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親愛的》發布團圓海報,這部電影有哪些感人之處
尋子14年,電影《親愛的》原型人物孫海洋兒子已被找到。孫海洋與兒子孫卓在深圳相認,一家人相擁而泣,14年骨肉分離終團圓。
2007年10月9日,4歲的孫卓在深圳白石洲被人拐走。從此,他的父親孫海洋踏上了漫漫尋子路,14年間從未放棄,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並拍成電影《親愛的》。公安機關查明,一名山東籍男子就是當年被拐的孫卓,經DNA確認後孫卓與親生父母在深圳相認。
4歲的孫卓在深圳白石洲被人拐走。從此,他的父親孫海洋踏上了漫漫尋子路,14年間從未放棄,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並拍成電影《親愛的》。一名山東籍男子就是當年被拐的孫卓,經DNA確認後孫卓與親生父母在深圳相認。
Ⅱ 暑期親子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導語:電影《親愛的》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我收集整理了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觀後感1:
前幾天看了一部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我們應該感謝能有這樣一部作品出現。
它告訴我們社會其實是這樣的,在我們熟悉的生活之外,還有其他的生活,還有那樣的一群人,那樣痛苦地生存著,那樣的無助,那樣的無望,無望到了絕望的地步,卻還必須要硬挺著生活下去。
它還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都一樣。為什麼我們會哭,坐在電腦前,跟著故事,在那些並非刻意煽情的鏡頭面前,一任眼淚流了滿面,那是因為那些感情我們感同身受,因為那些人本來就可能是我們自己。只是,我們屬於幸運者,幸運地沒有遭受那無邊的痛苦,幸運地坐在了電影院里,去當做藝術品一樣去欣賞他們。
他們那些人,有的是生活在城中村裡的小販,有的是企業的老總,有的是小學教師,有的普通的上班族,各種職業,林林總總,一如坐著看電影的我們。他們本來就是生活中的一員,卻因為有那麼一天,突然失去了的孩子,進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而我們的軌跡不過是沒有發生改變罷了。
他們即我們,更大的我們,就是眼下的中國。這就是眼下的中國,正發生著這樣的事情,生別死離,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卻生生就是沒了,而明明知道他們還活著,卻就是找不到他們了。我們一時找不到了自己的鑰匙,就會急得團團轉,六神無主,而他們則耗盡了心血去尋找,而所謂的希望,卻淡到於無。說沒有,卻存在0.1%的概率,《親愛的》里的黃渤,幸運地找到了他的孩子。而他只是被幸運砸中的那一個而已,現實中的原型彭高峰正因此而成為了新聞,成為了傳奇,傳奇到足以被改編電影。
而更多的人註定不是傳奇。於是,他們的感情註定孤獨,註定繼續無助下去,甚至被當成精神病患者。即便是企業老總,也會有一天說我找不動了,也會抱怨說為什麼會是你。為了排遣內心的無助與孤獨,他們抱團,組成了互助會,以傳銷一樣的方式在為自己打氣。那些個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鼓勵,荒謬之下掩藏了多少哀傷,以一種最為正常人所不齒的方式激勵著自己,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奔向一個可能找到孩子的方向,然後在失望面前碰到跌跌撞撞,然後還要繼續找下去。從一個失望到下一個失望,周而復始地下去。
就像我們某一刻的心情,突然變得沮喪乃至絕望,到了無以復加。而他們卻不是某一個時刻,而是每一刻,那種絕望黑暗的感情,無時無刻不如此。
不想多說了,他們總是讓我想到自己,讓我知道其實我們跟他們一樣,我們的感情都是孤獨的。
《親愛的》觀後感2:
看完電影《親愛的》,隨著劇情升起的絕望和憤怒情緒很久都不能散去,一拳打出去卻只打到空氣的無力感一直縈繞於心。可是這里想說的,不是影片營造出來的氛圍,而是在整個故事裡,所有成人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以及態度背後觀念。細想會發現,整個故事裡,沒有人問過孩子們,他們是怎麼想的。沒有人關心孩子心裡究竟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的。
故事的開頭,田文軍和魯曉娟已經離婚,四歲的鵬鵬撫養權歸父親,周末的時候媽媽會帶他出去玩。媽媽要走了,爸爸一句一句教孩子對媽媽說“你走吧”“別再來了”“不想再見到你了”。鵬鵬一句一句地跟著爸爸說這些話,帶著稚嫩的童音。孩子的模仿總能讓成人從中找到所謂的樂趣,是因為小人兒模仿大人,總有一種特別的滑稽感吧。可是,鵬鵬在對媽媽說這些的時候,他在想什麼?父親滿足了自己對孩子的擁有感,孩子呢?爸爸媽媽都是他最親最愛的人,為什麼他必須要對其中一個說出來那樣的話?他小小的心裡是否擔心,媽媽會不會因為這些話真的不再來了?
