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大西洋壁壘電影在哪裡看

大西洋壁壘電影在哪裡看

發布時間:2023-03-27 19:20:16

㈠ 兩帥之爭是怎麼回事

德軍西線總司令、德國陸軍元帥馮·倫德施泰特住在巴黎附近,每日過著「牛奶加蜂蜜」的享樂生活,他手下的參謀軍官們似乎已忘記如火如荼的戰爭場面,他們坐的是高背扶手椅,踏的是高級綉花地毯,住的是豪華別墅,每日在固定時間到那家叫「大膽的公雞」的法式餐館里嘗著佳餚玉液。

倫德施泰特出身世襲的普魯士軍閥家庭。他的祖輩曾給普魯士帝國造就了好幾代的軍閥。倫德施泰特年輕時也義無反顧地投入軍隊,成為嚴峻、冷漠和倔強的普魯士軍官。他胸前的道道級帶記載著他昔日的「輝煌」。

1939年9月他率領自己的南方集團軍群,僅用30天時間就穿過波蘭平原,直抵華沙。用他自己的話說,從此在軍事詞典上增添了一個新詞條——閃擊戰。而後,他率領他的A集團軍群於1940年5月越過比利時,繞過法國人苦心構築多年的馬奇諾防線,在1個月內大敗法軍,橫掃西歐大陸。同樣這個集團軍群,1941年夏天又揮戈東進蘇聯,重創斯大林的精銳師團,直抵羅斯托夫城下。

德國濃厚的辯證思維的環境,也造就了倫德施泰特的雙重特性。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曾被推崇為裝甲兵專家,可是岩敏他一生中從未上過坦克,他受不了那骯臟、油膩和噪音。作戰中他精於計劃,有魄力、有膽識,可是他從不深入下層部隊,對於視1944年初,德軍陸軍元帥隆美爾正在視察西部防線。察部隊、檢查武器裝備、參觀士兵食堂、鼓舞部下土氣這一類做法,他從來嗤之以鼻。他私下裡根本看不起靠「啤酒館政變」爬上帝國元首寶座的希特勒,常稱他為「波希米亞下士」,把希特勒的支持者說成是「一幫流氓」,可是當著希特勒的面他卻是畢恭畢敬。

如今他畢竟快70歲,精力到底不如人了。他兩眼昏花、眼瞼松垂,皮膚蒼白,行走無力,可謂風燭殘年、疾病纏身。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很有限,早上10點以前很少開始工作。他相當多的光陰花在閱讀推理小說或卡爾·梅的探險故事上,或是消磨在耍弄溫房裡的大獵狗上。對於盟軍即將發動的登陸作戰,他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倫德施泰特這位普魯士老軍人始終認為,對付盟軍登陸,地雷和抗登陸障礙物毫無價值,「大西洋壁壘」也不會起多大作用。冊棗銀他認為應當主要依靠大量的步兵和裝甲快速預備隊,將其配置在離海岸線一帶相當遠的後方,以便在入州宴侵之敵組織好登陸場後立即進行機動反擊。

德軍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元帥沒有顯赫的家世,其父親是布倫茲的一個不出名中學的校長,他本人只有六年級的文化程度。他講話帶一口濃重的斯瓦比亞地方口音。這在德國講究傳統和出身的社會里,常成為敵手取笑的把柄。正因如此,也造就了他對特權階級和貴族深深的輕蔑。

隆美爾在父親的慫恿下,於1910年3月來到軍校。經過26年的努力,才被提升為相當於營長的職務。他的命運轉折點是在出任希特勒警衛營長之後。由於他執行命令堅決果敢,被希特勒賞識。1939年8月25日,隆美爾作為一名新的將軍離開了帝國總理府。1940年2月他成為第7裝甲師的指揮官。他的師以閃電般的速度橫掃歐洲大陸,不到一個月就俘獲97000名法國士兵,而自己的損失僅為42輛坦克。

德國民眾是從《西線的勝利》這部電影中認識隆美爾這位英勇將才的,他的戰績很快傳遍了整個德意志大帝國。1941年隆美爾升任德軍駐利比亞總司令。在隆美爾指揮下,德軍「非洲軍團」掀起一股席捲北非的「沙漠風暴」。這股風暴把英軍颳得暈頭轉向,一敗塗地,隆美爾因此榮獲「沙漠之狐」的美稱。到了1943年,隆美爾已經成為活著的傳奇式人物,他以一名卓越軍事指揮官而蜚聲整個世界。

隆美爾是納粹高級指揮官中少有的與美英打過幾年仗的人,對盟軍的作戰特點有深入了解,對現代戰爭中盟軍所創造的合成戰法,尤其是廣泛使用空軍力量有深刻的體會。

倫德施泰特打心眼裡沒瞧上這個比自己小近15歲的新任指揮官。在他看來,隆美爾只不過是個「童子軍」。論出身,隆美爾既不是出自普魯士軍人集團,也不是來自某個有悠久行伍傳統的名門望族。他是中學教師的兒子,頂多夠個中產階級,僅僅靠打仗的驍勇,才混個「元帥」當當。他根本沒有「運籌帷幄」的能力,當個沖鋒陷陣的基層指揮官還差不多,不過,他在非洲曾經炙手可熱,不可一世,既然「元首」派他來了,那就讓他自己干吧。

