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愛你中國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歌
歌曲《我愛你,中國》是電影《海外赤子》的插曲之一,發表於1979年,隨著電影《海外赤子》的公映,風靡全國。
唱出華僑兒女的心聲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國家政治環境、經濟形勢的日新月異,使人們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嚮往。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回國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歸僑人數與日俱增。1979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在時代背景的感召之下,籌備開拍了這部反映歸國華僑愛國情懷的音樂故事片《海外赤子》。
影片故事的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在海軍文工團招收演員的考場上,來自星星湖華僑農場的女青年黃思華,因為一曲《我愛你,中國》脫穎而出。但因其華僑女兒的身份,使得錄取工作受到阻礙。文工團團長司馬威堅決執行黨的華僑政策,派政審幹部韓山就黃思華的家庭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得知,黃思華的父母——黃德琛夫婦是一對愛國華僑,長期遭受農場負責幹部的迫害。粉碎「四人幫」後,思華如願參軍,終於在舞台上唱出了華僑兒女的心聲。
2. 《我愛你中國》 歌曲簡介,只要是歌曲表達的情感。
【簡介】
《我愛你中國》是電影《海外赤子》主題歌,由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葉佩英演唱。1979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海外赤子》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演唱】
葉佩英(1935——),15歲從馬來西亞回國,長期從事演唱和音樂教學,是中國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現兼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七十年代末,隨著電影《海外赤子》的播映,葉佩英演唱的插曲《我愛你,中國》迅速傳遍神州大地。葉佩英說:「我到許多國家演出過,每個地方的華人都要求我唱《我愛你,中國》。台下,他們邊聽邊流淚;台上,我邊唱邊流淚。遊子心中常想娘,我深知這種思念是魂牽夢繞,越來越長。」這位從馬來西亞歸來的海外赤子,將她對祖國的一片赤誠和熱愛傾注在深情的歌聲中,打動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
【歌詞】
百靈鳥從藍天飛過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
我愛你青松氣質
我愛你紅梅品格
我愛你家鄉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潤著我的心窩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
我要把最美的歌兒獻給你
我的母親我的祖國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碧波滾滾的南海
我愛你白雪飄飄的北國
我愛你森林無邊
我愛你群山巍峨
我愛你淙淙的小河
盪著清波從我的夢中流過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
我的母親我的祖國
啊……啊……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
我的母親我的祖國
3. 帶有時代烙印的「80」年代
80年代是個讓眾多人無法忘卻的年代,雖然對現在年輕人(90、00)有些很久遠,可是對於60、70後出生人群(現在已成為中年人)仍然記憶猶新。特別是具有年代烙印的「自行車、縫紉機、到後來黑白電視機、雙聲道收錄機」等。這些帶有時代特色的物件,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完全可以說很奢侈!
那時候的「二八"型自行車,不亞於如今模特車、汽車汽車。每天他們騎著行車往返於上班、下班路上,並且他們的臉上還洋溢著幸福微笑。與此同時在當時還處於風華正茂年輕的他們穿著具有時代烙印的喇叭褲、色彩鮮艷襯衫外加一幅很個性、很潮流的蛤蟆鏡更是那個時尚世紀改革初期的年輕人感受著時代的潮流!
