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64億的電影成本在影視電影陳本上排名多少

64億的電影成本在影視電影陳本上排名多少

發布時間:2024-05-05 03:46:48

A. 全球電影史上,成本最高的電影都有哪些

在全球電影史上有非常多的大製作,他們花費巨額來打造一部一部的電影,只為能夠讓觀眾有著視覺上的盛宴。我認為成本高的電影有如下幾部。

一、《阿凡達》。

這部電影當時風靡全球,但是這部電影的製作足足花了3億多美元,這真的是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巨額數字。它相當於是全球3D電影的起源,讓大家有了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觀影效果,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可以見的,他們這些錢都花在了一些特效上面了,特效做的是非常逼真的,完完全全是一個異度空間一樣,全新的世界。

綜上還是有非常多的電影是耗了巨資打造的,有些反響特別好而有些反響不好。對此你還認為有哪一些電影成本是非常高的呢?請在評論區里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吧,一起探討一下吧。

B. 一般電影投資的成本是多少呢

拍攝一部小成本電影能花多少錢?答案一定不是絕對的,因為這涉及到各種開銷的大小問題,但是也可以估算大概的成本,上下相差也不會特別懸殊。設備器材方面,小成本電影的拍攝器材基本可以縮減到以下類別:攝像,能拍4K的且可以升格高清攝像機(攝影機),鏡頭可以使用三陽的,四個定焦頭也夠用了,存儲卡盤要多備份幾個,常規三腳架和一個矮腳三腳架,軌道車一個,直軌三節,彎軌兩節。燈光,一個5600K的燈光,至少三個補光用的燈,反光板,色溫紙。錄音,如果同期錄音的話,建議單獨配置一個高敏收音話筒和錄音機。設備器材如果是租賃的話,差不多在每天1500-2000元左右,一般小成本電影的拍攝時間大概在兩個月,60天的租賃總計費用大概在15萬元;工作人員最好以月工資為標准,以每月3000元計算,兩個月大概10萬元足夠;演員方面的成本控制在30萬元以內。

這樣整體費用合計就需要50萬元左右,當然這是指前期拍攝製作,不算後期,後期製作一般小電影不加特效的話,3萬元以內足夠。那些動輒百萬千萬的電影,更多的是被各部門領導直接裝入私囊,還有就是演員的費用極高,而小成本電影一般可以忽略不計演員的費用,因為用不著請大明星,或者說那些大明星也看不上小成本電影。需要指出的是,在大陸,製片方宣稱的「成本」「投資」一般水分很大,面對片方宣傳時拋出的數字,正確的理解方法是像去服裝市場買衣服還價一樣,先砍掉至少三分之一。

C. 中國電影製作成本詳細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

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3)6.4億的電影成本在影視電影陳本上排名多少擴展閱讀:

剪輯技巧

1、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2、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3、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D. 世界上哪部電影投資成本最高規模最大