隆美爾也沒把倫氏放在心上,對倫氏的豪華作風看不上,認為這不是准備打仗,這是享受;倫氏參謀人員的那種懶散懈怠也使隆美爾大為吃驚,這些人事實上對法國的防禦工作什麼也沒做。隆美爾在巴黎街頭看到的軍人不是提著箱子,拎著包袋到處搶購,就是出入劇場、餐館、酒吧、妓院,盡情享樂,沒有一點准備打仗的樣子。

隆美爾厭惡那種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作風;也不喜歡巴黎喧囂混亂、聲色犬馬的氣氛。他要遠離這花花綠綠的不夜都市,和艾森豪威爾一樣,他也決心把司令部搬出巴黎,他的參謀班子離開了萊特城,沿著塞納河向下游移了37公里。搬到寧靜的村莊拉羅什吉榮。在這里隆美爾保持著清教徒般的生活:每日清晨6時即起,跑步鍛煉,恢復體力,以適應未來的激戰,吃過簡單的早餐,早晨8點前就離開了司令部,開始視察前線。

兩位陸軍元帥真是針鋒相對。

就盟軍的登陸地點,兩位元帥也各唱各的調。

倫德施泰特認為,盟軍極可能在英吉利海峽最窄地方的勒阿弗爾和敦刻爾克之間的某處登陸。雖然這一帶的海岸防禦比任何地方都強,但倫德施泰特認為,同盟國軍隊為了在法國北部平原展開,並向魯爾區挺進,是肯冒這個危險的。他認為盟國軍隊將進攻加萊海濱的另一原因,是該處設有V-1飛彈和V-2導彈發射場,而這是希特勒准備向英國發射的「復仇」武器。

隆美爾在1944年春卻認為登陸地點可能更往西一些,如諾曼底。雖然德國大多數將軍認為同盟國軍隊不會如此「愚蠢」,以致把自己束縛在灌木叢生而又荒涼的諾曼底。

隆美爾作為德軍中全面掌握現代戰爭奧妙的人,深知現代戰爭空軍力量的作用,作為戰術指揮,首先他要求對戰術空軍的指揮權。

然而在戈林領導下的德國空軍拒不放權。不僅如此,專用於地面作戰的空軍野戰師和傘兵師戈林也把住不放。空軍野戰師是在1942年由空軍多餘的地勤人員組成。本來准備用於東線,作為損失慘重的東線部隊的補充兵員。這個師的大多數人是空軍出身,官兵素質很好,裝備精良。但缺乏地面機動作戰的訓練和經驗。在俄國作戰過程中,損失很大,調回西線修整。當時若將這個師作為新生力量歸於陸軍部隊,不僅使陸軍增加兵力,而且還能提高作戰素質,但戈林不點頭,隆美爾也奈何不得。

傘兵情況也是如此。他們與黨衛軍的情況類似,也屬德軍的佼佼者,是一隻精銳部隊。他們頑強善戰,訓練有素,並配備精良的地面作戰武器,可惜他們從未參加空降作戰。

一處偽裝成民用建築物的德國碉堡。「大西洋壁壘」中著名的「托特」炮台。這兩個師沒有得到,但在空軍領導權問題上似乎很大方,希特勒和統帥部答應調派1000架戰斗機給隆美爾使用。隆美爾手下第15集團軍的司令官薩爾穆特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歡呼起來,說:「有1000架戰斗機我們就能擊退任何進攻。」

一段時間之後,隆美爾專門去看望德國空軍駐法國司令官。這位名叫雨果·斯比埃爾的陸軍元帥戴著一隻單層眼鏡,長著雙下巴,長得肥肥的,體重130多公斤,從吱吱作響的椅子上站起向隆美爾匯報情況。

他冷冰冰地解釋說,敵人進攻的第一天,德國空軍事實上插不上手。那1000架飛機分散在各個戰場,至今還沒有一架調來西線。德國的地勤人員已為飛行中隊作好了准備,但是那些飛行中隊——包括飛行教員和學員——實際上要在敵人入侵後幾天才能從德國趕來。1000架戰斗機的允諾實際上是「畫餅充飢」。

再看當時西線的空軍實力:據說,駐有20~30萬空軍地面部隊。然而飛機數量太少,不得不放棄靠近沿海地區的機場,遷往法國內地機場。在這種情況下,戈林還自不量力,主動送上門去,恢復對英國的空襲。1944年1月,德國西線「對英襲擊司令部」擁有524架飛機(90%左右是老式雙發動機轟炸機),其中能參戰的有462架。從1月21日到5月29日,共對英國進行29次空襲,單是對倫敦就空襲14次,平均每次出動200架。損失很大,戰果微小。美國人譏笑這種空襲是「嬰兒閃擊戰」。