不要低估孩子的覺察力,更不要高估孩子的解釋能力。
大人離異確實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遺憾,但若處理得當,雙方能給孩子愛的氛圍,溫暖地告訴孩子:我愛你,爸爸/媽媽同樣愛你,只是因為我們不合適在一起生活,我們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但是在現實生活里,大人離異之後,更多地,在教唆孩子學會仇視、排斥另一方,“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爸/你媽是壞人,你想他干什麼”,甚至周圍的人也會有意無意地以此來逗弄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呢?在一個孩子心裡種下仇恨的種子,讓他們覺得自己被一方拋棄,而只能去討好另一方,始終生活在恐懼之中,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你要怎樣去期望他陽光快樂、積極向上?
當田文軍和魯曉娟三年後在安徽農村看到已經改名吉剛的鵬鵬,兩人抱著孩子一路踉蹌奔逃,後面是趙薇飾演的“人販子老婆”媽媽拚命哭喊要追回孩子,沒有人關心,這驚恐的一幕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派出所,7歲的鵬鵬單獨坐在椅子上,聽對面一個陌生人說自己的媽媽是人販子,沒有人關心,他會怎麼想;
同樣在這里,兩三歲的吉芳,不得不面對毫無尊嚴地蹲在地上的媽媽,聽別人告訴他,她的媽媽是個騙子,也沒有人關心,她心理會不會就此留下陰影;
在深圳的街頭,鵬鵬看見趙薇之後,激動了地喊了一聲一“媽媽!”隨後就看到他心中認可的媽媽被一群憤怒的人以“人販子老婆”的身份痛打,沒有人關心,鵬鵬心裡是不是有痛苦,是不是有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懼。魯曉娟抱緊了鵬鵬,可是,似乎也只是怕孩子被搶走;
小吉芳被送進了福利院,見不到媽媽,見不到哥哥,可是在她心裡,在她小小的世界裡,全世界也只有這兩個人是她可依賴的親人,他們同時被迫從她的生活中撤退,以她的年齡,她甚至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卻要毫無預警與保護地面對依戀關系的斷裂。
還有韓總的那個未出生的孩子,夫妻倆都覺得,要這個孩子是對失蹤了的第一個孩子的背叛。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這個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面臨的會是怎樣的生存環境?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出生是多餘的?會不會在父母無意識的言行舉止中,視失蹤的那個孩子為爭奪父母之愛的仇敵,一個不用出現就已經完勝他的仇敵?父母呢?父母會不會在潛意識里,帶著對一個孩子無止盡的愧疚,無法真正接納這個孩子?
沒有人想過,沒有人問過,沒有人關心過,孩子們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是怎樣的`心理狀態,怎麼做能盡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太多聲稱愛孩子的人,是不是要問自己一下,我愛的更多的是孩子還是自己的感受?
“小孩子,懂什麼”“長大了就忘了”“我這么做還不是為你好”……是我們離開童年太遠,忘了當時的感受,還是我們太自大,不屑於去看看童年的想法?又或者,有意無意忽略的背後,是我們在潛意識里,根本就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別忘了,孩子們的安全感,他們的依戀,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對所發生事情的解釋方式,與我們的言行舉止息息相關。
《親愛的》觀後感3:
整體來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在爛片如雲的國產電影里,算得上是十分有誠意的作品,也是用心良苦之作。整個電影看起來並不像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如果是講一個丟失與找回的故事,我想,在找到的那一刻,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故事在電影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這個電影講了不止一個故事,而是以一個故事為切入點,講了一個社會上被忽視的群體的事,這個群體有著各種各樣的心酸苦難,卻不知道何以救贖。說陳可辛良苦用心,確然如此,當一個導演把攝像機的鏡頭放置於的社會苦難的本身,他已經成功了好大的一部分,這種用心帶著對眾生的憐憫,對遭受苦難的無可奈何。
深圳這座用摩天大樓與金錢堆積起來的城市,出現在電影里,是城中村那些錯綜復雜的街巷,骯臟迷亂如頭頂交錯的電纜一樣,這是對於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可見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如同這個故事發生的群體一樣,不被重視,被忽視而又無可奈何的一再發生。黃渤丟失了自己的孩子,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他遇到的不是陽光正義的救助,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騙局,這些趁人之危的騙局,讓人咬牙切齒,而卻又令人真實相信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這個社會陰影不被我們所察覺,直到我們走進陰影本身。
當黃渤帶著錢進入一個騙局,他在最後一刻逃跑的時候,騙子去追他,要搶他的錢,他在前邊跑,騙子在後邊追,卻喊前邊的是搶包的,這個情節,著實觸動人,令人頭皮發麻,這就是傳說中的角色翻轉,慘嗎,還不夠,已經被苦難踩到腳下了嗎,不,還要粉身碎骨。——悲慘的世界!
