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交換人生》中有哪些地方觸動到了你
電影《交換人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通過講述兩位年輕人之間的互動,深刻地探討了人際關系和人性的本質。該電影的觸動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電影通過主人公之間的互動,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影片中的主人公來自不同的背景和家庭,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讓他們之間的交流變得異常困難。但是,在不斷地嘗試和溝通中,他們逐漸發現了彼此的共同點,並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這一點讓人們意識模握陵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獨特性,並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系。
2. 電影強調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影片中的主人公們在經歷了一次人生交換之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家庭和朋友的重要性。他們開始更加關心和照顧彼此,並在困難時刻給予支持。這一點讓人們意識到,人際關系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財富之一,我們應該珍惜和經營我們的關系,以獲得更加深刻的人生體驗。
3. 電影還通過描繪主人公的內心變化,表現了人性的本質。在經歷人生交換之後,主人公們開始逐漸理解到自己內心的弱點和缺陷,並試圖克服它們。這一點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弱點和缺陷,我們應該接受並尊重它們,同時也要努力克服它們,成為更好的人。
《交換人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通過深刻的人性探討和感人的情感表達皮此,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人際關系和人性的本質。這部電影讓人們更加珍惜自己的獨特性,並努力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系旦戚,成為更好的人。
㈡ 找一日本電影或電視劇名,1989年前後在我國上映,主要講一個警察,可能叫什麼正直
好像是《追捕》,挺紅的一部日本老片子了,在中國也上映過,也因此讓許多中國人知道和認識了,日本演技派演員--高倉健。具體什麼時候上映我就不知道了,電影頻道以前也放過的。
相關資料:http://ke..com/view/457849.htm?fr=ala0_1_1
㈢ 監獄題材電影大推薦!
1、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電影。
每當現實令我疲憊得產生無力感,翻出這張碟,就重獲力量。
回顧那一段經典台詞:「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輝,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獄,也無法長久地將他圍困!」
監獄關不住希望,監獄關不住人心,監獄關不住對自由的那種渴望。
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鑒於該片名氣實在太大,算了,還是不多說了!
2、 綠里奇跡
湯姆漢克斯 演的電影,都要看一看,這和《肖申克的救贖》是同一個導演,所以就更要看一看了。
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 龐大的身軀裝著孩子心,矮小的身材卻藏著罪惡的邪念,「上帝的奇跡」被信奉上帝的傢伙親手毀滅,曾經經歷,現在卻孤獨終老,是懲罰,是幸運,還是奇跡。——綠里奇跡
3、 監獄風雲
周潤發 + 梁家輝+香港「四大惡人」 (何家駒 / 張耀揚 / 黃光亮 / 大傻 ) 這套陣容,想想也是過癮啊。
這是已過了30年依然經典的港片,現在看依舊精彩。監獄里做人的學問,監獄就是動物園,有大象、老虎、獅子…而我是猴子,你是綿羊。如果不想被他們吃掉,就要學聰明點(社會國家,本就是一個大監獄),一針見血!
這部電影說的不是英雄,說的是真實而完整的平凡人,猶如我們身邊的人。
那時的 周潤發 ,那時的 梁家輝 ,那時的 香港電影 ,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懷!
4 、地獄醒龍
喜歡看動作片的朋友一定不會對 尚格雲頓 陌生,但這傢伙一直沒有成為過一線動作明星,他跟很多華人導演合作過,比如吳宇森,袁和平,還有這部電影的導演林嶺東。
PS:朋友們知道尚格雲頓的標志性動作是什麼嗎?
5、 一級謀殺
本片看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矛頭直指美國司法制度的黑暗面,特別是監獄內部的實況。囚犯、律師、監獄長,構成整個故事的主要線索。
6、 死亡飛車
我們很友善的戲稱他為「郭達.斯坦森」。該片是他標準的爆米花式的動作電影,酷炫的飛車場面,娛樂性十足。
該片特色:沒有劇情沒有鋪墊, 有的只是腎上腺素的高潮和強悍的視覺沖擊力。
猜猜看她演了電影里哪個角色?