進入中年的他們每天雖然在忙碌,但是每每談論那個時代時,他們對年輕時代談論的都很激動,並且那個年代發生的很多故事細節記得很清楚。
其實對於人到中年的60、70出生的人們,因為他們不僅改革初期見證者都得還屬於參與者(機關領導、企業家)。特別是作為70後的人群他們不僅看到那些穿著很時髦、很個性喇叭褲、紅襯衫及個性十足蛤蟆鏡和如羊毛卷燙頭。雖然我們生活在遠離大城市的小鎮,但是由於其交通便利和信息通暢,外面一切的新鮮事物不斷涌到這個衛河岸上小鎮。如被稱之為的靡靡之音、雙聲道收錄機、還有就是在縣城很稀罕娛樂場所的電影院等,在那個年代,我們那個小鎮已經有了可以在室內播放電影院。那時,我在課余時間看了不少經典之類影片「紅牡丹、西安事變、405謀殺案」等。
我是典型的70後,曾經經歷了那個70末、80初的時代變化。雖然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是對於80年代 也是我記憶猶新的年代。那時,雖然我們的生活環境是個城鄉結合部小鎮。由於我們那個小鎮所處交通位置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文化其中也包括流行音樂。只要遠離80公里的城市裡有的流行音樂,不出半個月就會出現小鎮街旁音響店或者發廊里。 哪時,雖然我還是中學生但是逛街、聽音樂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時候,作業本上除了一些老師布置作業之外再就是記錄一些港台流行歌曲的歌詞(比如:鄧麗君的甜蜜蜜、張明敏中國心、壟上行等)。為此也經常遭到老師批評有時也會為此叫家長。
那時,我對於些歌曲很著迷。期初就是感覺旋律很好聽,歌詞大意表達很簡潔也很清楚。所以喜歡。我記得應該是84年春天的一個周末,雖然已經春暖花開的季節了,但是由於北方地區早晚的氣溫很冷,所以晚上沒事兒在家就是摟著半導體聽中央台、地方台每周一歌,不過,很多喜歡學歌都是從哪裡學到。邊聽邊把記錄歌詞記錄在作業本上,而後再一遍遍背誦歌詞到最後再復習剛才播放歌曲中曲調。就這樣一首首動聽的歌曲,自己可以朗朗上口了。由於自己在周日光聽歌兒了,老師給布置的作業一點也沒有寫,周一早上遭到老師的懲罰。類似我這樣的遭遇,對於那些流行音樂愛好者都有類似的遭遇呵呵……
不過那時年輕人對剛剛進入內地的流行音樂,不敢明目張膽的收聽,只是在每晚深夜了,自己躺在被窩里還在偷聽。這么多年過去了,每次在廣播或者網路聽到這些記憶猶新的流行歌曲。雖然80年代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但是很多事兒讓人記憶猶新。特別在我的記憶中,二十世紀的八零年代,是個很特殊的年代。80年代是人們記憶中最為刻骨銘心的時代,無論精神或是物質層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精神生活方面,家庭中自從多了兩樣物件「錄音機」和「電視機」後,流行歌曲、影視劇插曲開始充實著每一個家庭的視聽娛樂元素, 也註定該時期的一些老歌將成為幾代人永恆的記憶。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80年代,西方文化及流行音樂元素 服裝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從以前千篇一律的著裝演變成了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流行樣式。特別是那些具有那個年代特徵「喇叭褲、蛤蟆鏡」到後來的80年代末期的大紅色襯衫、純白瘦身褲外加上一系列狂歌金曲。
那時的喇叭褲改變了中國人數十年的整齊乏味的服飾裝扮,走在大街上,上細下寬,把整個PP綳得圓滾滾的,褲腳寬得足以當掃帚的「奇裝異服」喇叭褲外表不分男女,拉鏈一律開在正前方的褲子,這可能就是我們後來稱之為時髦打扮。
無論男女老少,也不管是何種職業,大家都穿著一模一樣的衣服,千人一面,萬人一體,個性不能被張揚,只能被打倒 ,具有強烈的階級意識形態。
那個時候,作為上世紀70年代初生人我還是個剛剛入小學不久小學生。放學後跟其他孩子沒有什麼區別,也喜歡在放學的路上到處玩耍。特別愛玩的去處就是鎮上商店、書店和新開不久的電影院。特別是那時候,在大街上,看到那些年輕人也學著城市裡的時髦青年一樣,細長的身材穿著大方格的淺色喇叭褲,上身穿著件大紅色襯衣,特別黝黑的臉上扣著一幅很酷比的蛤蟆鏡在那個年代屬於個性十足。不過這樣的打扮,除了引起眾多人矚目外再就是引起很多青年人羨慕,這也會召集那些多年守著傳統的年邁老人指指點點。還被說成「小流氓、二流子」可能主要是常年居住在鎮上老人受傳統文化約束,無法接受這股服飾新潮。
在上世紀的80年代,娛樂、信息資源比較匱乏,唯一了解外面世界的手段就是通過廣播、電影傳播渠道。為此,城裡的年輕每天下班後,電影院成了人們唯一去處。
那時,所生活在地處遠離城市一個城鄉結合部小鎮。這里的人們收入主要靠農業種植和家禽喂養,有些頭腦靈活人,除了種植農產品之外再就是靠經營熟食如:牛羊肉、燒雞為主。 在那個剛剛處於經濟改革初期時代,還有些人為了獲得更大眼界,他們走出家門,到外地進一些布匹、服裝到集市上銷售並且也獲得豐厚的收益。
由於這個千年古鎮多少年來,水路相通(衛河由南向北直通京津地區),交通路網——308國道。的發達,給小鎮商業帶來繁榮繁榮。歷史資料介紹這個小鎮河東岸的金灘鎮碼頭,熙熙攘攘,搬運夫或擔挑,或肩扛,忙著裝卸貨物,由早到晚,十分繁忙。許多船家在這里靠岸,到鎮上采購或兌換農產品,還有的停船住宿。因此,周邊府、縣的一些商人紛紛看好這個地方,在這里開商鋪,辦作坊,經營旅館等服務業。隨著商業的不斷繁榮與發展,大戲院也成了這里人們業余期間聽戲好去處。老人們說。
其實這家電影院是由老戲院升級改造的,更多的功能主要以接待劇團喜劇演出其餘時間主要以播放電影為主。80年代初,鎮上很多年輕都是在這個初始電影院——就是在劇院基礎之上升級改造而成。觀看了很多那個年代經典影片比如:紅牡丹、喜臨門、海外赤子、月亮灣的笑聲、笑比哭好以及到後來泉水叮咚等。雖然這里只是一個城鄉結合部的環境,可是由於電影院文化傳播,這里的人們眼界不斷開闊,為此人們對外界文化渴望接受。