《蜘蛛俠3》 製作成本2.50億美元 索尼出品 上映日期2007.5.4 2007年度頭號大作,也是明年最值得期待的頂級大片之一。影史上最成功的漫畫英雄Spiderman,明年將會重現大屏幕,繼續維護正義。可是這次這位救世英雄可能會面臨天人交戰、人格分裂的窘境。這部即將引爆明年暑假第一檔強檔巨片的《蜘蛛俠3》,希望會在全球掀起一波紅/ 黑蜘蛛俠風潮!
2.《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 2.25億美元 迪斯尼出品 上映日期2006.7.7 加勒比海盜可謂讓迪斯尼名利雙收,迪斯尼也可以擺脫拍大片只有動畫兒童片賺錢的不好名聲!這部全新續集加入了更多的神話、奇幻、超自然的元素,也增加更多的電影特效。其全球10.6億美元的收入讓眾多海盜迷們為它喝彩,看來瘋狂搞怪的海盜搶錢的能力遠強於與它同期打擂台的上天入地的超級英雄「超人」。
3.《超人歸來》 2.23億美元 華納出品 上映日期2006.6.28 北美乃至國內很多媒體報道是2.6和2.7億美元,但該片實際成本是2.23億美元。2006年華納可謂流年不利,海神號沉落於汪洋大海,而年度第一大片《超人歸來》地球拯救者重出江湖也並未能給華納帶來飛翔,全球3.91億美元的收入不算太及格,看來超人的神奇力量並不能讓所有人感到滿意!
4.《X戰警3》 2.10億美元 福克斯出品 上映日期2006.5.26 X戰警系列也算是大公司20世紀福克斯的拳頭項目了。可惜這集換了個二流導演拉特納,對人物角色掌握失控,特別是對最賦有性格沖突和悲劇色彩的鳳凰女表現失望!但視覺特技效果絕對一流,全球4.58億美元的戰況已經讓福克斯高層們拍手叫好了!
5.《金剛》 2.07億美元 環球出品 上映日期2005.12.14 為了重現侏羅紀公園的輝煌,環球可謂不惜血本,還沒開拍就送給傑克遜2000萬的美元而打氣,雖然有天王大導演彼特傑克遜壓陣,但這部充滿詩意的怪獸巨片結果並沒有如環球期望哪樣輝煌。全球5.49億美元收入並不能令環球公司滿意!
6.《泰坦尼克號》 2.00億美元 福克斯/派拉蒙聯合出品 上映日期1997.12.19 當動作片的天王大導演卡梅隆從1.1億美元的預算瘋狂燒到1.98億美元時,曾讓公司頂層頭痛不已,但實踐證明,卡梅隆電影燒的每一分錢都能成倍成倍的收回,而這部鴻篇巨制更是騙走了全世界的眼淚!全球18.45億美元的收入還有比這更成功和電影嗎?永遠的泰坦尼克號,生死相隨的愛情!或許它將成為一個傳奇,二十年,三十年之後都沒有哪部電影能達到這個高度!
7.《蜘蛛俠2》 2.00億美元 索尼出品 上映日期2004.6.30 蜘蛛俠絕對是最成功也是最精彩的漫畫改編的電影,薩姆萊米塑造的蜘蛛俠或許沒有超人哪樣的本事,沒有蝙蝠俠哪樣的富有,但它的平民化真實化卻更讓我們這此小人物找到共同點!是繼續做著英雄還是選擇做個平凡人,不是那個英雄都能放下包袱做個快樂的普通人,因為這個世界需要英雄!需要正義和力量!全球7.84億美元的票房也激起了觀眾的共鳴,讓索尼高層對蜘3更加有信心!
8.《加勒比海盜3:世界盡頭》 2.00億美元 迪斯尼出品 上映日期2007.5.25 《加勒比海盜3》限將開始啟航。這次咱們的發哥也加入到海盜隊伍中來,將和船長戴普先生、帥哥布魯姆一起展開一場地獄冒險之旅!相信看過加2的朋友都開始對這部續集充滿了期待,明年夏天限將揭曉其最後神秘色彩,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9.《納尼亞魔法王國》 1.80億美元 迪斯尼出品 上映日期2005.12.9 一部趕時髦的兒童童話大片,但最後哪段戰爭場面還是蠻宏大壯觀的的。全球7.45億美元收入讓發行方笑的合不了嚨!可想而之,接下幾年內這類片子將會層出不窮!
10.《特洛伊》 1.75億美元 華納出品 上映日期2004.5.14 2004年度的頭號大片,華納想把它打造成成為最偉大的史詩片,更是請來了大眾情人布萊德彼特主演希臘神話英雄,加上大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森掌舵。其氣勢宏大的戰爭場面,烈血腥星古戰場也夠大氣!但從神壇走下的人性之戰還是走下了神壇!全球4.97億美元票房收入讓華納更多的是失望!

