也深沉苦情。然而,對於熟悉希臘式悲劇以及天生就有希臘式悲劇情結的人來說,卡蘭德羅的音樂無異於蕭瑟生命中的天籟之音,盡管作品不多,但已經成為作家電影音樂的典範。
代表作品:《霧中風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恆的一天》
譚盾
譚盾,一個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的名字。1957年出生於湖南的譚盾,曾多次榮獲中國國家級創作獎,他的管弦作品《道極》更被評選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除此之外,譚盾在實驗創作藝術上也非常活躍。他的《紙樂》、《陶樂》與《水樂》等音樂劇,都在國際前衛藝術領域里產生很大的影響,並獲得廣泛的好評。其它諸如「Weber國際作曲獎」、「山多利作曲大賞」、「MIT傑出藝術成就獎」等國際獎項,更將他的聲譽推至最顛峰。
在第44屆格萊美中,譚盾再度為華人音樂家贏得榮譽,以電影《卧虎藏龍》主題曲《月光愛人》獲得「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又以《卧虎藏龍》原聲帶中的《永恆的誓言》獲得「最佳古典音樂」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協奏曲則獲得了「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提名。
代表作品: 《卧虎藏龍》、《英雄》
奇斯洛夫斯基
一提起他,就得說奇斯洛夫斯基。這位學法律和歷史出身的波蘭音樂家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可能不太喜歡配樂人里的這個「配」字,因為他要求音樂即使脫離了電影,也要讓人百聽不厭,甚至要可以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單獨欣賞。所以他跟奇斯洛夫斯基的關系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拍擋,總是在電影籌拍時就加入劇本討論,使得音樂不僅能完全融入電影中,也讓電影的精髓也完美地滲進音樂之中。這一點在《藍》里得到了充分體現,有人甚至評價說這部電影就是普瑞斯納音樂的影像版。另外,他也作過不少非奇斯洛夫斯基電影的音樂。
代表作品: 《紅》、《藍》、《白》 、《兩生花》
范吉利斯(Vangelis)
希臘音樂大師范吉利斯(Vangelis),作為電影配樂大師里BOS級別的人物,被人們稱為現代的瓦格納,范吉利斯的配樂作品也大都是史詩般的。有朋友說范吉利斯每隔十年就能創作一部顛峰級的作品,1981年的《火戰車》,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2004年的《亞歷山大大帝》,每一部作品都能堪稱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之作。
H. 音樂家的簡介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小學教員家庭。他8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擔任助理教師,教授私人鋼琴,以此謀生。1813年,當他毅然離家去維也納作一個「自由藝術家」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歐洲處於反動王朝復辟的時期。
他一生共寫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響曲《未完成》、鋼琴五重奏《鱒魚》、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
他創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稱,他的歌曲優美、質朴而深刻,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壓抑、歡樂與痛苦,成為浪漫主義藝術的典範。
欣賞:
1、小提琴獨奏曲《小夜曲》(2:46) 歌詞大意:①「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飛去,在這幽靜的小樹林里,愛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聽見夜鶯歌唱,她在向你懇求,它要用那甜蜜歌聲,訴說我的愛情。」
2、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鱒魚)第四樂章(7:35)創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創作了著名的歌曲《鱒魚》,歌曲用二段體寫成。第一段描寫鱒魚在清澈的小河中歡暢地戲游,第二段描寫狡猾的漁夫把河水攪渾,得以渾水摸魚。後來,創作《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時,採用了這首歌曲的曲調,故又稱《鱒魚五重奏》。
「鋼琴詩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生於華沙附近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僑居波蘭的法國人,並是一位長笛演奏家,母親是波蘭貴族世家的女兒,鋼琴彈得很好。他從小喜歡音樂,6歲接受嚴格的鋼琴教育,9歲就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音樂學院,跟隨院長艾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30年,20歲的肖邦出國作旅行演出。他來到了巴黎,當時的巴黎是群星薈翠的藝術之都。他在這里以作曲家、鋼琴家的身份獲得了盛譽。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樂瀟灑、飄逸、含蓄、柔情,而這一切又都是在濃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熱烈、深沉的富愛國熱情中表現出來的。,人們稱他為「鋼琴詩人」。他為後世留下了二百餘首鋼琴珍品,有以《c小調革命練習曲》為代表的27首練習曲,有富於民族風格的51首瑪祖卡舞曲,有著陽剛之美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也叫波羅涅茲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鋼琴音樂中的精品,另外還創作了許多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等。
欣賞:
1、《降D大調一分鍾圓舞曲》 (小狗)(1:51)
2、《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15:06)演奏:倫敦交響樂團、鋼琴:魯賓斯坦 、指揮: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國的柏林,猶太人。二戰期間隨家人到了美國,從1963年開始指揮生涯,先後擔任過美國聖路易斯交響樂團、休斯頓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和英國倫敦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