7、 空中監獄
該片看點:全片無尿點,節奏緊湊,動作場面火爆,各色配角人物形象立體,豐滿,又各具特點。
8、力王
資深港片迷應該都看過這部電影,樊少皇出道這么多年以來,不知道為何就是沒有大紅,除了天龍
八部的虛竹,我也就是對這個力王還有比較深刻的影響了。
香港 CULT片的典範,鼻祖,血腥的一逼,腸子掏出來勒人,絞肉機絞肉,自己把斷手筋拉長打結等等......該片現在看都依然覺得很B級。
9、 你丫閉嘴
這是這些 電影里唯一的一部喜劇片了,上圖這老頭 德帕迪約 是法國影壇的常青樹,甚至比我們心中的冷麵殺手 讓雷諾 更長青。
該片看點:帶你去領略下法式幽默。
10、 因父之名
看了這部電影,說不定你對自己的父親會有重新的認識。
電影里有一句很經典的台詞(兒子對父親說):我對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握著你的手。我的小手在你的大手裡,還有煙草的味道。我記得,我能聞到你手掌里煙草的味道。當我想感到快樂時,我就試著回憶煙草的味道。
這也 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揭發近代歷史中最為可恥的一段司法黑幕。
㈣ 如何評價《狗鎮》這部電影
天堂:
要理解結尾為什麼這么安排,要先理解grace和她爸爸的那一段互相指責。他們並沒有指責對方的人性墮落,而是指責對方「arrogant」。這個詞,就是理解這個片子的關鍵。要理解,整部電影中,哪怕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狗鎮的居民都並不認為自己在做壞事,而且因為做壞事而受到了懲罰。他們的思維方式是:我保護了你grace,你要為你的受保護付出一定的價格(我不想用代價這個給人很多聯想的詞)。保護你的成本提高,我們自然要提高價格。你要逃跑,我給你枷鎖,不過是阻止你逃跑。他們自始至終是站在一個施捨者的角度作惡,所以他們不覺得自己在作惡。他們的病因是arrogant,一種站在高人一頭角度的洋洋自得。一旦這種高人一頭的地位被徹底鞏固,也就是片中grace不惜任何代價也要留在狗鎮,這種arrogant就自然而然的演化成惡了。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以善的名義作惡的具體事例,文革,十字軍東侵,等等等等,太多了。後面之所以選擇讓grace報復,實際上點明的是,grace也是一樣的人。這種arrogant是人性之惡,不是少數人身上的惡,grace不是天使,她一旦有了施惡的機會,她也會這么做。而且她也是以懲罰為目的,不是以惡本身為目的來做這件事情的。惡的發生並不一定要有惡的理由,而是需要一個具有絕對權力的條件和arrogant
公路:
arrogant在影片的開頭即出現過,在末尾更是作為主題出現,但是在整部影片中,這個詞沒有被用到狗鎮居民身上過。我認為狗鎮居民所象徵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普通人的罪惡。所以,我不贊同arrogant是惡的來源。
其實,這部影片的寓意是非常明顯的。在基督教話語中,grace這個詞就是「上帝的恩典」的意思,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用來指耶穌。我們把基督教文化和古典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區別開來,認為古典的特徵在於「此世道德」,其核心是一種善惡報應的質朴的正義觀,而基督教的特徵在於「彼岸信仰」,其核心是絕對寬容,以寬容來超越此世道德的善惡之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古典世界中,人和人是不平等的,有德性的人比沒有德性的人更高貴,而區別一個人有沒有德性的最明顯的標准,就是他的行為是不是好的。而在基督教,不管一個人行為好不好,在理論上是無所謂的,哪怕是無惡不作的罪犯和一個虔誠的修道士,在上帝面前也是平等的,信仰的超越性要求寬容一切罪惡。
我們承認,基督教的「寬容」是一種優秀的精神和高貴的理想。但是這種絕對寬容的精神,如果發展到極端,就失去了人性的支撐,因為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完全寬容一切罪惡的;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善惡之分,恰恰需要古典的「正義」來承擔。因此,即便在一個基督教的世界中,最高的境界也不是純粹基督教的寬容和博愛,而是如何在基督教的寬容邏輯中,最大程度地容納古典的正義精神。
這是哈姆雷特的主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貫的主題,也是狗鎮的主題。而狗鎮的特點在於,它把上帝的形象(grace的老爸,一個黑幫首領)直接等同於古典精神,並且借他的口,講出了基督教的寬容邏輯的內在弊病,那就是arrogant
基督教的寬容,本來是從arrogant講起的。基督教講,用道德審判別人的人,是一種arrogant,因為真正的審判權在上帝手中,人不可僭越。而grace的老爸指出這種邏輯的吊詭之處,那就是企圖寬容一切,恰恰是最大的arrogant。這句話是grace的老爸講出來的,也就是基督教的上帝自己說出來的,那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既然只有上帝才有審判的權力,那麼也只有上帝才有寬容的權力。其實,無論是審判還是寬容,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錯誤的審判,是僭越的,錯誤的寬容更是僭越的。基督教的真正精神,應該結合審判和寬容,那就是,即便是承認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罪人最終會得到上帝的寬容,但是人間的事務,還是必須在人間的正義精神之下得到真實的執行,不能以寬容的名義敷衍了事。
行者:
「arrogant是人性之惡」。確實。
關於「基督教的絕對寬容超越了善惡,是神才能達到的境界,而面對人間真實的善惡區分,這種不現實的理想卻無法承擔正義的要求。」
我這樣理解:
種種的惡和罪,在神成為神之後,自然無法也不會加之於神之身上。他所看見的種種,不過是人所受而已。所以,他可以去要求別人絕對寬容。哈哈。看起來,神也arrogant。《MR73左輪手槍》里,老警察最後幹掉了兩個惡人。一個是壞警察,一個是大惡人。干壞警察時,是用手槍柄將他在妓女床上生生敲死,因為老警察恨死他了,那個垃圾警察。干大惡人時,簡單的一槍。 痛快淋漓。 決不寬恕。
連遲到的正義都是非正義的,何況無法伸張的正義?