E. 《刺殺小說家》面臨巨虧,造成巨虧的原因是什麼

春節檔上映的電影,票房比其他時間段上映要高很多,《刺殺小說家》在這么重要的檔期上映,尚且面臨虧損,由此可見影片成本巨大,票房不夠理想是造成虧損的原因。

2021年的春節檔可以說是競爭非常激烈,有喜劇題材的《唐探3》和《你好李煥英》,也有大咖雲集的《人潮洶涌》和《侍神令》。刺殺小說家這種奇幻題材沒有任何同類型競爭。但是春節檔的排片決定了票房高低。《刺殺小說家》上映一周票房僅3億左右,並且排片不到百分之十,後期隨著觀影人數的減少,這部電影票房很難收回成本。

一、《刺殺小說家》成本高達上億美元。

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很多玄幻題材的電影在特效方面非常捨得花錢,《刺殺小說家》這部電影在特效方面也花了不少錢,據網上消息,特效公司透露這部電影的特效花費將近一億美元,加上其他費用,整部影片的成本高達七億人民幣左右。

電影想要收回成本,並且賺錢需要票房在投資三倍左右,也就是說這部電影想要回本,需要票房達到20億左右才有可能。但是目前春節檔最火熱的一周,這部電影票房才3億,生下的上映周期沒有多少時間,想要收回成本相當困難。

《刺殺小說家》這部電影口碑沒有起來,營銷也不如其他電影,導致票房遭遇了滑鐵盧。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F. 世界最燒錢的十部電影,哪部電影可以入選

拍電影毫無疑問是要燒錢的,不管是請演員,做特效,做道具還是什麼都要燒錢,而且數目不小,那麼現在來盤點一下世界十大燒錢電影!

1.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

其實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最燒錢的竟然是這一部電影,所以加勒比海盜很好看,但是也沒有想到,第三部這么燒錢,其實這部電影成本為3.42億美元,目前來說的世界之最,全球票房為9.6億美元。

2.埃及艷後

20世紀福克斯公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投資的電影,幾乎把20世紀福克斯拖垮,投資了3.4億美元(1963年),全球票房僅2600萬美元,配得當了內褲都還不完錢。

3.泰坦尼克號

同為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電影,投資2.94億美元,全球票房18.3億美元,成為了票房冠軍,值了。

10.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成本2.57億美元(2012年),票房10億美元。

G. 美國電影的特點

1)、好萊塢的大公司
在1900年的時候,好萊塢還只不過是離洛杉磯市中心十幾公里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小鎮。洛杉磯原來屬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被納入美國版圖後才成為美國的城市。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維爾克特斯買下了這里的一塊地,他的夫人將蘇格蘭運來的大批冬青樹栽在這里,就有了好萊塢這個名字(在英語中,Hollywood是冬青樹林的意思)。如今,好萊塢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具有了重大的象徵意義。諸如日落大道、貝弗利山莊、聖費爾南多河谷、聖莫尼卡和馬利布海灘等享有盛名的地方,這些地名都充滿了現代神話。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國電影的發展史。

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他們發現,這里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從1909年開始,著名的製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萊塢以天然背景拍攝了好幾部影片。當時,美國電影的中心在東部,紐約是大本營。從此以後,許多電影公司紛紛來這里拍片,開始了美國電影業移師好萊塢的大轉移。1912年起,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到1928年,已經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八大電影公司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簡稱MGM)

馬庫斯·洛是洛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於1920年收購了米特洛製片公司,後來又收購了高德溫公司,最後與路易斯·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建成米高梅公司。洛氏公司保留了電影院部分,米高梅公司則負責製片廠。在洛氏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擔任董事長之後,塔爾伯格重新成為製片人。塔爾伯格於1936年去世,3年後,米高梅公司推出《亂世佳人》。1973年,米高梅公司受到財政上的限制,不得不放棄發行並減少生產。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所有的聯美製片公司,組建了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1985-1986年,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老闆特德·特納收購了製片廠,後來又賣給了柯克里安,只保留了影片庫。1990年,義大利人姜卡爾洛·帕雷蒂和他的控股公司帕泰通訊公司在時代-華納公司的幫助下,收購了米高梅公司。1989年,米高梅/聯美公司佔有6%的市場份額。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明星製片廠老闆阿道夫·朱克爾於1916年收購了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幾經更名之後,於1930年改名為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公司。它的實力由於利用了華爾街的信貸收買了一些電影院而大大增強。1932年,曾發生導致公司破產的嚴重的金融危機。1933年到1936年,派拉蒙公司在巴尼·巴拉班的領導下重整旗鼓。1946年,公司的利潤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3900萬元。當時,派拉蒙公司被最高法院強制賣掉其所屬的電影院。從1971年起,弗蘭克·雅布蘭斯、羅伯特·埃文斯、馬丁·戴維斯、弗蘭克·曼庫索相繼擔任公司的董事長。作為的四大公司,派拉蒙1989年佔有14%的市場份額,並試圖收購時代-華納公司,但在一場官司後失敗。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維廉·福克斯的福克斯影片公司於1917年在好萊塢成立。1927年,公司投巨資開發福克斯有聲電影工藝,與反托拉斯法發生法律糾紛。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又遇到財政上的困難。威廉·福克斯去世後,公司於1935年與達里爾·扎納克和弗蘭克·申克的20世紀製片公司合並,成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1981年,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王馬文·戴維斯收購,他把一半股份出讓給了澳大利亞報業巨頭魯伯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於1989年處於第六位,佔有6%的市場份額。