1813年10月10日,威爾第出生在義大利北部一個小城鎮里,他的父親是農民,開了個小客棧。威爾第曾被米蘭音樂學院拒之門外,但他沒有灰心喪氣。他拜著名指揮家拉威尼阿為師,日以繼夜的努力學習,很快就綻放出天才的光芒。
威爾第所處的正是義大利最為動盪的時代。他的成名作《納布科》映射了奧地利對義大利的殘酷統治,因此受到了義大利人民的極度歡迎,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從《納布科》開始,威爾第踏上了輝煌的征程,他的歌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飛遍了義大利的山山水水。
從19世紀50年代,威爾第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相繼問世,他又陸續寫出一批很受歡迎的歌劇:《西西里晚禱》、《西蒙-波卡涅格爾》、《假面舞會》、《命運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達》。
《阿依達》使歌劇大師的聲望登上一生的頂峰。這部歌劇是應埃及總督之邀而寫,它描述了古埃及的一個著名歷史故事。1871年12月24日,開羅首演大獲成功。一個半月後,這部歌劇在米蘭斯卡拉劇院上演,威爾第親自指揮,義大利國王蒞臨觀看。劇場內外盛況空前。
在威爾第八十高齡時,他又寫出了最後一部歌劇《福爾斯塔夫》,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不能不叫人驚嘆。
1901年1月27日,威爾第在米蘭逝世。在無邊的送葬隊伍中,自發的響起了動人心魄的歌聲:《納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飛吧,思想,乘著那金色的翅膀!》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學院節慶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匈牙利舞曲、搖藍曲。
學院節慶序曲作於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哲學博士的學位,他為此寫了這首曲子加以感謝,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於布雷斯勞大學。作者曾說這是「宴席上歡樂的學生歌曲的集錦」。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真不愧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不論技巧曲風都足堪與貝多芬等齊名。 有人說如果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是男性, 孟德爾頌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樂評家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 表面平靜骨子裡卻充滿風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聽得出來, 第一三樂章雄勁粗獷熱情豪放, 巨人登場架式英雄縱橫性格, 有別於貝多芬的內斂。 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特別雄偉壯麗的原因之一。 可與其第一號交響曲互相媲美彼此呼應。 不過問題好像也是出在這里? 好幾位歐美日本樂評家認為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成熟度構思深奧曲趣深邃, 幾乎是完美珍品, 為他曲所不易見,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於它交響曲個性。 難道這是樂團結構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協奏曲就不能色彩富麗爆勁磅礴嗎? 勃拉姆斯第1 號鋼琴協奏曲也有交響性格, 樂團咄咄逼人, 但爭議好像少點。或許是鋼琴的音量大餘韻深遠, 置身在管弦樂團風雨交織的波浪中, 仍能突顯出它身為彈弦(擊弦)樂器相異音色的特性, 別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協奏曲中協奏夥伴正是弦樂器與管樂器, 小提琴又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 獨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與協奏小提琴部分重疊, 一旦面臨總奏,Solo好像快被淹沒吞噬了?? 以上這樣解釋不曉得是不是太過浮面? 廿世紀也有一首協奏粗曠大膽鮮麗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協奏曲,但卻未聞因曲風雄偉而淹蓋Solo的情形? 或是因為協奏曲基本上就不同於交響曲, 不適於"交響化"。 或是因為協奏曲的表達內容更著重於表現獨奏樂器的運動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樂中的特殊的地位,在於它不但是以德語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語的"及"德國的"雙重意義)、唱詞擺脫了傳統的拉丁語經文的規范,而且精神上更富於人性,從天主教的神性轉向自馬丁。路德以來在德國興起的新教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是"德國的")。勃拉姆斯是從1857年開始創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歲。到1861年,安魂曲已經寫了四個樂章。1865至1866年間,為紀念母親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兩個樂章。到1868年寫出最後的一段音樂(有女高音獨唱的第五樂章)後,此曲才告完成,創作前後歷時11年。最終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個樂章。勃拉姆斯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詞是他自己從路德翻譯的舊約和新約聖經中關於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選編綴而成的。由於勃拉姆斯極其熟悉《聖經》,唱詞編來渾然一氣,不落痕跡,只就文字來論,已是大手筆。他寫的音樂和他挑選的唱詞配合得天衣無縫,在這里雖然也有哀悼,也有悲傷,但是沒有傳統的關於末日審判的恐怖,沒有奉獻、贖罪、超拔的內容,而是代以一種不同的關於生與死的信念: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們會從上帝那裡得到安慰。如果把這里的"上帝"換成"信仰"二字,就有著更廣泛的涵義。
