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茶館》這部影片
國內比較經典的老電影《茶館》,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部影片確實同導演謝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新片種」,既不是舞台紀錄片,亦非一般藝術片,更不應籠統地稱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於影片導演在嚴格保留《茶館》舞台精華的同時,較好地運用了電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鏡頭引導觀眾去對《茶館》主要人物的傳神表演和重要細節加以過細觀察。它在融合話劇、電影兩大藝術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稱經典之作。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雖然通篇妙語如珠,十分詼諧風趣,但其主題嚴肅,結構極其嚴謹。這是一部為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送葬的劇作,它為舊社會唱出一闋愴涼的輓歌。自然,為垂死者唱輓歌和迎接新生兒的降生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表現了歷史時代新舊替換的必然。
還有影片中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
最後再看看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進一步為影片《茶館》增添更強的感染力。
Ⅱ 電影《茶館》影評: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這部電影根據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改編。在各個平台上有很高的評分。
「改良啊,改良啊,一輩子都沒忘記改良。」 這是電影中茶館的王掌櫃在最後與常四爺,秦二爺說的其中的一句話,這也是茶館的命運。
故事開始於滿清時期,維新變法失敗後,具體時間是光緒二十四年,此時在這看來貌似繁華的背後,隱藏著各種令人窒息的黑暗面。 由一個大茶館的從興到衰,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
茶館名叫「 裕泰茶館 」,位於當時的老北京城,是一所大茶館。掌櫃的名叫王利發,繼承了父親留下來的茶館與開茶館的本事。
隨著打鼓板大傻楊的出場,介紹了大茶館裡面的人與穿著。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館中出沒著各種人,有達官貴人,也有貧窮的吃不上飯的人,有愛國青年,也有「吃洋飯的」等等。茶館中有條規矩,禁止談國事,但仍有人會隨口說上兩句。
常四爺與松二爺在茶館中喝茶,松二爺是個膽小,老實,特別愛鳥的人,走哪都得拿著鳥籠子;常四爺則是愛國青年,他看不上那些「吃洋飯的」,對於沒飯吃的難民伸出援助之手。這是秦二爺來了。秦二爺有錢,也特別會掙錢,這座茶館就是租的他的地方。他來茶館後看了個遍,找掌櫃的要漲房租,要不然就把他的這個地方,連同其它的一同賣掉去建工廠。突然,有一個難民小姑娘她太餓了,想拿秦二爺桌子上的食物,秦二爺讓他走開。她媽此時跪到了地上說:「哪位行行好,買下這個孩子, 二兩銀子,就當是買個小貓小狗了。」
常四爺此時說「拿兩碗拉熱面,帶他們去門外邊吃去。」
王掌櫃說:「四爺,您這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可眼下這種事實在是太多,咱們管也管不過來。二爺,是這話不是?」
常四爺對身旁喝茶的松二爺說:「二哥,我看那,這大清國 是要完那。」
秦二爺:「完不完吧,也不在乎有人給窮人一晚面吃。」「我真想把這店收走,鄉下的地全賣了,把本錢攏在一塊,開工廠,那才能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
茶館裡面有個倒賣人口的叫劉麻子,現代的我們統稱劉麻子這類人為「人販子」。有個曾經農村種地的鄉下父親,現在種地不行了,不想讓女兒跟著自己吃苦,沒飯吃。 劉麻子把他女兒賣給了當時的大總管 龐太監(一個又老又丑的太監)做媳婦。 十兩銀子給了鄉下父親,一百九十兩留給了自己。茶館裡面還有個唐鐵嘴,給人算卦的,喜歡抽大煙,在茶館里蹭了一輩子的茶喝。
劉麻子在又一次的做他的生意時,被冤枉成了逃兵,就地正法,死在了公寓的那條街(當時茶館為了不關門,被改為公寓,專租給大學生)。
當時被賣給龐太監結婚的女孩,二十年後找到了當年的裕泰茶館,現在的公寓。現在都三十多 將近四十了,帶著一個領養的男孩子,在茶館裡面留了下來。在龐太監死後,他們娘倆就被趕了出來。那個孩子叫康大力,長大後當了八路軍。
茶館一共經歷了4個變化。
1.老茶館(日本侵略者佔領北京時期)2.公寓(內戰時期)3.評書4.接待
最後沒有出來的結局是茶館的被迫消失。
松二爺: 那麼老實的一個人,最後死的時候還是常四爺給他弄得棺材。
秦二爺: 二十多歲時就主張實業救國,建工廠,實業失敗。日本人在這說勤上,工廠就勤上了。可國民黨政府回來後,工廠卻成了逆產,被拆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啊,就這么沒了。
常四爺: 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卻一事無成。曾在老茶館的時候說「大清要完」被人抓起來做了一年半的牢,最終大清還是完了。「七十多了,只落了個賣花生仁。」卻又說「個人算得了什麼,盼呀,盼呀,就盼著國家能像個樣,不再受外國人的欺負。」「咱盼著,就盼著誰都講道理,誰也別欺負誰。」「可是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 誰愛我呀」最後只怕死的時候也沒人管。
王掌櫃:「改良呀,改良呀,一輩子都沒忘了改良。」 「對誰都彎下腰」 茶館改為公寓,不行了又引進評書,又找招待。 「我不過是想盡了辦法活下去,不過是為了活去。」 「沒干過缺德的事,沒0干過傷天害理的事,我得罪誰了。就那娘娘,小劉麻子,沈處長,這幫狗男女,可他們都活的滋滋有味,幹嘛就不準我吃窩窩頭。」 茶館想引進招待時,家裡連白面都沒有。
在王掌櫃准備離開人世間前,又遇到了五十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得常四爺和實業失效後的秦二爺, 三位老人共同回顧近半個世紀的種種經歷,凄凄的聲音在空中久久回盪。
故事的最後王掌櫃獨自一人仰望屋頂,想找個掛腰帶自盡的地方結束這一生。
PS:中間省略了一小部分,但真的是一部特別好的電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