空襲到最後,那500多架飛機只剩下181架,其中只有一百零幾架還能參戰。這樣的空軍數量與盟軍上萬架各式高性能飛機相比,根本不是盟軍空軍的對手。等於說,在進攻開始,德國必須拱手讓出制空權。這消息對隆美爾似冷水澆頭,渾身打顫。

海軍,隆美爾心中有數,是更指望不上了。

隆美爾堅信「大西洋壁壘」的作用,雖然所要求的防禦縱深幾乎與倫德施泰特相等,但是他特別重視地雷場和登陸障礙物的作用。在隆美爾的作戰計劃中。對盟軍的防禦有四道:一開始是水下雷區,然後是抗登陸障礙物,再後是築壘炮和機動炮構成的大西洋鐵壁,最後是准備參加抗登陸作戰的步兵師和裝甲師,它們部署在離海灘6—8公里的機動位置。

隆美爾認為抗擊盟軍登陸兵的主要戰線,應位於登陸點的海水高潮線。這條主要戰線由延伸到內陸5—6公里的各堅固反撐點支援;高潮線與各支撐點之間的地面不是被水淹沒,就是布滿上百萬個地雷的阻止區,連一兵一卒也無法通過。

憑多年與盟軍打交道的經驗,他認為盟軍首先會以大規模的空襲開路,然後在海上軍艦和空中戰斗轟炸機的火力掩護下,用數以萬計的突擊艇和坦克登陸艦在廣闊戰線上登上海灘;與此同時,再在離海岸不遠的內陸投下大批空降部隊,從後面打開「大西洋壁壘」,內外夾攻,迅速建立橋頭堡,迎接大部隊上岸。

盟軍登陸前,德軍實際採用的主要是隆美爾的計劃,同時也做了一些關鍵性的改動,即各裝甲師組成的戰術預備隊向後配置在離海岸約8公里的地方。其原因是裝甲兵司令施令彭堡反對原來計劃中使用他的裝甲部隊的方法。他指出,傑拉(在西西里島)和薩勒諾的作戰經驗都證明坦克不是艦炮的對手。他建議最高統帥部的作戰部長約德爾,不僅不能把他的各裝甲師交給隆美爾指揮,而且應將它們配置在內地。

這一點是致命的。

後來的盟軍登陸實際的作戰情況表明,同盟國軍隊作戰的真正關鍵時刻是在登陸日的清晨。如果隆美爾那時能夠在「奧馬哈」或某軍登陸地段投入2~3個裝甲師,盟軍登陸部隊的形勢肯定會變得相當嚴重。因此,他反對倫德施泰特的縱深防禦戰略,而主張「主要的戰線就在海灘上」。要把敵人消滅在近岸淺水中和海灘上,也就是說要在敵人獲得鞏固的橋頭堡、後續部隊到達之前就將其消滅。他曾和派來協助他工作的海岸防禦專家、海軍中將盧格說過:「如果入侵的軍隊在登陸三天內不將其趕到海里,戰役,也就是整個戰爭將遭到失敗。」

在這三天中,隆美爾還特別強調最初24小時是關鍵。他對他的副官講過:「入侵的最初24小時是決定性的24小時,這一天無論是對盟國的軍隊還是對於我們,都將是最長的一天。」

為應付這一天,他堅決要求,在敵人的登陸艦只靠攏海灘之前,等待他們的是布置在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排成陣勢的水下雷區、尖樁和障礙物。然後,是大西洋壁壘,是遍布地雷的死亡帶。最後在離海灘6~8公里處配置步兵和大炮,再加上隱蔽的坦克,在這條戰線上,凡是會放槍的人都得上陣,甚至連炊事班也不例外。為達此目的他堅決要求裝甲和機械化部隊要歸他指揮。

那時隆美爾已經意識到時間的緊迫。他仔細視察了海岸,臨時增加了為應付特殊情況所需要的武器,布設了更多的地雷和水下障礙物。

地雷是他最喜歡的防禦武器。他要求每月送來1000萬個,這是遠遠不能達到的指標。隆美爾要求到盟軍登陸日之前布設1億個。在大西洋鐵壁共布設了約400萬個地雷,這就是說,在可能登陸的地區,地雷密度為約每3平方公里16萬個。如果這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真正達到的話,同盟國軍隊在登陸前將不得不延長艦炮火力准備的時間。

抗登陸障礙物是由德國陸軍設置的。反坦克障礙物,如「捷克式拒馬」或「帶角拒馬」(由三根鐵棍交叉成直角構成)和所謂的「比利時牛棚門」(大約2米高的門形障礙物)都收集起來設置在海灘上。

沙灘上還打上鋼樁和木樁,並配以地雷。

在所有可能登陸的海灘,從高潮線以下1米到低潮線以下2米之前的地段,計劃設置4道抗登陸障礙物。到5月13日為止,這樣的障礙物沿海峽共設置了50多萬個。到6月6日,「奧馬哈」附近的軍事設施幾乎全部完工。