勃拉姆斯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樂曲中充滿斗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慾的交織,是遍歷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引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四十三歲。本交響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態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於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親自指揮首演。作者從1884年夏就已開始創作本交響曲,歷經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見勃拉姆斯那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本交響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響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響曲中所沒有的憂愁色彩,即後人所說的「古典悲劇性」。其實在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發憂愁的情思,但像本曲這樣,以憂愁作為樂曲的基調,卻屬首次。它的第二個特徵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寫成。當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顯示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本交響曲具有這些特徵,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雋永,終於逐漸被聽眾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經常被演奏,而且經常博得滿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不但到處被演奏,而且被改編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器樂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開始創作這一系列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聯彈」鋼琴小曲所組成的曲集,雖然每一首樂曲的旋律和風格不盡相同,卻都混合著匈牙利民族音樂和吉普賽民族音樂的特色: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形式雖然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以三段體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歸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睞。
這首常用於小提琴獨奏的《搖籃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於1868年。相傳作者為祝賀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這首平易可親、感情真摯的搖籃曲送給她。法柏夫人是維也納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漢堡時,曾聽過她演唱的一首鮑曼的圓舞曲,當時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優美的歌聲所感動,後來就利用那首圓舞曲的曲調,加以切分音的變化,作為這首《搖籃曲》的伴奏,彷彿是母親在輕拍著寶寶入睡。原曲的歌詞為「安睡安睡,乖乖在這里睡,小床滿插玫瑰,香風吹入夢里,蚊蠅寂無聲,寶寶睡得甜蜜,願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陽升起。」那恬靜、優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詩。 後人曾將這首歌曲改編為輕音樂,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就像一首民謠那樣深入人心。
美國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到20世紀初才具備獨特的美國風格,並取得了與西方各國音樂文化同樣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國境內存在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或種族的音樂,也存在著歐洲音樂家從歐洲各國帶來的專業音樂。它們之間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促進了美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
16-18世紀 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於勞動、婚喪、准備作戰等場合,以鼓等打擊樂器伴奏,音調簡單,獨具一格。16世紀後,隨著各國移民的到達,也帶來了他們本國的音樂文化。經過激烈的爭奪,英國人終於取得了在北美大陸的優勢。因此,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的影響最大,它為美國音樂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1批非洲黑人奴隸被販運到北美。非洲黑人酷愛音樂,慣於一邊勞動一邊唱歌。黑人音樂的動人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馬薩諸塞出版了《海灣詩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1本書。18世紀初,為提高歌唱水平,許多牧師著書指導唱歌。同時,隨著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漸繁榮,世俗音樂也變得活躍起來。歐洲樂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開始流行,出現了專業音樂家。1731年在波士頓舉行了第1場音樂會。通常的音樂會節目包括愛國歌曲、歌劇詠嘆調、傳統民歌等,有時也有一些標題的或無標題的器樂作品。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美國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歐洲音樂相比,當時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被認為不夠成熟。
19-20世紀 19世紀初,許多歐洲音樂家來到美國,他們帶來了遠比美國先進的音樂水平和技巧。1848年歐洲革命後,又有大批德國音樂家移居美國。他們使原先習慣於贊美歌的美國人的音樂趣味發生明顯變化,也給美國年輕一代作曲家的創作帶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獲得迅速發展。
南北戰爭後,美國音樂生活更趨活躍,又有一些重要的音樂團體相繼建立,如大都會歌劇院(1881)、波士頓交響樂團(1881)等。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一批具有相當專業技巧的作曲家。他們把美國音樂提高到了歐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獨創性,帶有明顯的模仿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E.麥克道爾,他被認為是美國第1個取得國際聲望的作曲家。