80年代初期,國家的經濟發展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文化處於百花齊放、百鳥齊鳴時期,人們渴望接觸一些新的文化知識。鎮上唯一家電影院誕生了,我記得首場電影是少林寺,是1982年夏天,那時我還很小,也特別想看看國產第一步彩色武大片,好像還是寬銀幕,畫面很震撼具有強大的沖擊力。那晚,是哥哥騎自行車帶著我一起去看的。剛到電影院門口,外面已經擠滿了人還吵吵嚷嚷的。並且在售票口早已排起了20多米長的長隊。有的為了能早早一睹武打片新鮮,還發生了爭吵和肢體紛爭。不過,我們很幸運在擁擠中,最終還是擠進去了並且還欣賞了那場具有視覺沖擊力經典影視力作。
當時就是在繁華、熱鬧的現城電影院也屬於稀缺娛樂產品,每到華燈初上之時,忙碌了一天人們吃過晚飯後就會休息。不過一些年輕人還會三個一夥兒或者更多湊到一起騎車到電影里看電影。雖然那時電影影片內容也不是豐富,就是在影片產品線極其很狹窄的背景下,他們每次觀看後,還是對於影片中的某個故事情節所打動。如今,三十多年過去,我與一些60、70後出生的朋友在一起喝茶時,談論80年代經典電影力作之時,他們對那些影片內容給予很高的贊賞,並且還對影片故事中的內容也講的很細。
幾年後,隨著文化市場發展和演出市場繁榮,明星已從熒屏後走上了舞台與現場觀眾進行熱情互動,從此也拉開了明星走穴演出,以播放電影為主的電影院基本上主要以接歌舞演出為主,播放電影已成了附屬產品。特別到了九零年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電影院基本上走向了衰落。前幾年,我回家看望父母時,曾到那個電影去過,那時唯一一家功能專一電影院現在已經變成了廢墟並且改成菜市場。看到眼前繁華景象的菜攤和喧囂討價還價的嘈雜聲,如今給我留下只是久遠的記憶!
4. 我愛你中國這首歌的歷史背景和來源
歌曲《我愛你中國》是電影《海外赤子》的一首插曲,創作於1979年,作詞為瞿琮,作曲為鄭秋楓。盡管歌詞質朴無華,卻有動人心魄的激情。
歌曲《我愛你中國》把海外遊子眷念祖國的無限深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每當唱起這首歌,都能讓人體驗到一派噴涌而出的激情,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都盪漾著對祖國的崇高之愛。
(4)電影海外赤子描寫哪個年代的事擴展閱讀
《我愛你,中國》是電影《海外赤子》的主題歌曲。上世紀80年代初該影片的熱播,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馬來西亞歸僑葉佩英演唱。
《我愛你,中國》這首歌的歌詞採用我國傳統詞律「賦比興」的寫作手法,一詠三嘆,字句凝練。運用疊句、排比等手法,對祖國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園莊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繪和細膩的刻畫,表達了海外遊子對祖國的滿腔熾熱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1980年優秀群眾歌曲評獎中《我愛你,中國》被評為「優秀群眾歌曲」,1983年獲第一屆優秀歌曲評選「晨鍾獎」。
我愛你中國
歌曲原唱 葉佩英
填 詞 瞿琮
譜 曲 鄭秋楓
百靈鳥 從藍天飛過
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 中國
我愛你 中國
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
我愛你青松氣質
我愛你紅梅品格
我愛你家鄉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潤著我的心窩
啊……啊……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你
我的母親 我的祖國
5. 我愛你中國是什麼時候的作品
《我愛你,中國》是電影《海外赤子》的主題歌曲。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不久,歸國華人日漸增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拍攝了一部反映愛國華僑心繫祖國的電影《海外赤子》。它是一部反映海外僑胞悲歡離合的故事影片,
女青年黃思華報考部隊文工團,但因她是華僑女兒,錄取工作受到了阻力。「四人幫」被粉碎後,思華終於登上舞台。
馬來西亞歸僑葉佩英演唱的主題曲也在中國大地上唱響。在1980年優秀群眾歌曲評獎中《我愛你,中國》被評為「優秀群眾歌曲」,1983年獲第一屆優秀歌曲評選「晨鍾獎」。
歌曲《我愛你中國》是電影《海外赤子》的一首插曲,創作於1979年,作詞為瞿琮,作曲為鄭秋楓。盡管歌詞質朴無華,卻有動人心魄的激情。歌曲《我愛你中國》把海外遊子眷念祖國的無限深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每當唱起這首歌,都能讓人體驗到一派噴涌而出的激情,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都盪漾著對祖國的崇高之愛。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不久,歸國華人日漸增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拍攝了一部反映愛國華僑心繫祖國的電影《海外赤子》。它是一部反映海外僑胞悲歡離合的故事影片,女青年黃思華報考部隊文工團,雖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轉,但因她是華僑女兒,錄取工作受到了阻力。「四人幫」被粉碎後,思華終於登上舞台。