隆美爾為了阻止盟軍可能的空降登陸,放水淹沒了海岸後邊的大片低窪地,即第厄普以西,包括伊濟尼附近的卡朗坦地區在內的全部較低的河谷,以及「猶他」海灘後面的地區。

除此之外,到1944年6月,德軍在西線組成了一支真正強大的防禦部隊。自1943年11月以來,用於抗登陸的戰斗師從46個增加到58個,在58個師中,33個師是海防師或預備師;其餘的25個師除1個師外,都是由質量高、訓練有素的部隊組成,而且多數部隊在蘇聯打過仗。

倫德施泰特同隆美爾的海灘陣地防禦戰略相反,主張縱深防禦。他從來也不相信陣地防禦,因為他指揮的坦克裝甲集群曾輕松地繞過法軍精心修築的馬奇諾防線,陣地防禦導致法國投降。他認為雷區和抗登陸障礙物等都是「無聊的小玩意」,起不了什麼作用。對「大西洋壁壘」也不感興趣,他認為「那東西」只能起精神作用,嚇嚇敵人,振奮振奮自己。他知道,盟國的情報人員無孔不入,雖嚴加防範,但敵人對「大西洋壁壘」的了解恐怕比德國人還多。

倫德施泰特的防禦戰略是依靠大量步兵和裝甲預備隊,在敵人突破海岸防禦工事的外層之後和敵人後續部隊到達登陸場之前進行反擊,按他的安排步兵和裝甲兵要基本配備在遠離海岸線的後方。他堅決反對把裝甲兵前移,他認為隆美爾根本不懂戰略。

其實倫德施泰特對裝甲兵的配置安排的主意,出自他手下的坦克專家,西線裝甲集群司令蓋爾·施韋彭堡。他認為把裝甲師像大炮一樣固定在死亡地帶後面,這等於把裝甲師擺放在商店的櫥窗里作裝潢。

兩人各執己見,帶有那種——正如美國審訊官後來形容施韋彭堡那樣——近於「荒誕可笑」的個人自豪感,誰也不讓步。於是,這件事反映到德軍最高統帥部。

早在1943年希特勒就任命裝甲部隊的元老古德里安為裝甲部隊的總監,負責整個裝甲部隊的組建和訓練,權力極大。這次,古德里安親往西線作了視察,他對隆美爾的防禦戰略,特別是把裝甲部隊調到前線去,感到十分吃驚。古德里安堅持認為「裝甲縱隊的力量在於火力和流動這兩者的結合」,他要求所有的坦克必須遠離敵人戰艦炮火的射程之外。

古德里安事後向希特勒報告道:「我們必須設下一條准確的停留線,裝甲師不得超過這條線開往前線」。在最高統帥部的會議上,古德里安以權威自居,稱隆美爾的做法錯誤。為此事,古德里安不遺餘力,先後三次晉見希特勒,企圖說服他否定隆美爾的部署。

裝甲集群司令施韋彭堡也會見希特勒,說西西里和薩勒諾的教訓表明,坦克不是艦炮的對手。所以裝甲預備師不能交給隆美爾,而且應配置在內地,最好把裝甲部隊的主力集中在巴黎以北或以南。

他們的意見引起隆美爾的極大憤怒。當那位風度翩翩穿著紅褲子的裝甲司令3月29日第一次與隆美爾相見時,隆美爾一聽他的意見就來了火,嚷道:「聽著,我是個有經驗的坦克指揮官,你我好像對任何事情的看法都不一致,我拒絕和你共事,我建議作出適當的結論。」

4月10日,裝甲司令與隆美爾之間又爆發一場激烈爭論,仍未有結果。不得已,隆美爾向約德爾游說他的防禦戰略,以求得支持,他寫道:

只要在最初幾小時內,我們能成功地把機械化師投入戰斗,那麼我相信敵人對我們海岸的進攻在第一天就會一敗塗地……與3月20日達成的協議相反,機械化師仍然沒有置於我的控制之下,這些部隊遠離海岸,四處分散。

報告中隆美爾還直言相告:

我和施韋彭堡為此發生過爭吵,如果不及時地把他置於我的管轄之下,我的辦法就行不通。

在報告的最後,還含蓄提出這個問題要盡快解決,否則:

在允許我通過正常渠道提出要求把裝甲師歸我指揮並調往前線之前,如果我還得等待,勢必造成當敵人的進攻真正開始時部隊才能遲遲到達的態勢,那恐怕就於事無補了。

隆美爾同時還努力試圖說服古德里安和施韋彭堡,在面對面的爭論中,針對他們要把裝甲師後置的理由,說道:「你們如果把裝甲師留在後面,那他們就無法開往前線。一旦進攻開始,敵人的空軍會阻止任何部隊朝前運動。」即使夜間也不例外,「因敵人的照明彈會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一般。」