當美國作曲家幾乎都在追隨歐洲風格時,歌曲作家S.C.福斯特卻採用美國黑人音樂的曲調進行創作。他的很多歌曲是為當時盛行的「黑人劇團」(由白人化裝扮演黑人,其成員稱為游吟藝人)寫作的;而真正的美國黑人音樂卻末受到重視,它們只在黑人中流傳發展。當時流行的黑人音樂主要類型有靈歌、布魯斯、勞動歌曲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擺脫德國音樂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對此起了很大作用。他於1892-1895年間應邀就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他建議美國作曲家把美國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轉向法國音樂,他們的創作與印象派有著密切聯系。另有一位作曲家C.E.艾夫斯在獨自探索美國化的音樂語言。他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才被認為是美國老一輩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會輿論鼓勵美國作曲家創作具有美國風格和特點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為美國民族主義音樂的確立作出了貢獻。特別在交響樂領域,他們為美國音樂贏得了與歐洲各國音樂並駕齊驅的地位。曾在巴黎從法國作曲家N.布朗熱學習的A.科普蘭、R.哈里斯、W.辟斯頓、V.湯姆森以及R.塞欣斯(1896-)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國的音樂語言與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結合起來。他們的學生和追隨者如W.舒曼、S.巴伯、L.伯思斯坦等繼承了他們的道路。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國內培養起來的。
20-30年代的美國音樂並不只是朝著一個方向發展。西方音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空前的劇烈變化,出現了新的現代音樂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們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實驗的性質。最重要的實驗主義者是1915年定居美國的法國作曲家E.瓦雷茲。同時期,美國的流行音樂空前發展。特別是從黑人音樂布魯斯、拉格泰姆等演變而來的爵士音樂風行全國。具有獨立的美國風格的音樂劇(亦稱百老匯歌舞劇)是在歐洲的輕歌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流行音樂中佔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樂劇作曲家有R.羅傑斯(1902-1979)、G.格什溫、伯思斯坦等。
納粹政權的出現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著名的歐洲作曲家來到美國,如P.欣德米特、B.巴托克、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D.米約等。他們給美國音樂生活帶來了新的巨大影響。美國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中心。美國音樂創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視,許多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與歐洲音樂在風格上的差別幾近消失。
50年代以後,美國音樂更趨多樣化。盡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傳統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但是吸引著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新音樂流派,代表人物是J.凱奇。在流行音樂領域內,也出現了新的品種。從布魯斯等音樂發展而來的搖滾樂風靡全國,爵士音樂退居次要地位。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有E.普雷斯利(1935—1977)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B.迪倫(1941- )等。70年代以後,搖滾樂的熱潮逐漸衰退,各種流行音樂互相影響,在風格上趨向綜合。最著名的流行音樂歌手是M.傑克遜(1958—)。
在音樂表演方面,美國往往由於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揮、獨奏家和歌劇演員而達到很高水平。美國的交響樂團佔全世界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頓、芝加哥、克利夫蘭、紐約和費城等交響樂團均享有國際聲譽。
克勞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又譯克勞狄·德布西)
法國作曲家。生於商人家庭。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大獎」,後赴義大利學習兩年。藝術上反對舊傳統,並受東方音樂及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對現代歐美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印象樂派。而其實質更接近於象徵派。德彪西私生活上也相當反傳統,甚至為圈內朋友所看不慣。
他於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餘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並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後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並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症,於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一、德彪西的「夢幻世界」德彪西這位現代音樂的創始者,開發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現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於1862年。他的前輩中並沒有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店主,窮得不能給他的兒子任何種類的教育,因此他計劃使他的孩子成為一個水手。但是一位曾經做過肖邦學生的好心腸的夫人,對這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很感興趣,於是免費給他上課。