吳功青:
閑來又看了一遍《狗鎮》,來翻師弟的文字。大體都是同意的,覺得師弟一開始問題就把的很准,大的方向我覺得都沒有問題。提幾個小點,一起討論。
1,首先,我並不是太同意拿基督教這個大概念來與古典比。這是因為,「超善惡」的觀念雖然蘊涵在《聖經》之中,但並非本來如此。嚴格來說,我們或許應當斷定,是新教改革對「因信稱義」的極端強調才導致了尼采總結出來的「超善惡」。這也就是說,「超善惡」本身是新教的,是現代性的一種體現。我們很難說天主教里有絕對的寬容。而且,就《聖經》本身來說,雖然福音的精神是寬容的,但也有《啟示錄》的存在。並且歷史上也一直都在爭論這兩種邏輯的統一性問題。這就表明,基督教自身在對待寬容問題上也是復雜的,也是歷史地變化著的。
2:我當然同意這部影片是對福音書的改寫,如你所說,或許可以稱為「另類福音書」。或者說是,「反福音書」的「福音書」。基本的原因在於,影片的最終目的是拯救,但是渠道與《聖經》的基本精神不統一。
但是,如果仔細推敲最後一段話並把Grace本人也當成一個歷史中的神,那麼還有兩個問題:1,影片假定了Grace是神,因而當然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惡。通過和父親的爭論,她清楚地知道了狗鎮里的人都是不好的。這是她最後審判的基礎。但是,就影片所企圖達到的社會言說來講,這個神其實也必須過渡到人和國家。這樣,他們本身還能知道什麼是好嗎?2,即使我們假定了狗鎮的是不好的,人也知道他人的惡,但是,審判的權利在哪呢?這是我覺得影片主題的一個危險性所在。拒我說知,導演對社會的丑惡和不公極度不滿,並且苛求政治言說。這,其實也就是影片末尾的「權力」之爭。從這個邏輯,我們可以認為:在導演的邏輯里,只要我們的權力是用來行善的,能達到善的目的的,手段的不正義或許是可以原諒的。導演是反美主義者,他想做的當然是可以猜想。但問題是,即便他真的知道了善,並且擁有權力,他就真的可以用這個權力去行使他要做的事情嗎?