爭論長達一個多月,希特勒最後作出一個昏庸的決定,他拒絕接受古德里安袒護施韋彭堡的勸告,也不全力支持隆美爾所要求的對裝甲部隊的指揮權,中間搞了一個妥協方案:3個裝甲師,僅僅只有3個裝甲師調撥給隆美爾指揮。這3個裝甲師是精銳的第2裝甲師、重新組建的第21裝甲師和第116裝甲師。

其餘的4個裝甲師作為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留在遠離海岸的內陸,沒有希特勒的命令,其他人都不能調動。

這樣一來,隆美爾對裝甲部隊的指揮權已所剩無幾了。他的位置和盟軍的艾森豪威爾差不多:兩人年齡相仿,都有現代戰爭經驗,都認識到在現代戰爭中統一指揮權的重要。為爭空軍的指揮權,艾森豪威爾甚至拿出最後一招威脅說:「讓首相另外找一個人來指揮這場該死的戰爭。我洗手不幹了。」不得已英國人交出戰略空軍的指揮權。

隆美爾看到德國空軍對戰爭已無能為力,他敏銳意識到裝甲兵對反登陸作戰的勝利具有至關重要的因素,積極要裝甲兵的指揮權,但他的決心沒有盟軍統帥大,終於未果,這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㈡ 求一部10多年前CCTV6播過的外國搞笑電影,內容是一個飛行員的飛機被擊落,他掉到敵國

(Le Mur De L'atlantique[1970])
英文名: Mur de l'Atlantique, Le
中文名: 大西洋牆/大西洋壁壘
導 演: ( Marcel Camus )
主 演: (布爾維爾 Bourvil) ( Peter McEnery) ( Sophie Desmarets) ( Jean Poiret) ( Reinhard Kolldehoff) ( Sara Franchetti)
上 映: 1970年10月14日 法國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法國 義大利 法國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法語 英語 德語
顏 色: 彩色
聲 音: 單聲道(Mono)
時 長: 135
類 型: 戰爭 喜劇 戰爭
分 級: 芬蘭:K-12
·劇情介紹
諾曼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爾維爾經營著意見小皮革鋪面,他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一天,一架英國戰斗機被擊落,飛行員受傷逃入他的店中,身為盟友,小老闆收留了他。沒想到,飛行員在他家躲藏期間,竟然和他的女兒日久生情,甚至珠胎暗結,老爸氣不打一處來,待英國飛行員傷愈後送回到了英國,自己也留在了英國,小老闆被飛行員動員去參加特工,受訓後又回到法國為盟軍情報局服務,並意外地捲入了有趣的冒險當中。

㈢ 求一部電影,在CCTV6播放過,男主是一名拳擊手,在一場比賽中錯手殺人後被通緝

你說的沒看過,推薦幾個二戰喜劇看看有沒有。劉別謙的《你逃我也逃/生死大逃亡》, Alan Johnson的《To Be or Not to Be》保羅貝爾蒙多的《王中王》《劫後黃金夢》;巴斯特.基頓的《義大利式戰爭》;布爾維爾的《大西洋壁壘》《暗度陳倉》;保羅紐曼的《哈利的秘密戰爭》;還有《深入敵後搞搞震1~3》。。。。。。電影名:王中王 法文名稱:L'As des as 其它譯名:金牌教練、妙計闖三關 導 演:蓋拉德·歐利 上 映:1982年10月27日 類 型:喜劇/冒險/二戰 地 區:西德/法國 語 言:法語 時 長:98分鍾 顏 色:彩色Jean-Paul Belmondo劇照 【主演】 讓-保羅·貝爾蒙多 瑪麗-弗朗斯·皮西爾 【簡介】 喜劇難拍,戰爭喜劇尤其如此。從嚴格意義上,由明星貝爾蒙多主演的法國電影《王中王》(1982)不一定能算得上是喜劇,但其中的喜劇因素卻又十分顯見,可以將其視為一種邊緣性的戰爭喜劇片也是說得過去的。導演在把握題材的時候,並沒有一以貫之地通片貫穿喜劇韻味,而是運用辛辣的尖刻的諷刺手段,在關鍵的段落里對納粹進行了嘲諷。 故事發生在1936年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當年,就是在這個法西斯頭子的淫威下,在德國柏林舉辦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法國拳擊隊教練喬治·加瓦利耶雖然痛恨德國法西斯,知道希特勒妄圖利用奧運會的國際影響來為法西斯政權作宣傳,但他不得不率領自己的隊伍到柏林去參加拳擊比賽。海報2 法國運動員乘坐由巴黎開往柏林的列車,一路上大家滿懷必勝信心。加瓦利耶曾經是一個出色的拳擊運動員,外號「王中王」。他本人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法國戰斗機飛行員,擊落過德軍飛機,在法國名氣很大。正是在這次大戰中,他與一名德國空軍軍官甘特在空中交手,雙方不分勝負。不打不相識。經過從空中到地面的較量,他們相互之間有了好感,成了好朋友。當時,他們都只有25歲。世事變遷,但二人仍保持著友誼。 在奧運會上他們又一次相遇了。在比賽中,甘特給加瓦利耶以大力支持,使法國拳擊隊贏得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巧,一個猶太孩子卡爾在偶然的機會中出現了。由於他的家庭遭到德國法西斯的迫害,父親的書店被查封搗毀,家人也不知去向。加瓦利耶和卡爾相遇,非常同情孩子的遭遇。為了解救卡爾一家,加瓦利耶在甘特的幫助下,與納粹分子進行了錯綜復雜的周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驚險。最後,英勇無畏的加瓦利耶終於戰勝了敵人,把卡爾一家護送出國境。 本是一個沉重的逃亡題材,但在這里成為一個並不沉重的有關人間冷暖關愛的感人的故事。死裡逃生成為最終結局,快樂正義的王中王,也給人帶來了歡樂和希望。總是一臉笑意的貝爾蒙多所扮演的「王中王」成功地演繹了一個拳擊運動員善良勇敢的精神氣質,給留下深刻印象。 【幕後製作】 本片走《虎口脫險》的動作喜劇路線。本片無論從內容到表現手法與《虎口脫險》如出一轍,依靠驚險的追捕場面、滑稽的動作表現、睿智幽默的對白、還有明星的魅力來推動故事的發展。片中出現了希特勒的姐姐(一個嫁不出去的老女人),她和弟弟之間的關系和彼此間的對白令人捧腹大笑。本片在中國放映時曾經引起無數影迷的歡呼,上譯廠的配音版本同樣是經典。