6. 1966年至1976年拍攝的故事片電影有哪些
謝謝提問,就個人看到過的如下,歡迎補充。
火紅的年代、春苗、艷陽天、青松嶺、長城新曲、偵察兵、金光大道、紅雨、閃閃的紅星、打擊侵略者、奇襲、飛虎、激戰無名川、南海長城、南海風雲、海霞、海島怒潮、鄉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獵字99號、405謀殺案、沸騰的群山、楓樹灣決裂、歡騰的小涼河、創業、沙漠的春天向陽院的故事、平原游擊隊(新)、渡江偵察記(新)、南征北戰(新)、延河戰火、小字輩、雁鳴湖畔、刑場上的婚禮、紅牡丹、傷痕、生活的顫音、天雲山傳奇難忘的戰斗、年輕的一代(新)、紅河激浪、她從霧中來、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紅花、自豪吧!母親、
在特殊的十年,中國的電影市場,並不像某些人說的,只有八個樣板戲,有些電影拍攝的相當不錯,堪稱經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閃閃的紅星》,電影內容情節緊湊,引人入勝,畫面干凈,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電影中的三首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星歌》和《映山紅》至今傳唱不衰。
還有一部戲劇電影,河北梆子《寶蓮燈》,郭德綱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這部拍攝於1975年的電影,唱腔優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場,每次都能引得觀眾們鬨堂大笑。
在那個年代,除了樣板戲,還有一類題材,也受到觀眾的追捧,那就是戰爭片。50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戰爭故事片,重新拍攝成彩色電影,《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總體來說,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經典,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
還有一部《平原作戰》
,雖然是新電影,卻是向50年代拍攝的《平原游擊隊》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戰》中的趙永剛,雖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無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雙槍李向陽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我個人覺得,當時最出色的
戰爭片,是《激戰無名川》,那時候的演員是真正的赴湯蹈火,爬冰卧雪,志願軍戰士用高射炮打飛機,拆除定時炸彈,當時看的緊張的不得了,雖然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這些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
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電影嗎!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會少吧!有些還是翻拍的呢!如《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這里就說本人看過的,小學一年級時包場看電影,看過的是《青松嶺》,此外還有《紅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樣板戲《沙家浜》、《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還有好像是《磐石灣》吧?有一次還包場兩部樣板戲,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按順序是:1966年長影《雁鴻嶺下》、北影《紅色郵路》《女飛行員》《紅石鍾聲》、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長影《艷陽天》《青松嶺》(重拍)《戰洪圖》(重拍),1974年長影《鋼鐵巨人》《向陽院的故事》《創業》《平原游擊隊》(重拍)、北影《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上影《火紅的年代》《渡江偵察記》(重拍)《無影燈下頌銀針》《一副保險帶》、八一《閃閃的紅星》,1975年長影《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紅雨》《決裂》、上影《第二個春天》《小將》《戰船台》《春苗》、八一《激戰無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號》、西影《碧海紅波》《阿勇》,1976年長影《雁鳴湖畔》《長空雄鷹》《鎖龍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騰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擊》(未發行)、上影《征途》《難忘的戰斗》《金鎖》《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歡騰的小涼河》《江水滔滔》《新風歌》、八一《南海風雲》《南海長城》、珠影《楓樹灣》《山裡紅梅》、西影《開山的人》、峨眉《寄託》、廣西《主課》。