陳可辛當然給黃渤一個美好的結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黃渤遇到了一群同樣經歷的人們,他們組成了一個不為社會所熟悉的群體,他們為所知,卻一直在為那個悲傷的經歷奔波,一載又一載。電影美化了好多,韓先生是個有錢人,在尋找孩子的路上幫了黃渤不少,黃渤也不過是中彩票的一個人。而故事外另一個群體呢,是趙薇角色群體,他們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一心想要收養一個孩子,卻在整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壁壘。這並不是為了同情,導演也沒有絲毫同情,但是最令人心酸的時候,是在世界之窗公交站那個場景里,一群人將失子的痛苦的憤怒,一股腦撒向了這個有點無辜的女人,她哭著伏跪在地上,但是依然無法被原諒,這個水火不容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如電影里高律師所抱怨,世人缺乏相互理解,換位思考。這似乎也印證著一個事實,世界如此,那麼似乎有些痛苦,就必須要被一些人心酸的承受下來,不會因為他本身已經很苦難。
陳可辛的誠意還在於,客觀的描述了這個生態,政府相關在里邊出現了沒有多少次,一次是24小時之後才給立案,一次是韓先生找了6年之後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時候,政府人員要他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這倒不是在黑誰,可能當時這個情況就是如此,但是陳可辛並沒有對社會完全失望,他沒有把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政府,畢竟在關鍵時候,還是警察開著車,一槍示警終止了村民對黃渤等人的圍毆。
陳可辛把鏡頭搖到社會的這個角落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好多,這種題材,只要能客觀些表述,就不會出大問題。這個電影,說不像一個單純的故事,因為已經有點紀錄片的味道,而這種帶著對世界憐憫的眼觀,在一片浮華空洞無物的國產電影中,能找到他的位置。
【劇情簡介】:
田文軍和妻子魯曉娟婚姻破裂,兒子田鵬是二人唯一牽絆。一天,田鵬外出玩耍,一去不返。尋子路上,田文軍夫婦偶然結識了一群同樣失去孩子的父母。大家相互扶持慰藉,從不放過一絲線索希望。多年過去,一個看似可靠的線索再次降臨,促使田文軍等人跋涉千里穿州過省,終在一戶偏僻村落人家中,看到一個像極兒子的身影。在孩子的身後,卻站著一個他喊著“媽媽”的農村婦人李紅琴。丟失的摯愛能否找回?殘缺的家能否真的破鏡重圓? 尋子背後,一場親情風暴正席捲而至
Ⅲ 親愛的 小寶誰演的
寧文彤。
《親愛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題材」電影,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黃渤、佟大為、郝蕾、張譯等主演。
電影主要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
該片已於2014年8月28日在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全球首映並於2014年9月25日18點全國公映。截止到10月28日該片票房已達到3.5億人民幣。該片女主角憑借該片入圍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獎和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並獲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影片評價
正方評價
首先《親愛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脫胎於真實發生的「打拐」事件;其次,這類親子題材本身就是「催淚大戶」,多年前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所掀起的觀影盛況,相信80後們都記憶猶新。面對「骨肉分離」的人間慘劇,再理性的觀眾,恐怕也都會心軟。
電影本身,劇情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讓人意外的地方,丟孩子和找孩子的細節,大家平時在新聞里都看到很多。
比較特別的設計是,在片中飾演一對離婚夫妻的黃渤和郝蕾,在丟了孩子後,找到了一個由張譯、張雨綺飾演的夫婦領導的一個由丟孩子父母組成的「互助組織」,大家互相鼓勵支撐,共同尋子,成為了電影的一抹亮色。
負面評價
《親愛的》從頭到尾都在努力討好觀眾,極力地煽情以期觀眾潸然淚下。但是,用力過猛的陳可辛讓這部電影變得更像一部電視劇。而劇情的復雜程度和內容的豐厚程度,應該要拍到《甄嬛傳》的集數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催淚。
或許是陳可辛對於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用情至深,不管是四處尋子的黃渤、郝蕾,還是偷偷帶大孩子的村婦,或者是充滿故事的尋子男張譯,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以及自身的無奈,這也讓整部《親愛的》隨時隨地都在迎接著人物的高潮。
但是,在《親愛的》里,他們卻不得不弱化自己,遷就別人的需求。這樣的遷就,讓原本可以豐滿的人物變得有些失真,甚至於當其中某個角色大肆咆哮時,本應爆發的情感無法直接傳遞出來、讓觀眾產生共鳴,反而像一記打到棉花上的重拳,讓一切工夫都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