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院的新片片源(2D、3D)都是從哪裡來的 一部的話一般得多少錢
電影院的片源都是來自院線提供,包括所有的影片2D.3D。加入院線後片源免費提供,不過每部電影都是按照票房提成,一般院線提成比例為影片票房的45%-55%。
❷ 請問現在流行在網路上的高清電影都是從哪裡來的
現在網路上發行的高清版主要是幾種來源:
第一,藍光和HD-DVD碟,有1080P逐行掃描,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真正意義上的全高清(1920×1080),還有一種1080i隔行全高清。
第二,就是通過錄制高清電視信號取得
第三就是個人高清發燒友通過自己用高清攝像機拍攝出來的,現在數碼店有很多高清的攝像設備賣的。
知道高清聯盟論壇么,很有名的高清發燒友論壇,他們喜歡在上面發布很多高清電影,視頻。目前迅雷等很多網上的高清電影資源一般都是影視交流論壇製作供會員交流使用的。
目前好像沒有什麼軟體能把DVD還原成1080P的,如果有,成本也很高,商家不會做虧本生意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膠片的解析度還是很高的,只要你的膠片質量好。
❸ 電影院是怎麼拿到片源的呢
片源的獲取也是看因素的,北上廣一線城市,人口密集,資源相對豐富,那麼很多片源就會相對聚集,特別是暑期檔、賀歲片、進口片源的播放時間相對集中一些,小城市裡的話就慢一點,不過也會在第一時間上映一些片子,只不過時間上會相對晚一點罷了。
這個費用與快遞和衛星相比,並不劃算,且網路傳輸需要從中央平台到各影院終端,都達到一定的帶寬水平。 現在數字拷貝的播放連續性和成本是它的優勢,中途不會有膠片電影換拷貝時跳幀的現象,而膠片拷貝如果放映場次過多,就會出現刮傷,噪點等現象,並且,膠片的成本比數字的要大很多。
衛星傳播和光纖傳輸需要相應的硬體設備支持,主要看影院怎麼選擇,未來硬體設備鋪設完畢,整體發行費用會降下來
❹ 電影院的片源都是從哪來的
電影院和製片方談,經製片方同意後,簽署版權協議,製片方是通過衛星將片源進行傳送到影院的。
而每個電影院都有所屬院系,而電影總局回報密鑰分配給各大院線,然後再分配給下屬的電影院,然後工作人員找到自己的電影院所對應的密鑰就行了,而密鑰也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都是一個月,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部電影的檔期也都是一個月。而在這段時間內電影是可以無限播放的,而如果這段時間一過還想播放,就得延長密鑰了。
商業電影院一定要加入一個院線公司,院線負責為你提供片源,放映收入要和院線公司進行分成的,影院一般可以拿到票房收入50%左右(有保底分賬的形式)。
❺ 網路上的電影從那裡來的
網路上的電影一般是由國外的一些電影愛好小組自己製作的,一般分為很多個版本,不過效果最好的應該是DVDRip和HDRip版本。他們買到碟子後第一時間壓成AVI各式並且分壓縮卷包放到網路上提供BT下載,當然這些DVDRip一般會比電影院的上映時間完很久,一般最快也要晚1個月,不過如果你只想搶鮮看不清晰的版本俗稱「槍版」,即電影院偷拍的版本的話,那可以說是和電影院同步的,基本北美上映2-3天後就有槍版下載了。不過很少會有字幕,有也是聽譯出來的,內容很不準確。
他們並不圖什麼,這是一種互聯網的共享精神,當然,這種精神到了大陸就變質了,大陸的製作小組會把AVI壓成RMVB各式,體積更小適合國內的網速傳播。然後放入大量的LOGO水印,就是看片子時候飄來飄去的那些廣告或者他們小組的宣傳。更有的加入後台腳本,讓你的電腦自動打開一些網站,這樣做是十分不道德的。所以如果你想觀看高畫質的電影的話還是推薦下載體積大的AVI各式的,外掛字幕。沒有任何廣告和水印LOGO
❻ 電影院里的電影是哪裡來的
從電影發行公司購買的放映權。
電影拍攝結束後,要把影片送到電影局審查,審查通過後,製作方會把影片送到中國電影集團確定上映檔期,確定後製作方會開始對影片宣傳。
此時製作方會聯系院線確定上映的規模(即在此影院上映的影廳數量,也可理解為賣出的拷貝數量),當確定上映的規模後,製作方開始製作拷貝,專業術語叫做數字拷貝,電影院放映影片就是使用的這種拷貝。
電影院放映制度:
解放後,國家成立了各省、市電影公司,實行國家統一拍攝、統一發行、統一放映,實行電影公司制度。
2002年,中國開放電影發行、拍攝、放映,中國電影實行院線制,影院可自由選擇院線加盟來取得影片來源。
電影拍攝也不再是由電影製片廠壟斷拍攝,只要取得拍攝許可證和放映許可證即可。影院則採用分賬的形式來分取利潤,國家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
就是說電影票,60元一張,院線要收30元。再由院線、發行、拍攝方分,電影都將發行數字版。
❼ 電影是怎樣來的
在娛樂生活五彩繽紛的今天,很少會有人把看電影當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是,生活在20世紀初葉的人們則完全不同,第一次,他們從電影里感受到了亦真亦幻的世界;第一次,他們在碩大的銀幕上看到了不同於自己的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被銀幕迷住了,被銀幕上的故事感動了,對明星著了迷。於是,懷著虔誠的心情一次次走進電影院。有電影看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就是再浪漫不過的事情。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人們從一塊白布上看到了可以活動的影像,電影,就此誕生了。僅僅7個月之後,這個全世界最新潮的藝術便從如碼遙遠而浪漫的歐洲登陸到了年輕而時髦的上海。