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華納斯兄弟於1923年組建華納兄弟製片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吞並維太格拉夫公司,並投資其子公司維泰豐公司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發的音響技術。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1927)耗盡了薩姆·華納的心血,他於同年去世。華納兄弟公司於50年代轉向電視片生產。1957年,傑克·華納只保留了華納公司的少量股權,1967年,華納公司被七大藝術製片公司收買,1969年又被金尼國民服務公司收購。伯班克的公司由史蒂芬·羅斯領導,重新命名為華納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其電影、唱片和電視部分保留華納兄弟的名字,由特德·阿什利負責。1983-1984年,華納公司曾陷於嚴重的財政危機。在特里·西默爾的領導下,由於《小妖精》和《蝙蝠俠》等影片的成功,公司恢復了元氣。1989年,華納公司在八大電影製片廠中排名第一位,佔有19%的市場份額。此時,時代公司合並進來,成為時代-華納公司。

雷電華公司(Radio-Keith-Orpheum, 簡稱RKO)

雷電華公司是好萊塢八大公司中最年輕的公司,1928年由戴維·薩爾諾夫和約瑟夫·肯尼迪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合並幾家公司後成立。沃爾特·迪斯尼、奧遜·威爾斯和塞爾茲尼克等獨立製片人都曾加盟雷電華公司,並未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48年,公司被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所控制。1955年,雷電華公司被一家輪胎公司的子公司托馬斯·奧尼爾的通用遠距無線電公司收購,把幾百部影片的攝制權讓給了可口可樂公司。1958年,在女演員露西爾·鮑爾的主持下,在德西露製片廠內開始恢復生產電視片。由於公司領導人的決策不利,致使雷電華公司最終從好萊塢消失。

環球公司(Universal)

卡爾·萊姆利在合並了幾家企業後於1912年創建了環球製片公司。1936年萊姆利去世後,環球公司被一個財團收購。擺脫了30年代的財政危機之後,環球公司於1946年與國際製片公司合並。1962年,環球國際公司被美國音樂公司收購。從1976年起,內德·塔南、弗蘭克·普賴斯、西德尼·申貝克相繼領導環球公司。環球公司1989年處於第二位,佔有17%的市場份額。1990年環球公司被日本的松下公司以6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191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別林、瑪麗·璧克馥和格里菲斯創建,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領導,1926年起由約瑟夫·申克領導。經過徹底的改組後,阿瑟·克里姆和羅伯特·本傑明於1951年取得了聯美公司的領導權。1967年,聯美公司被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收購。

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1924年由喬·布蘭特和哈里·科恩、傑克·科恩兄弟在1920年成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基礎上創建。在1927年至1939年間,由於弗蘭克·卡普拉的領導,哥倫比亞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3年,公司被愛倫·赫希菲爾德和戴維·貝格爾曼收購。1982年,公司杯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任命英國獨立製片人戴維·普特南為董事長。1987年,哥倫比亞公司與三星公司合並時普特南離任。哥倫比亞公司於1989年成為第三大製片公司,佔有15%的市場份額,同年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購。

2)、好萊塢的歷史和現狀

美國早期電影全是無聲電影,常被稱為默片時代。默片時代的電影多是喜劇,最著名的喜劇演員是查理·卓別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已經成為名垂青史的優秀影片。

