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春節: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來歷: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納冊沒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來歷: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龍抬頭:農歷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來歷: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據說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上巳節: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來歷:洞納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姿搭。清明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或前後。來歷: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端午節: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來歷: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天的天象有關。在《易經》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兩個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陽爻組成;爻是要從下往上數,而陽爻又以「九」代稱,故從下數第五爻稱「九五」;古越人以龍作為部族保護神,自比是龍的子孫,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天象「飛龍在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壓邪攘災、祈福納祥的禮俗,衍化成「端午節」。七夕節: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來歷: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又叫七月半、亡人節、盂蘭盆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百姓都會把收成的新米拿出來供養、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也是孝道的傳承。 來歷: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女兒,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徇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中元節。中秋節:中秋節,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來歷: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重陽節: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來歷: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來歷: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冬至節: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節還有很多別名,比如「冬節」、「長至節」、「短至節」、「亞歲」、「一陽節」、「賀冬節」、「肥冬」、「喜冬」、「履長節」、「豆腐節」等等,每個名稱,都有它所代表的含義。來歷: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俗稱「臘八」 。來歷:自先上古說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是為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臘八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小年是春節的前奏,也是傳統節日。來歷: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除夕:除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故又稱年三十晚。來歷: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Ⅱ 三國大時代汝南城在哪裡
這是三國大時代的地圖。
汝南在武當村的上方裂謹,襄肆虧基陽的右上方,許昌空陵的下方。
Ⅲ 三國時期穎川汝南在哪裡
漢末三國時,穎川主體部分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汝南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阜陽一帶。
Ⅳ 老君廟火車站
如今日益發達的交通,火車更新換代,從老舊的蒸汽機車到如今的高鐵,做過多種火車,也見過很多的火車站,但是都比不上老君廟火車站,讓我記憶最為深刻。
2020.10.10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開幕式走紅毯儀式舉辦在汝南.宿鴨湖,現場看到嶄新的宿鴨湖火車站,我更懷念破舊的老君廟火車站。這是我心中的,兒時的火車站,那時是八十年代物資匱乏、交通不便,小學階段上早自習的路上,我們成群的孩子在星月的照亮下,結帆森磨伴同行,火車的鳴叫聲是我們的陪伴,常常悠閑前行的我們,一聽到火車的鳴笛,會開啟狂奔的節奏,與火車賽跑,趕在火車到來之前,全員通過道口,否則會被火車隔開我們的態斗同夥,等上10多分鍾,才能繼續前行。那時的火車靠燃煤提供動力,還裝滿十多節車廂,很長很慢。狂奔過去後會停下來近距離欣賞火車穿越身邊的震撼。經過火車站會看見很多的裝卸工人等待著小火車的到來,這將是他們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
那時的農村沒有電視,方圓幾個村莊沒有電視看,在周末的晚上,我們會有成群結隊的夥伴一路歡歌笑語,擠到老君廟火車站去欣賞小小的黑白電視播放著豐富多彩的節目,老君廟火車站承載著我兒時的快樂,美好的回憶。
到了下雨天,泥濘的路面兒讓我們這些上學的孩子行走困難,一旦走到老君廟火車站,倍感輕松。這里的地面干凈硬化,全是小石頭,還有潔凈的水坑,我們會在這里停下來,沖沖洗洗,甩去沉重的泥巴,乾乾凈凈的走在求學的路上。
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中學春物階段的我常在累了,煩了,不開心的時候走向火車站,沿著那長長的軌道走向遠方,欣賞著陽光下綿延遠方的火車軌道如同行走在自己人生的路上,雖然漫長、遙遠但總是一直行走在路上,不斷地向前、向前……
Ⅳ 汝南在哪裡
一: 汝南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屬駐馬店市轄縣。縣城西距駐馬店市區30公里。縣境南北長57公里,東西寬40公里,總面積1475平方公里。西部邊界與遂平縣、驛城區、確山縣接壤,北部與上蔡縣為鄰,東部與平輿縣相連,南部與正陽縣毗鄰。縣城距省會鄭州市210公里。
二:汝南縣轄汝寧、金鋪、留盆、王崗、梁祝、和孝、老君廟7個鎮和三里店、三門閘、板店、張樓、羅店、韓庄、官莊、常興、余店、三橋10個鄉,28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78萬。縣政府所在地汝寧鎮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人口10.2萬。
Ⅵ 北宋時汝南城在哪裡
在今駐馬店市
汝南縣是駐馬店下轄縣,虧如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枝孝,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自春秋戰國時代建制以來,距今已有猛空稿2700多年的建城史。 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
Ⅶ 2018國慶汝州都有啥好玩的汝州什麼好玩的
國慶馬上就要來了,想好去哪裡玩了嗎?這個時節,最好玩的事,莫過於去踏秋,去賞葉。這些東西匯聚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汝州,河南汝州,就是那個美麗的國慶遊玩小城。今年汝州的不少景點還免費啦!現在又多了不少可以玩耍的地方啦!