德彪西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他努力學習,十一歲的時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樂學院。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一個三重奏中的鋼琴家,並且有機會到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後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庄園里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一年以後,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並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一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但是他寫的音樂與別的音樂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傳統古典音樂中所用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有時,他會回到早期教堂音樂的那些有點古怪的古老調式上去,他還經常使用一種全音音階。我們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而大調與小調音階之間的區別在於那些半音放在哪裡。在大調音階里,半音總是處於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間。在小調音階里,其中的一個半音總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間,但是也有幾種不同的小調間音階,在那裡,第二個半音處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歡的音階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沒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聽起來同任何過去的音樂都不一樣,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運用了他所偏愛的全音音階,構築起他與眾不同的「夢幻世界」。
二、泛音德彪西對傳統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任何一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一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種顏色往往是由一些別的顏色組成的那樣(紫=藍+紅,橙=紅+黃,等等),一個音往往也是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一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但是,一個音除了第一個或主要的振動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共鳴式的振動,正象一塊扔到水裡的石頭引起的不是一個波,而是一圈圈不斷擴展開的波紋。泛音中的第一個和最強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個音,這是德彪西不用助聽器也能聽得見的音。假如我們有一架調音調得很準的鋼琴,不出聲地按下一個琴鍵,然後很響地敲擊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個音,我們就往往能聽見它作為另一個音的泛音,發出德彪西曾經用耳朵聽得見的效果。第二個泛音是原來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個音,第三個泛音還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類推。造成不同樂器音色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樣的樂器,其中的較低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平滑而圓潤的音質;而一把象小號那樣的樂器,其中較高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較為洪亮的音質。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聽見了的聲音。由於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後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
■主要作品
按體裁時間分列:
管弦樂曲:《春》(1886);《牧神午後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聖塞巴斯蒂安之殉難》(1911);《意象》(1912)
室內樂:《弦樂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鳴曲》(1915);《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小提琴奏曲》(1916-1917).
鋼琴曲:《貝加莫組曲》(1905);《鋼琴曲》(1901);《版畫》(1903);《意象》(1905和1907);《兒童園地》(1908);《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練習曲》(1915);《白與黑》,為雙鋼琴而作的(1915).
合唱作品:《浪子》(1884);《中選的小姐》(1888);
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1902).
歌曲:五十餘首
I. 請推薦幾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1.《莫扎特傳》,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我喜歡莫扎特的音樂,而且非常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不斷響起莫扎特的曲子,台詞,劇情,演員的演技,天哪!一定要看!
http://ke..com/view/471709.htm
2.《貝多芬傳》又名《永恆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加里奧德曼主演,演技派啊。也不錯http://ke..com/view/457847.htm
3.《復制貝多芬》,這個只講了貝多芬將近晚年的一段跟愛情有關的事(他的一個學生),其中貝多芬在劇院指揮第九交響樂那段不錯(個人看法)。當然裡面有很多貝多芬的曲子!
4.《海上鋼琴師》,與以上不同,這大概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主要去看動人的故事,傳記型,出生-》傳奇的經歷-》死亡...
我非常欣賞導演對他音樂天賦以及人格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