不管有哪些,凡正這一時期拍攝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不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啟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年青的一代》《第二個春天》《春苗》《紅雨》《火紅的年代》《山村新人》《無影燈下頌銀針》《長城新曲》《牛角石》《雁鳴湖畔》《渡江偵察記》《偵察兵》《紅燈記》《沙家浜》《海港》《龍江頌》《戰洪圖》《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紅雲崗》《向陽院的故事》《祖國啊母親》《豹子灣的戰斗》《沙漠里的春天》《閃閃的紅星》《杜鵑山》《盤石灣》《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紅石村》《反擊》《盛大的節日》《創業》《海霞》《小螺號》《奇襲白虎團》《審椅子》《長空雄鷹》《激戰無名川》《沸騰的群山》《漁島怒潮》《決裂》《青春似火》《 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風雲》《青春》《兩個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兒時的回憶,記得上小學二年級,學校組織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 陋天電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來時幾個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學校談觀後感,潘東子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樣板戲,記憶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戰》《奇襲》《春苗》《渡江偵察記》,有一部戰斗片《偵察兵》王新剛老師主演的,是戰斗片的精典。寫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對題?
十年間,拍攝了屈指可數的故事片,滿打滿算也不超過一巴掌!就這幾部故事片,它們背後充滿著鮮為人知的 故事!
《創業》:作家張天民根據開發大慶油田的創業事跡,創作出的故事片。審核時遭江青刁難未通過,作者致信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鄧小平馬上把信轉交毛澤東,經批示後才公映。
《決裂》:反映大學從工農兵中招生,否定十七年教育成就的故事片。公映後,兩句流行語隨之產生: 馬尾巴的功能;這就是資格 (指手上有老繭子就是上大學資格,見圖片)
《偵察兵》:1974年上映,偵察兵神乎其神,敵人都是草包。此片後被封存。
《春苗》,以赤腳醫生春苗為主要人物,反映農村衛生醫療領域的階級斗爭,不久被封存。
《青松嶺》,以農村階級斗爭為主題的故事片。老貧農張萬山與富農後代錢廣之間圍繞著生產隊趕大車的車老闆子的故事,展開了 貧下中農必須牢牢掌握「鞭桿子」 的斗爭。張萬山反復說:旱煙一經錢廣過手,保證跑了味……
《閃閃的紅星》:根據作家李心田的小說改篇。以紅軍後代潘冬子為中心人物的故事片,1975年公映。故事好,布景好,歌曲好。其歌曲《紅星歌》《小小竹排》《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久唱不衰。
—
—※4月25日於長春※——
首先我是80後,我小的時候經常看的兩部電影,電影就是閃閃紅星和平原游擊隊。
我們小的時候都嚮往閃閃紅星裡面的小演員潘冬子。勇敢機智,智斗胡漢三。
應該說閃閃的紅星是一部愛國電影,是讓青少年看了心情澎湃,激情昂揚的一步少兒電影。在那個年代,我們小的時候,電視里邊閃閃的紅星幾乎是隔兩個月或者一個月播放一次。小的時候我記得家裡面有一個14寸的黑白電視機還是熊貓牌的。現在這個牌子的電視機好像已經在市面上看不到了。每當電視里播放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家裡就有好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看,看完了以後,我們就扮演電影里的角色,有的演胡漢山,有得演潘冬子,然後就這樣相互嬉鬧,好不熱鬧。這部電影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很多歡樂,尤其是李雙江演唱的閃閃的紅星,這首歌曲也深深的映入了我們的心中。
平原游擊隊,反映滄州一帶,德州一帶游擊隊,抗日戰爭的題材的一部電影。李向陽這個名字也深深的映入在我們80後這一代 社會 主力青年的心中。
這部電影也是每逢過年過節,各電視台必放的一部電影。90年代的農村彩色電電視機幾乎很少。這部黑白的老電影,讓每一個家庭看到了英勇無畏的李向陽。每次看完這部電影,都點燃了我們心中激情昂揚的細胞,那麼奮進,那麼興奮。我記得那時我們還要揚言,長大以後也要參軍,到部隊做戰斗英雄,保家衛國。那時的雄心壯志,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國電影。是我們這代八零後童年時光的回憶,沒當再次看到這樣的電影都能點燃我們心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