汝州自駕線路:
鄭州方向:市區→鄭少洛高速→林桐高速→汝州東下→汝州
洛陽方向:市區→二廣高速→寧洛高速→汝州市區出口→汝州
平頂山方向:市區→寧洛高速→市區出口→汝州
南陽方向:市區→二廣高速(洛陽方向)→鄭堯高速→市區出口→汝州
許昌方向:市區→永登高速→寧洛高速→市區出口→汝州
旅遊線路:
旅遊南線:汝瓷小鎮+碩平花海+九峰山
旅遊北線:風穴寺+怪坡+馬廟湖+弘寶汝瓷文化園
這里,人少景美,除了九峰山和怪坡,汝州的其它景區都不收門票哦!汝州市地處中原腹地,位於鄭州、洛陽、平頂山、許昌、南陽五市交叉地帶,距離這些城市距離均不超過200公里,車程2個小時以內,堪稱區位優勢最明顯的新興旅遊城市。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古絲綢之路的途徑之地,汝州的文化底蘊厚重綿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汝瓷文化已經成為汝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作為一個新興的旅遊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古老的歷史文化,賦予了汝州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秉承著「旅遊+」的發展理念,打造全域旅遊的發展目標,汝州境內的絕大部分景區對遊客都免費開放,新時代的汝州正以最奮進的姿態,朝著「城市後花園」的目標前進,敞開胸懷,迎接著八方來客。
山水畫廊——九峰山
有「濃縮山水畫廊」之稱的九峰山,相傳曾是玉皇大帝的九個女兒因貪戀人間美景,幻化而成的九座山峰。
主峰海拔900多米,以翠林幽谷、奇峽碧水、天然溶洞、原始櫟林為自然特色;又有楚長城,四寨山等春秋戰國時期頗具文化內涵的歷史遺跡。
如今,一座依託九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汝州深厚滾瞎滾的地域文化而興建的山地休閑度假型景區,正在迎接萬千遊客的到來。
景區地址:汝州市寄料鎮平王宋村,與魯山縣西北交界處
景區票價:門票80元、船票60元(可選)、觀光車30元(可選)
曾以一毛錢電影票價創過億票房的82版《少林寺》在當年可謂萬人空巷,除了李連傑精彩的武打表演,其取景地位於汝州的風穴寺也為電影增色不少。
風穴寺始建於東漢,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是中原四大名剎之一。雖為北方寺院,卻不沿中軸線布局,而是依山就勢而建,具有江南園林的風格。
寺內有上下兩個塔林,跨元明清三代共83座古塔、重檐歇山式的佛堂殿閣、不計大余其數的碑刻造像···被專家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四周群山環抱、古柏蔥蘢,頗有「深山藏古寺」的悠遠意境。
景區地址:汝州市區東北9公里騎嶺鄉(免門票)
碩平花海
還記得芒果綜藝《搖啊笑啊橋》中戰無不勝的碩平花海恐龍戰隊嗎?那架魔性的網紅橋搖出了2億人次的點擊量,也搖紅了汝州的碩平花海。
汝州碩平花海是一個花卉面積達3.2萬畝的省級田園項目,可以置身於各色花海,賞山花爛漫,看雲卷雲舒。
其研製開發的「網紅橋」不到一年已經在全國獲得了超高的人氣,《搖啊笑啊橋》就是湖南衛視和碩平花海強強聯手共同打造的一檔激情澎湃的對抗節目。
除了搖紅全國的「網紅橋」,碩平花海在以前遊玩項目的基礎上,又新增添動物園、游樂場等諸多兒童游樂項目,讓你帶孩子度過一個歡樂的小長假。
景區地址:汝州市蟒川鎮境內,距離寧洛高速汝州站出口4公里處(免門票)
水上樂園——馬廟湖
號稱汝州的「紅海灣」、「新馬泰」,國際范兒十足的馬廟湖是汝州最佳的水上樂園。
馬廟湖四面環山,是汝州主要的淡水湖之一,流域面積達92平方公里。湖面平靜,湖水清澈,你可以帶著孩子劃船湖上,看碧波盪漾,也可以垂釣湖邊,討一份閑趣,還有各種各樣的水上娛樂項目,讓你一次玩兒個夠!