㈣ 誰知道類似《海狼》的電影我爸爸很喜歡這部電影。或者誰有二戰期間的比較經典的一些老片都可以。

我是一名戰爭片愛好者,看了很多戰爭片 以下電影都是我看過的,都很經典,富有震撼力。
1 從海底出擊
2 太平洋戰爭系列
3 風語者
4 紅潮風暴
5 斯大林戰役(德國版)

6 父輩的榮譽
7 硫磺島來信
望採納,謝謝

㈤ 找一部關於英國飛機被擊落,當地人救了飛行員的二戰電影

《空襲德累斯頓》
1945年1月的德累斯頓被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之中。年輕女護士安娜•毛特堅守崗位。羅伯特•紐曼是一名令德國人憎惡的英國轟炸機飛行員,在執行一次轟炸任務時被德軍擊落,落在了德累斯頓的郊區。安娜發現了藏在地窖中的紐曼,救與不救成了她心中最大的掙扎……

㈥ 曼施坦因:從五個方面來看並非德國最好的將軍

一般的二戰軍事愛好者和研究德國軍事的學者都會認為隆美爾、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是納粹德國最好的軍事將領,曼施坦因更是被稱為「閃電伯爵」,軍事天才,戰略家。

古德里安看好他為陸軍總司令的最佳人員,他本人也很想成為第三帝國東線的軍事領導人。本文以戰史、當事人的回憶錄等史籍為依據,盡量冷靜客觀地談事論人,還原這位「閃電伯爵」——「納粹第一將」征戰神話的真貌。

一. 曼施坦因曾經輝煌的軍事成就。

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曼施坦因所起的主要是一個參謀官的作用,他擔任著入侵波蘭的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戰役中他提出過一些非常合理的建議,譬如曼施坦因所在的南方集團軍群連續圍殲波軍主力,據說當時的司令官就是採納了曼施坦因的建議。在德軍合圍華沙後,又是曼施坦因建議德軍使用炮兵和空軍轟炸以及斷水、斷糧等手段進攻華沙以逼迫波蘭投降,避免了慘烈的城市巷戰。9月28日,走投無路的波軍終於全線投降了。

波蘭戰役之後,曼施坦因制訂了入侵法國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了德軍第38軍軍長。按照「黃色方案」德軍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穿越阿登森林,然後迅速佔領馬斯河的橋頭堡,並向東進攻迂迴馬其諾防線,很快地將法軍切斷在北部,「歐洲的頭號軍事強國」只一個月就潰敗了。法蘭西戰役的迅速勝利無疑要部分歸功於「曼施坦因計劃」的出奇制勝。

1941年2月,曼施坦因任新組建的第56裝甲軍軍長,准備入侵蘇聯。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曼施坦因指揮的裝甲軍向蘇聯境內縱深推進了320公里,攻佔了多納河上的橋梁後,幾乎就沖進了列寧格勒,這為他贏得了「閃電伯爵」的稱號。

9月,曼施坦因出任南線(克里米亞)德軍第11集團軍司令,隸屬於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他指揮著第11集團軍成功地向南推進攻陷了克里米亞,俘虜蘇軍士兵43萬。到11月16日,完全佔領了除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外整個克里米亞。冬季來臨的時候,曼施坦因又頂住了蘇軍的反擊並繼續向南推進。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隊佔領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他在回憶錄中稱在塞瓦斯托波爾抓獲了十萬蘇聯俘虜,據戰後蘇聯方面的資料顯示許多被俘的並不是真正的軍人。