從反映歐洲人家庭、社交生活的無聲片,到好萊塢明星的藝術片;從中國人最早拍攝的市民生活片、風情片、武打片,到中國進步電影的頂峰之作,電影給上海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電影所帶來的無數奇跡和美麗幻象,讓人們嚮往、陶醉,以至於藉此改變了一些人一生的生活道路。
最初上海人稱電影為「西洋影戲」,放映的地點都是在人來客往的茶樓里。今天福州路上外文書店的所在地正是當年頗有名氣的茶樓「青蓮閣」。歲月滄桑,物換星移,舊時的模樣已經很難尋覓了。
上海灘的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叫虹口大戲院。所謂的大戲院,當初也不過就是西班牙人雷瑪斯搭造的一個鐵皮屋子,只是經營項目非常明確:專放電影。它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由最初的新奇物轉而成為人們的所愛。而當人們把對電影的熱愛進一步發展為生活中的必需時,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便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灘矗立起來。大光明大戲院、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等當時亞洲最豪華的電影院在上海落戶。
大光明大戲院由當時享譽滬上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更是以耗資100萬白銀的巨額造價,成為遠東地區裝潢最豪華、聲音畫面最清晰的超級電影院。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是外國人投資建造的,當然從片源到管理、放映,都由他們完全壟斷。
當年大光明電影院所屬的便是美商經營的亞洲影業公司,屬於這個公司的還有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現上海音樂廳)、大上海電影院、麗都大戲院。影院的老闆和高級管理人員多為外國人,放映的電影則完全都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影片。
西風東漸,好萊塢的夢幻,好萊塢的浪漫,好萊塢的一招一式,讓素來欲領風氣之先的上海人如痴如醉。看電影成了他們生活中時髦而又令人嚮往的事。一張保存完好的當時南京大戲院的電影票上,寫有「國語意譯風」幾個字,它告訴我們,現場翻譯是當時看外國片的方法。票上沒有印價錢,但據說大光明的票價是6角到2元5角,而當時一擔米的價格春遊是8元,對於一般百姓而言,一個月的飯錢也就在6到8元之間。可想而知,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這張小小的電影票,實在也可以說是價格不菲了。普通人是沒有能力經常進電影院的,只是經不起報紙上大幅廣告的渲染和來自好萊塢的誘惑,偶爾狠一狠心,也上一回大光明過過癮。
既然看電影是要有身價的,那麼,就應該讓這種身價充分地體現出來。於是,當時的人們走進大光明就像今天我們走進大劇院,那種隆重而熱烈的心情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的老人們還記得,當年走進大光明,女的一定要穿長旗袍,男的西裝筆挺是起碼的,有的還穿上了燕尾服,看電影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值得炫耀的大事。
當上海的一線電影院還為外國人所壟斷時,中國的電影業正在迅速崛起,而且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市場。1925年,上海已有140餘家電影公司,30年代,80%的中國電影出自上海。中國人自己渣森哪的電影,上海人自己的電影,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上海也需要有自己的電影院放映自己的電影。
風雨飄搖60年,至今仍然基本保持原樣的黃浦劇場當年叫金城大戲院,這里寄託了柳氏兄弟做中國人自己的電影,佔領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市場的宏偉抱負。柳家第二代傳人,柳中浩之子柳和綱先生給我們講述了金城大戲院的往事。
金城大戲院當時有座位1600個,比大光明只少了200個,最不同的是,金城大戲院堅持首輪放映國產影片。第一部戲是阮玲玉主演的《人生》,第二部就是連映84天,盛況空前的《漁光曲》。再接下來就是《風雲兒女》,也就是這部影片讓我們聽到了《義勇軍進行曲》。直到今天,黃浦劇場的正門還專門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國歌從這里唱起。」