1923年,有聲電影問世,給好萊塢帶來了滾滾財源。

1927年,在米高梅影業公司老闆路易斯·B·梅耶的指導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議設立學院獎來鼓勵並表彰那些對電影事業做出突出成就的電影人。於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酒店舉行了第一屆學院獎。學院獎的獎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錫銅合金的鍍金裸體人像。1931年,當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看到這尊金像時吃驚地說:"它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從此,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傳開了。從第七屆起,學院獎正式更名為奧斯卡獎。奧斯卡獎分為兩大類:成就獎和特別獎。成就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和最佳外語片等。在當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種電影大獎中,奧斯卡獎無疑是最具權威、最有影響、設獎范圍最廣的電影獎。它象徵著美國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初,美國已經度過的經濟危機,好萊塢也開始了長達20年的黃金時代。從30年代初開始,洛克菲勒財團與摩根財團就開始了對好萊塢控制權的激烈爭奪,到1935年,兩大財團基本上控制了好萊塢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經濟後盾的好萊塢製片公司,也開始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創造並發展的類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觀眾歡迎。好萊塢在它的黃金時代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其中,《亂世佳人》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具魅力的經典之作;《公民凱恩》也總是名列歷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等,在取得巨額票房收入的同時,也都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也以電影為武器展開了與納粹的斗爭。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華納公司拍攝的《卡薩布蘭卡》最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麗·褒曼也因此蜚聲世界。此外,亨利·方達主演的《血雨腥風》、卓別林的《大獨裁者》以及《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納粹黨徒》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納粹的丑惡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正當好萊塢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開始調查"混入到美國電影界的共產主義分子"。非美活動委員會於1949年10月20日開始審訊,"好萊塢十君子"被判入獄。一大批導演、製片人、演員和編劇被列入了黑名單,使他們淪為無業人員或流亡國外。這場風波整整持續了十年,使好萊塢元氣大傷。此外,50年代電影的普及也對好萊塢造成了沖擊,使好萊塢經歷了長達30年的危機。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影片是《教父》,它被譽為"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美國影片"。

70年代末,好萊塢再度出現新的曙光。從這時開始到整個80年代,《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金色池塘》、《雨人》和《為黛茜小姐開車》等影片,表現了普通大眾對家庭倫理的關注,將嚴肅的社會主題納入到了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中來,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是這類影片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

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七八十年代好萊塢涌現出來的兩位導演奇才。喬治·盧卡斯將喜劇片、西部片的類型與高科技和幻想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令幾代人痴迷的《星球大戰》系列。斯皮爾伯格在80年代拍攝了《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紫色》和《太陽帝國》,90年代又拍攝了《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在經歷了80年代電影體系的趨向完善之後,90年代一開始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到達了它們的收獲期。從1995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超過億元的大片。90年代好萊塢既獲商業成功又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有:《沉默的羔羊》、《漂亮女人》、《阿甘正傳》、《獅子王》、《辛德勒名單》、《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號》等。

3)、美國電影的經濟學透視

幾十年以來,美國電影產業一直都是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量。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在80年代初期之前,美國電影出口一直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電影出口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從1953年開始,美國電影進口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對這種進出口相背離的趨勢可以解釋為美國電影業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美國電影進口和出口之間這一差距的彌合反映出其貿易更加趨向平衡。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1948年的《貝魯特協議》規定取消教育用視聽材料國際貿易中的進口關稅,許可證和數量限制。1950年的《佛羅倫薩協議》注重對知識產品如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的自由流通。然而,這些國際協議沒有包含娛樂性文化產品或文化特徵。事實上,《關貿總協定》(GATT)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DECE code of Invisibles)都批准了電影放映保留配額,以保持各國的文化身份。各國為保護其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經常把文化主權問題作為主要理由提出來。從實質上講,文化主權(Cultural Sovereignty)並不是關於藝術產品本身的消費問題,而是關於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選擇問題。政府會運用價值判斷來促進、刺激國內文化產品的消費,因為這些文化產品表達了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例如,加拿大和美國享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如作為共同語言的英語(雖然接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主張把法語作為他們的母語),作為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和作為宗教的猶太教--基督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因為這些共同的文化價值,加拿大人認為他們的文化主權受到的最大危脅來自美國文化產品的支配,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Morris,1978)。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一些進口國抱怨市場規模的不平衡,如人口因素,為美國生產商提供了享有規模經濟的機會。這樣,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使美國生產商在國際市場上更加具有競爭力。因而,從90年代初開始歐洲和加拿大就一直關注美國電影的文化影響。在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就對進口美國電影施加配額(Feldman and Nelson ,1977)。隨著德國把自己的電影用來進行宣傳,其對美國電影的限制越來越升級。實際上, 現在《關貿總協定》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都批準保留電影配額以維護各國的文化身份。根據Wildman和Siwek,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錄像製品施加了貿易壁壘(Wildman & Siwek,1988)。美國在文化產業中也一直使用有限的貿易壁壘,主要是關稅壁壘。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生業(Feldman and Nelson ,1977)。然而根據Wildman 和Siwek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通過對義大利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生產和貿易統計數據的研究,他們提出發展商業電視是增強當地節目製作者和電影生產者實力的關鍵。他們聲明,外國競爭所削弱的僅僅是國家控制和撥款的媒體(Wildman and Siwek ,1990)。