功勛卓著的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德軍陸軍元帥。7月下旬,第11集團軍被轉到北線,加入到北方集團軍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負責指揮德軍進攻列寧格勒。這一時期,曼施坦因建立的軍功可以用「輝煌」二字來形容。

軍事學術上,曼施坦因第一個提出了建立獨立突擊炮兵種的設想。後來納粹德國組建了一些獨立的突擊炮單位,這種裝甲機動炮群肯定能有效支援以寡敵眾的德國步兵,只是技術上存在缺陷,數量太少等因素的影響,突擊炮群起不到決定戰局的作用。憑心而論,曼施坦因的「曼施坦因計劃」知肢是兵家的典範,在列寧格勒、克里米亞、哈爾科夫他也確實幹得不錯!還寫了一本好的軍史書籍——《失去的勝利》。

二. 在決定國運的決戰中所犯下的錯誤:

第一.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錯誤。

當德國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蘇聯軍隊的合圍陷阱時,是撤退還是堅守,希特勒十分的矛盾,從感情上他無法接受撤退的事實,日爾曼軍人的字典里沒有「撤退」這兩個字,俄羅斯這樣的二等民族竟然逼得最優秀的日爾曼軍人狼狽而逃,太說不過去了。但是希特勒很清楚被包搭伏世圍的後果,他首先只是讓蔡茨勒將 *** 告保盧斯原地待命,並且一度希特勒還准備簽署讓保盧斯突圍的命令。

但當時兩個人的意見影響了希特勒的決定。第一個是空軍元帥戈林,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將全力支援第6集團軍,完全有能力保障第6集團軍的結養;第二個影響希特勒決定的就是元首當時非常寵信的曼施坦因元帥。希特勒在決策前是聽取了曼施坦因元帥的意見,問他有沒有把握救出第6集團軍。曼施坦因說能夠救出。最新揭密的資料顯示,曼施坦因還認為,第6集團軍如果突圍的話,即使成功,也會被追擊的蘇軍擊潰,第6集團軍的幾十萬人將成為對穩定東線毫無用處的散兵游勇,因此他委婉地表示不贊成突圍。於是希特勒排除一切干擾,堅決地命令保盧斯固守待援,失去了突圍的最佳時機。廳孝

曼施坦因出任新組建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司令,下轄著霍斯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其中整個第6集團軍和部分第4裝甲集團軍的兵力已經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元帥當時躊躇滿志,在魏克斯將軍的司令部,當魏克斯憂心沖沖地跟他講第6集團軍的危險境地時,他信心十足地打斷了魏克斯,「你放心,我會盡力的。」並且隨後親自給保盧斯發去電報,要保盧斯固守待援。這就是著名的「不要放棄,我會來救你們的,曼施坦因。」電文。可是到1943年1月8日,胡比將軍告訴曼施坦因這句話已經成為包圍圈中第6集團軍官兵最流傳的一句話時,已經無法兌現諾言的曼施坦因矢口否認了,說自己從來沒有許下過這樣的諾言,是有人(暗指最高統帥部凱特爾等人)在無中生有地詆毀他的名譽。

即使在合圍形成的三周後,希特勒仍然在猶豫,懷疑自己讓保盧斯上將固守的決定是不是下錯了。但這時的元首隻能懷著良好的願望,把寶押在曼施坦因身上了。

曼施坦因的任務就是去援救這些被困的部隊。在11月28日時,實際上德國的頓河集團軍群就已經發現了143個番號的蘇軍單位,曼施坦因指揮的頓河集團軍群於12月12日發動進攻。到12月24日,救援的德軍部隊離斯大林格勒僅有50公里遠。但隨後蘇軍制訂了周密而毒辣的作戰計劃,投入了強大的反擊兵力,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被無情的阻擋住了,並被迫後撤200公里。

第6集團軍彈盡糧絕、傷兵滿營,末日將至,曼施坦因不能做到他所承諾的。在兵臨絕境時,曼施坦因要保盧斯和他對進突圍,明知那是不可能。因此毫無誠意地派出了一個叫艾希曼的少校(情報處長)去聯絡保盧斯,而不是頓河集團軍群的參謀長或者手下的某位將軍,事關幾十萬大軍命運的決策責任不可能是一個小小的少校所能承擔的。曼施坦因顯然並不是真正地希望第6集團軍與他對進突圍,他只是在履行自己撤退前的最後一道手續而已。然後在他的回憶錄中,以保盧斯拒絕突圍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圍失敗的責任推得乾乾凈凈了。

在斯大林格勒問題上,曼施坦因跟希特勒比有很大的不同,希特勒一旦堅定了一個信念就不再改變;而曼施坦因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立場,這就是我們看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問題上的表現,他一些自相矛盾的原因所在。但是曼施坦因曾影響了德國方面在堅守還是撤離上的決策是勿庸置疑的。