從黃浦劇場唱出的義勇軍進行曲,日後傳遍了中國大地。當時曾有一家外國公司要花60萬美金購買金城大戲院,而那個時候的60萬美金的含金量要比今天高出二三十倍。柳中浩堅決地拒絕了。金城大戲院因此作為最大的首輪放映中國電影的中國人自己的電影院而載入史冊。而從這些民營劇場演紅的中國的電影明星,也因此走進了上海人的心裡。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電影,造就了中國第一代電影明星,他們五光十色的銀幕生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都成為一段歷史的印跡,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上海灘的風習,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
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明星們那光鮮亮麗的打扮和他們對於歐美時尚的接受和傳播。他們在銀幕上演繹的浪漫故事,生活中的迷人風姿,讓無數人熱愛、崇拜。那個年代的追星族,或許沒有今天那麼痴狂,而對於明星和明星生活的嚮往卻也是同樣的溢於言表。
電影評論家姚芳藻,當年就是一個影迷。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因為看了陳雲裳的《木蘭從軍》,開始給陳雲裳寫信,一封又一封,當她收到陳雲裳的回信和寄來的照片時,更是激動萬分。於是又和同學們一起到華山路電影製片廠,等著明星們的出現,哪怕只是看到一眼都會欣喜不已。
崇拜明星,迷戀明星,渴望成為明星,電影給無數年輕人帶來了一個個夢想,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夢想的色彩。
30年代的上海總是受到特別的關注,美國的電影雜志在上海有同步出版的中文版,中國的電影演員也出現在美國的電影雜志上。電影在影響著流行,影響著生活,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老上海的中國電影,經過了二三十年代的發生、發展,又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迎來了成熟與鼎盛時期。
《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麗人行》等一大批經典影片,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的新希望,上海的新生機。電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再一次激發了人們的熱情,給人們帶來了光明。
當年著名電影評論家梅朵是《文匯報》文化版的編輯,寫電影評論是他每天必須完成的工作。因為這份工作的關系,他可以得到很多贈票,免費去看電影,因而他也得以更直接地感受到當年的老百姓對於電影的熱情。當《一江春水向東流》放映時,人們的熱情更是達到了頂點。影片連演數月,場場爆滿。這時,電影對於人們的意義實在不只是消遣,不只是時尚,真真切切地便是思想的引領,精神的鼓舞。我們很難統計,有多少人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了一生,我們只是知道,這樣的人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數。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最燦爛的一頁,在那燦爛的電影星空下生活的人們是幸福的,他們感受到了電影的真正魅力。電影在記錄著歷史,書寫著歷史,又在不知不覺中引領了人們的腳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今天,當我們在上海街巷中,那些彌漫著往日情懷的老上海酒吧里,試圖追尋當年電影的浮光掠影,體味昔時明星的心路歷程時,便清晰地感受到,我們所追憶的電影,已然融入了上海的歷史,並且已經成為那個年代上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些曾經依著電影的情景,夢想和描繪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們,今天都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的人生故事也幾乎成了現代人心中一部部讓人魂牽夢縈的電影。電影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充滿夢想,在電影的星空下,一代代人一天天成長。
❽ 我想問問電影院的片源是哪來的
統一由廣電總局審核下放,商業電影院一定要加入一個院線公司,院線負責為你提供片源,放映收入要轎告和院線公司進行分成的,影院一般可以拿到票房收入50%左右(有保底分賬的形式)。放電影是要辦理放映許可證等等。
更多關於電拆帆散影院的片源是哪來的,進入旅氏:https://m.abcgonglue.com/ask/6e22fd161583319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❾ 電影院的電影從哪來
電影拍攝完之後就是後期製作,製作完成後就拷貝到各個影院放映,當然,這個拷貝不是誰都能考的,必需得是購買了版權的影院。通常拷貝的數量與票房一樣,都是衡量一部電影在市場上火熱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❿ 很想知道電影下載網站的資源都是從哪裡來
應該都是從一些高清論壇或者電影從業人那裡收集整理的,然後在國外的伺服器上傳這些內容,有流量了後,靠廣告等形式就能盈利。
其實善用網路手段,獲取一些資源還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