wildman 和 siwek還認為,對電影和電視節目貿易的限制,特別是數量上的限制,會使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從正常渠道得不到滿足的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盜版來滿足( wildman and siwek,1988)。新的復制技術的方便快捷和衛星傳播使盜版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最近,美國電影出口協會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部分國家都存在錄像帶盜版現象。美國電影出口委員會估計盜版使美國從與加拿大的貿易中受到的損失大約在2500至5000萬美元之間,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粗略的估計。Wildman和siwek認為錄像盜版是由沒有知識產權立法的國家和對現有版權法執法不力造成的(wildman and siwek,1985)。例如,198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利用電視錄像設備在家庭中出於非商業性目的復制廣播電視節目是合法的(Vogel ,1986)。

產品和市場特點

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明星制"一直是美國習慣運用的電影產品分化的一種手段。在"大片"依靠明星出演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大牌明星稀缺,這樣的大片也就很少。這種狀況的結果是,每一家主要的電影製片廠每年都是靠一部或很少幾部電影來獲得其利潤。到80年代末期,每年發行60至80部主要電影,但有一部電影的片酬達到三百萬以上美元的實力的明星不到25個。到1997年,有些明星的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之高,這就造成了電影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相應地,各種大片的票房收入佔了全部電影票房收入的一半。

明星制部分地造成了生產費用和市場營銷費用居高不下,這就為新企業進入電影行業造成壁壘,最終導致這一產業的高度集中。據估計,在1965至1988年期間,美國前四位電影生產商在北美洲票房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一直在48%至69%之間上下波動。美國電影行業到底是寡頭壟斷控制下的競爭還是壟斷競爭還可以討論,1965~1988年期間,排行前四位大公司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平均為58.64,而同期的Herfindahl Hyrschman Index指標為1236。(註: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簡稱HHI,為美國市場集中度指標,從38.2%至39。2%開始,每增加1%的商業市場份額,HHI指標便增加78個點。)這些數字說明。

雖然這一產業中確實存在大公司的市場支配力,但這一行業中獨立生產商的數量越來越多,四大公司的構成不斷變化,這一切都說明這一產業正在朝著競爭性的方向發展。一小部分獨立生產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也開始佔有較小的市場份額,如Orion。然而,獨立生產商把他們生產的電影交給大公司去做市場營銷和發行,因為要想發行成功必須要有大的資金投入和廣泛的發行渠道,這些對小公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大公司則具有這兩方面的實力。此外,影劇院的集中度也相當大,有大約40%的影劇院掌握在排名前六位和大連鎖影院公司手中。為了加強這一集中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各大連鎖公司斥巨資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修建了大批的多銀幕的劇院(Vogel,1986)。1982年,全美國共有大約7300家從事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業務的綜合性公司,但其中年收入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只有11家(Trade in Service ,1986)。