我說的第二點,簡單地表達出來就是:影片的基督教邏輯和其政治—社會邏輯是有張力的。雖然在相當的意義上,這個影片揭露了基督教的困境。但是,在我看來,當它以一種反基督教的方式去實現福音時,我覺得他的邏輯有些簡單、甚至有些危險。基督教誠然是講對人的寬恕,可並不意味它沒有懲治人罪惡的手段。基督教自身、基督教所影響的法律精神都是一種體現;用暴力的權力方式誠然可以消除惡,但這自身並不一定就達到了善。Grace把狗鎮消除了,但其實自身又處在罪里。這樣看,影片最後的討論也有很多模糊和伸展的空間。
隨手寫了兩點,也不大嚴謹。你覺得有問題我們繼續討論。
公路:
我先簡短回復如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詳談
1,我認為新教是更徹底的基督教,它沒有創造新的原則,而是把內在於基督教的邏輯發揮到了極端。說它是現代性,沒有問題,可是現代性也是基督教的子嗣。
2,消除狗鎮並不是惡,正如哈姆雷特殺死叔父不是惡,二者都是正義的實現。正義的實現要求人不要執著於脆弱而敏感的良心:殺戮是雖然是暴力的,可是正義常常需要暴力來實現。真正惡毒的,是殺戮背後的仇恨。Grace的殺戮並沒有仇恨,狗鎮的人們該死,Grace只是替天行道而已。
我知道這些提法都太簡單,只是這里不可能展開來講,只能表明我的基本傾向。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再重申一下:認為消滅狗鎮也是一種惡,從而受制於良心、憐憫而下不了手,這恰恰是基督教超善惡邏輯的體現,它可以是一種偉大的博愛和善良,但是它對人間的善惡也會造成傷害。我認為另一種選擇是更加高貴的:毫不猶豫地做該做之事,但是不要有仇恨之心。即便說暴力始終都是惡,但是人間的正義就是由善惡的輪回來實現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永恆的道理,不要用所謂絕對的善來救贖這個人間,它需要安排,而不需要救贖。
很期待你的回復,另外,一切都順利吧?
夜奔在第九街:
關於基督教的這些概念 想到另外一部電影《密陽》
母親在痛失兒子之後從宗教教義中尋求慰藉,終於有一天在教友的鼓勵下前往監獄告知殺死自己兒子的罪犯,自己原諒了他。當罪犯回答自己也信仰了基督並覺得自己已經被上帝原諒時,她崩潰了。
靠信仰維持自己苦心建立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
吳功青:
公路,
1,權且按你說的吧。沒有根本分歧
2:你講的這點很深,也很儒家。但問題是影片中的惡是否需要這樣強烈的方式來實現?我認同適當的暴力,但我也警惕於它的簡單和可怕後果。我我之所以覺得影片的結尾是惡的,是因為從神義的角度他雖然是正義的;但是對人來講,他是否還有更好的方式?影片的前半部分積蓄的東西全部被後面極端地釋放出來了。那麼我們是否也該問:如果你是上帝,你之前的縱容是惡嗎?你憑什麼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過去?如果你不是上帝,你為何可以這么做,你怎麼可能有這么大的權力?所以,我認為影片結尾的價值只能是在極端抽象的角度上是有效的。具體的說,則很有問題。
公路:
我同意。我也是在很抽象的意義上理解結局的。
吳功青:
所以到現在,我最感興趣的不是電影的核心主題,而是他想帶起來的東西,比如:1,Tom的人性刻畫。為什麼他一直苦苦地尋求文學體裁?為什麼他要試圖把一切東西都納入到文字之中?對我而言,或者對其他有同樣毛病的人而言,直接地問就是:我們如何用文字和思想的方式脫離了原初的生活與困難、罪惡和墮落,從而在虛幻的關注中自我麻醉?2:和Grace對著乾的小孩。不知道為什麼,我對這段場景極其心痛。因為我幾乎在這里看到了人類可憐的影子。如果影片一直試圖著力描繪上帝的遭遇,那麼這一幕絕對是核心。無疑,上帝是Grace,是恩典。但恩典之於人,並非很容易就得到實現。人為了自己的罪惡,會排斥恩典,甚至妒忌恩典。甚至,我們可以象宗教大法官那樣說,當上帝出現時,人依舊會殺死他。真正說來,人需要的恩典不是上帝的,而是屬人的。他必須是寬恕人的罪惡的恩典,而不能是道德拯救的恩典,後者太沉重,不適合於人。如果我們這樣看,Grace最後的憤怒和暴力或許更加合理一些:正是因為她無限地用愛來施與自己的恩典,但人卻一次次固執地抗拒它(包括砸壞代表七封印的玩具),上帝才需要用極端的暴力(極端的恩典)來懲罰人的自由。因此,這里也就蘊涵了我們一直探討的主題:恩典與人的自由。