景區地址:汝州市騎嶺鄉馬廟村(免門票)
在汝州有這樣一個地方,「上坡騎車不用蹬,開車熄火照樣行」,想停下來都難,這里就是怪坡。
汝州的怪坡景區全國罕見,既有全國最長的單體怪坡,又有天然連環,首屈一指的「姊妹怪坡」,被譽為「中原最大怪坡」,其「上如乘風揚帆,下如逆水神敗行舟」的奇特現象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此尋奇探秘。
除此以外,怪坡四周群山環繞、清泉側流,景區內殿閣高塔、蒼松翠柏點綴其間,是一個集觀光、度假、尋奇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景區。
景區地址:
汝州市騎嶺鄉雪爻村
1、18周歲以下免門票
2、貧困戶憑本人有效證明(本人身份證及貧困戶明白卡等)享受免門票
3、成人票30元/人(原價40元/人)
汝瓷小鎮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胎體細膩,其釉薄瑩潤似玉、非玉,被譽為「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傳世汝官窯瓷器更是不足百件,被人視為稀世之珍。如今的汝瓷褪去了皇家光環,從宮廷走入民間,正逐步從觀賞瓷轉向實用器,而汝瓷小鎮作為汝瓷產業化的代表引領了這一潮流。依託於宋代窯址群的歷史積淀和汝河兩岸的自然風光,汝瓷小鎮正逐步成為具有汝州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藝術小鎮,是一處集文物保護、生態旅遊、非遺傳承和藝術創新於一體的文化高地。
地址:汝州市汝南產業集聚區西南部,蟒川鎮嚴和店汝窯遺址附近(免門票)
弘寶汝瓷文化園
作為一家專門研究、開發仿古汝瓷和現代工藝瓷的產業龍頭,弘寶汝瓷還創建了集產品開發和旅遊體驗為一體的國家2A景區,弘寶汝瓷文化園,讓遊客可以親自體驗汝瓷的拉胚製作過程,感受穿越千年的汝瓷非遺文化。
恰逢十一旅遊黃金周,弘寶汝瓷文化園不斷推出旅遊特惠,凡是在國慶期間到弘寶汝瓷文化園參觀的遊客,都可以免費獲得汝瓷杯子一個,驚不驚喜!心不心動!那就快來吧!
景區地址:汝州市大峪鎮班庄村(免門票)
半扎古寨
「古樹湧泉鳧鴨,小橋流水人家」,明明是一座北方的古寨村落,卻處處涌動著江南水鄉的靈秀,淳樸的民風,古樸的建築讓這座風光旖旎的半扎古寨美了三百多年。
走在古寨中,你可以看到修於明代的雙孔石橋,仍飛架在寨南的萬泉河上;建於乾隆年間的關帝廟如今還保留著戲樓和大殿;還有清同治年間修建的寨牆——萬泉寨和40多處清代民宅。曾經的古道重鎮已成為歷史長河中的古跡遺存,歷經歲月流轉,古韻依然。
景區地址:汝州城南約17公里蟒川鎮半扎村(免門票)
山中秋色
古寺清秋
秋葉爛漫
特色美食
汝州燒雞肥而不膩
豬肉灌腸色香俱全
超薄粉皮光潔如玉
汝州羊肉湯
湯質優美·營養豐富
Ⅷ 鄭州市上街區汝南路藝術宮2樓在哪裡
您好,鄭州市上街區汝南路藝術宮2樓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汝南路,距離鄭橡鬧塵州市中心約7公里,距離鄭州火車站約梁禪4公里,距離鄭州國際機場約20公里。汝南路藝術宮2樓位於汝南路與彎薯汝河路交叉口,距離汝河路約200米,距離上街區政府約1公里,距離上街區人民醫院約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