來自電視和其他娛樂媒體的競爭越來越大,使得電影業不得不採取新的應付措施。除了對明星制度進行改進之外。還加大廣告投入力度,使電影得以進一步細分,分割電影市場。1980年,平均每部電影的廣告成本為54萬美元,到1991到增加到平均990年萬美元(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1)。1985年,電影業全部廣告開支為大約3.52億美元,佔全部娛樂業廣告開支(15億美元)的17%(leading National Advertisers 1985a)。在美國,娛樂業的廣告支出按行業排名第五位(Leading Nationd Aertisers 1956)。正如wildman 和siwek所指出的那樣,如果國內市場的規模是該國公司在電影的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有相對優勢的外因的話,那麼相對優勢和巨額成本也只屬於那些享有廣大的國內市場的國家(wildman and siwek,1988)。

美國電影公司應對與日俱增的競爭的另一條策略是把電影的生產製作移向海外,以便降低生產成本,規避貿易壁壘。外國直接投資,不論是流入還是流出美國的投資,增長都十分迅速,從1977年到1993年,美國電影產業在其他國家的子公司的資產總增長了5.1倍,而同期的銷售額僅增長了6.4倍,同時,其他國家在美國電影業的資產增長了271.1倍,銷售增長了233.1 倍,然而,絕大部分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似乎都是有價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並且對電影生產和內容的控制權仍然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歷史資料顯示美國在其他國家子公司的資產和銷售額也同樣不錯。例如,1984年好萊塢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獨立生產商共拍攝318部電影,其中151部在其他國家拍攝,估計價值達到20億美元,然而這些電影被認為是由美國子公司"進口"的。一此類似由在美國的外國子公司"進口"的價值達到了10億美元(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1986)。雖然這些數據是不全面的,但也顯示出在大多數年度,在資產競爭方面,美國也保持著巨大的優勢。

美國電影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存在著第二市場或者叫作輔助市場。錄像技術的最新發展使這一產業從第二市場獲得的收入份額明顯增加了。第二市場包括錄像帶租售、付費家庭錄像、網路電視,付費光纜電視和辛迪加組織等。通過"分層的"或時間差銷售戰略,電影業在各個不同的銷售渠道採取隨機價格策略(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ment,1986)。在這一整套銷售環節中,電影院是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環節, 繼之以錄像帶、付費電視等。第二市場可以連續數十年為像《飄》(Gone with the wind)《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和《星球大戰》(Star wars)這類"大片"創造收入。計算機的影像處理技術可以防止流行電影膠片原版的損壞或老化,從而延長這些電影在第二市場上存在的時間。第二市場的強勁增長大大增加了電影製片公司的收入,使居高不下的電影製作成本得到了補償(Block ,1986)。再者,第二市場的存在使電影公司可以瞄準各種市場細分,這樣就可以增加產品分化,降低失敗風險(Smith and Smith ,1986)。

簡單地說,美國電影產業已經通過採用明星制,特殊效果和大規模廣告分化了它的產品,既使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收入。最近,美國電影業已經開始把生產製做移向國外,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利用第二市場試圖通過隨機價格來增加收入。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美國電影產業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以致於只有幾家大型電影製片公司和連鎖影院主宰著這一產業,同時在競爭的狀態下也存在著市場的制衡力量。這一行業結構受到巨大的國內市場的支撐,而其國內市場是一個幾十年來受到明星制的培育,已經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這些獨一無二的產業特徵很好地說明了美國電影貿易的模式。

閱讀全文

與64億的電影成本在影視電影陳本上排名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類似菊石的電影 瀏覽:750
夏威夷電影完整版 瀏覽:193
邵氏經典古裝武俠 瀏覽:225
魔物吃胎兒的泰國電影 瀏覽:697
男性露性器官電影 瀏覽:166
吸乳汁的電影 瀏覽:546
吳家麗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427
國外在線電影 瀏覽:108
變形金剛6百度網盤 瀏覽:929
稍安勿躁電影大概內容 瀏覽:988
清正廉潔電影 瀏覽:746
徐錦江和林偉建主演電影 瀏覽:212
拳皇97的有電影嗎 瀏覽:358
學生考90分老師答應條件的韓劇白峰羽美 瀏覽:173
李彩潭嫉妒陷阱 瀏覽:976
微電影北漂女孩彪哥收房租 瀏覽:59
電影院緊挨著書店英文翻譯 瀏覽:114
小電影網站進不去 瀏覽:685
殺人碎屍電影 瀏覽:422
邵氏電影顏色片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