3,從中,我們可以再深入思想的一個問題是:基督教究竟意味著什麼?表面上看來,基督教有了上帝就有了確定的善惡標准,以及人類最好的精神走向。但另一方面,影片也向我們揭示出:恰恰是因為基督教的寬恕,才把人推向一個無窮的罪惡深淵;恰恰因為上帝存在,那個小孩才有了作惡的動機,也就是所謂的「為惡而惡」;這么說,基督教彷彿是人類給自己製造的一個幻影,將古典時人性的問題轉化過來,因此也變得更加突出。但這作用實在是雙重的:在加深人性困境的同時,基督教也極大地提升了人的精神張力,將之推向一個絕對的深度。而對我們而言的難題就是:總是要在這種張力去中去思考基督教對於西方,從而對於中國的思想意義。這就是我寫康德的論文認識到的東西:任何近現代的思想家思考問題,都一定是從對基督教最深刻的領悟中開始的。他們裹著基督教的問題,但又深入挖掘了其中偉大的精神。簡單地看一方面都很成問題。
其他的下次說,一會上課。
吳功青:
狗鎮人內心的惡跟Grace無限制的寬容有內在的關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出賣Grace,更主要的和他們的處境有關系。正是因為害怕自己會遭受不幸,他們才一次次地要挾Grace。這其實只是說明:普通人的道德總是有限甚至是虛偽的。我想,影片已經客觀地表明:人性的這種局限是人的基本本性,並不能說完全說成是Grace刺激的結果。
不過,就象我們上面的討論已經呈現的那樣:基督教的普遍寬恕確實又在激發惡。人作為人,其道德永遠是不足甚至是虛偽的。關鍵的是,怎麼看待這種虛偽?這里,古典和基督教的理解確實是很不同的。古典時代的人並非不知道人的道德如此,但是,他們願意承認這是事實,然後在可能的基礎上追求它的改善。這樣,面對惡就應當是以正面的方式去回應,因為這種回應是人的自然本性;基督教恰恰相反,它知道人性是不足的但是它認定人性應當是更完美的,人應當以上帝的樣子為榜樣,克服私心,達到寬容和救贖。但問題是:基督教的這種做法有無人性基礎?也就是說:人是否可以象上帝這樣做到對一切善惡的寬容?在這個意義上,基督教確實是很不自然的。回到影片,我們看到:Grace在影片前面部分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基督徒的理想:用普遍的寬容去接納人類,企圖用這種東西去感動人,實現他們道德的提升。但問題是,對人來講,這種寬容對他們的道德無益,甚至激發了人們內心的罪惡。對Grace自己,她實際上又不是上帝,所以註定在人和神的兩重面向上掙扎。按道理,Grace的結局應該如同耶穌一樣,被那些民眾釘死,但導演卻做出了極大的革新:耶穌不僅不應當被釘死,反而應當去審判人。但問題是:Grace的做法是不是對的呢?
我們可以比較下Grace和耶穌本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似乎都認為她就是耶穌基督。她受苦,承擔,骯臟。但是,她又實實在在的不是基督。因為,基督作的這一切是他的自然,他實在的就是神;而Grace的一切卻是在痛苦和嘗試中完成的。Grace象神但又不是神。他沒有神的力量和本性,她無法真正寬容這些人。所以,當最後影片以神義的方式懲罰罪惡時,Grace的形象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果她只是人,她的一切合理性何在?如果她是神,她怎麼解釋她過去的一切行為?
這兩重面向的糾結和矛盾,深刻反應了導演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或者說:困境。現代社會的基本語境已不再是神,但我們又必須藉助基督教的邏輯想問題。面臨人性的墮落,誰可以執掌公義,誰可以作出判決?影片想說的是,用權力的方式來實現公義是正確的,因為這種公義正是對他既有遭遇的一種正常回報。但是,我們還是要質問的是:一:他既有的遭遇是什麼?二:他是否知道善好?三:當他知道了善好,他是否就可以判定人?一一對應的看,影片的邏輯都成問題。
所以,影片的結尾似乎最大限度地呈現了基督教邏輯在現代社會的張力:我們總是需要藉助正義來審判罪惡,但我們自身又總是陷入在基督教之中。現代社會的人對基督教是如此不滿,但是又總在基督教的邏輯里想問題,做事情。(結尾的極端做法難道不是很基督教的嗎?對比《論語》就知道了)這樣,表面上看,他們試圖回到古典,或者說重塑一種不同於基督教邏輯的現代邏輯,但結果又是非常成問題的。這種困境迫使我們追問:基督教的語境之於現代西方究竟意味著什麼?
公路:
吳功青,
我現在比較能夠理解你最初的意思。影片結局的處理,看似是要以一種完全符合古典正義觀念和復仇觀念的極端形式來批判基督教的無限寬容,結果正是其完成方式的極端性,恰恰失卻了古典意義上的「節制」。無論是荷馬史詩還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都沒有對這樣殘忍的復仇的描繪。如果說哈姆雷特最終是在「聽天命」的前提下實現了好的復仇,那麼Grace則是在上帝(她老爸)的命令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無限制的寬容走向毫無憐憫。
㈤ 摩根·弗里曼是一個殘廢人指導警察破案的電影
片名叫 人骨拼圖
影片由Denzel Washington (丹澤爾 華盛頓) / Angelina Jolie (安吉莉娜 茱莉) 兩位大明星出演,安吉莉娜就是演古墓麗影中那位身手不凡的女英雄,不過其實那個故事看過了我都已經不記得講過什麼了,除了大家所稱贊的這位美女身材好,能打以外,如果不是看了這個電影,可能我都不知道她會表達出那麼細膩的一些思想層次。
應該說,從故事編排到演員的演出這部電影都有比較上層的保證。
這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不同於一般的偵破片,到了最後,一個人的大腦戰勝了另一個人的,也就是,所謂的一般的偵破片都習慣於剖析犯罪邏輯,而站在所謂正義的一方,終於明白了那個壞人的犯罪邏輯,在最後阻止了壞人,把壞人抓到。
而在這個片子里,事實上,說智力,正義的一方並不差,但是他們總是晚了一步,讓壞人得逞。一直到最後,壞人都進入了醫院,要把華盛頓所演的警探殺死,兩個人滾到了地上,全身癱瘓只有一支手和頭能動的華盛頓緊緊咬住了那個壞人的頸部動脈。。。所以這個片子反應的不是兩個人智力的差別,事實上反應的,也許是一個神回歸到一個人的過程吧。
華盛頓所扮演的黑人偵探,出身貧賽,父母都沒有讀過多少書,所以他發憤圖強,不停地努力讀書,最終成為一個犯罪學家,出版了十幾本著作,但是在一次意外中,他全身癱瘓,躺在病床上,只有一隻手可以動,只有他的大腦還能夠做出分析判斷。他不定時的抽筋,而且一步步地邁向植物人。他已經聯系了醫生,准備安樂死,在他的身上,是對自己大腦的極度自信,和對自己身體的極度自卑,我想。和壞人的搏鬥中,也許才讓他明白,他那引以為傲的大腦並不是那麼值得驕傲,他飽覽的群書總會有遺漏的,而他以為已經廢掉了的身體也不象他想的那麼糟,看到一個人堅強地准備活下去,實在是讓人覺得快樂。
同時我很喜歡這樣削弱個人崇拜的想法,當一個人非常出名的時候,許多人都去跟從,結果忘了,他也有可能犯錯的時候,所以當這樣的人物犯錯時,其實是有一點可悲的,因為也許是眾人把他推到了一個犯錯後影響更大的位置上。。。
如果你有風行的話,就能找到這部。
㈥ 作為景點的災難電影,《一級恐懼》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級恐怖》顧名思義,它是一個犯罪的片子。在1996年上映,這部美國片它在上映的時候受到了各方人員的關注。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一個芝加哥發生的一起血案,當時犯罪嫌疑人被抓獲之後,辯護律師一直在為犯罪嫌疑人進行辯護。在辯護的時候發現他竟然有人格分裂的情況。因為這部電影的播出愛德華諾頓,還憑借著這部電影成了最佳的男主角。
這部電影其實是由同名小說進行改編的,而作家是威廉迪爾。這部電影的著作結構非常的完整,而且也符合情節的設置,裡面有著關於人性的一些討論問題。而且演員的演技也非常不錯,很深刻的表達了電影的故事情節。很多人在沒有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不知道《一級恐怖》這個名字究竟是為什麼,而觀看完了之後就知道裡面確實存在著一些意思,人性才是最恐怖的。
最後才發現艾倫原來是教主扶養的男孩,而教主收養他,主要是為了自己的一些怪癖。當他去尋找艾倫的時候,艾倫不再是之前的那個溫順的小男孩兒兒,自稱自己是羅伊,不是艾倫。他當時就是變成了羅伊之後,將教主所殺死。心裡醫生在進行判定的時候,證明這個小男孩確實有著心理疾病。他因為長期生活在痛苦之中,所以演發出另外一個人格。在面對極其痛苦的事情之後,另外一個人格就會出現保護他。在知道艾倫有心理疾病之後,法官就決定取消審判,將艾倫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在醫院進行治療的艾倫,他本人已行進行了恢復。等到跟艾倫進行談話的時候,才知道他本人並沒有變成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