綜上所述,曼施坦因元帥和戈林兩人對於斯大林格勒的悲劇具有無法推卸的責任。而戰後人們把斯大林格勒失敗的責任全部算在希特勒的專橫,獨裁,干預上,顯示是有失公允的。

第二. 在庫爾茨克戰役中的重要失誤。

庫爾茨克戰役是一次本不該發起的得不償失的進攻,好大喜功的曼施坦因想重演一次41年基輔會戰的輝煌,他是德軍中唯一一個多次催促希特勒發動戰役的將軍。

在1943年3月,德軍在付出巨大的犧牲以後,擊敗蘇軍佔領了重鎮別爾哥羅德。曼施坦因想當然地認為德國具有了消滅庫爾茨克突出部的蘇軍的軍事勢力,他建議南方集團軍群與中央集團軍群一道肅清在庫爾茨克的蘇軍集團,以縮短綿長的戰線,即「堡壘作戰計劃」。

曼施坦因的計劃遭到了絕大多數德國將領的反對,反對者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摩德爾等人;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元帥也表態,對曼施坦因的計劃中央集團軍群是愛莫能助。

執行這次戰役即使是在1943年春也是不現實的,東線德軍的18個裝甲師只剩下495輛坦克,部隊沒有輪換與休整已經連續作戰10個月以上,十分地疲憊。

連綿的春雨使道路泥濘化、等待新裝備則使戰機完全逝去。在回憶錄中曼施坦因為自己進行了辯解,聲稱他也曾建議取消庫爾茨克戰役,可惜他態度轉變的說法根本得到當事者的回憶錄的證實。其實他宣稱的那些建議取消庫爾茨克戰役的理由,並不是建議取消會戰,而是希望得到2個師的增援兵力以及催促盡快發起戰役的理由。曼施坦因的請求被希特勒冰冷地拒絕了。曼施坦因始終都是庫爾茨克戰役的積極倡導者和策動者。

庫爾茨克戰役中面對嚴陣以待、力量對比懸殊的蘇軍,進攻的德軍遭到災難性的巨大損失。北路中央集團軍群進攻方向被蘇軍判斷為主攻方向,裝甲力量遭受了重大傷亡後,在摩德爾的堅持下轉入了防禦。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南路德軍兵力強大,蘇軍防禦相對稍弱,因此南路德軍的進攻略好於北線。原本應該見好就收,可曼施坦因沒有戰略的全局觀,他著眼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認為勝利已唾手可得。

《孫子兵法》稱為大將者,必須要懂得「慎戰」,其實中外古今亦然。摩德爾元帥多次催促希特勒停止庫爾茨克戰役,而曼施坦因正好相反,堅持繼續進攻,投入了最後一支預備隊第24裝甲軍(下轄第23裝甲師、維京擲彈兵師)約150輛坦克。希特勒患得患失地相信了曼施坦因,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完全是基於對曼施坦因的無限信任和對勝利的無限渴望。曼施坦因的繼續進攻無法擊潰蘇軍預備裝甲力量,形勢迫使希特勒終於做出決定,調回了曼施坦因的幾個裝甲師,庫爾茨克戰役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事實與資料都證明,庫爾茨克戰役德國完全沒有獲勝的可能。從7月5日——23日,曼施坦因指揮的南部戰場殲滅蘇軍14395人,但自身損失54000人以及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僅暫時佔領一些無關緊要的土地,沒有任何作戰或戰略價值。曼施坦因的堅持進攻只能是把德國最後一點裝甲力量全部折騰在占據有利地形,善於防守的俄國人手裡。使德軍的裝甲力量(2400輛坦克或自行火炮)在不久後紅軍(7900輛)的大反攻面前捉襟見肘,並且在剩下來的戰爭歲月中一直處於被動。

庫爾茨克戰役後,蘇軍開始了大反攻,摩德爾早有防範,率北線德軍且戰且退;曼施坦因的南線德軍處在不利於防禦的進攻陣地上,遭受了本該可以避免的損失,以高昂的代價撤出佔領的陣地。曼施坦因拙劣的防禦對納粹德國的失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貢獻類比凸顯曼施坦因軍事能力之不足

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第聶伯河等防禦戰中曼施坦因發揮才能,將功補過多次穩定了脆弱的東方戰線。不過,完全依據他自傳《失去的勝利》來評價他的才華顯然是不準確。科涅夫在回憶錄就提到了曼施坦因誇大蘇軍軍力的作法,其中較明顯的謬誤是在哈爾科夫戰役中,他說德蘇兩方師的數量比例為1:8,他把蘇軍所有的坦克軍(只是番號而已,實際兵力有的不到一個師)都算作德軍的軍級規模。作為戰地指揮官他的情報不可能如此的不準確,只有一種解釋為了誇大1943年哈爾科夫反攻的艱巨性。

曼施坦因擅長於組織計劃周密的進攻戰,但是防禦戰中他卻浪費了過多的兵力且有過較為重大的失誤。希特勒曾指責曼施坦因應對南方集團軍群的惡劣處境負責,浪費了許多的兵力。站在希特勒的思維角度分析:曼施坦因經常性地要求援兵,結果卻打得一塌糊塗,就是有再多的兵力調撥給他,也不夠他填黑洞。除了東線戰事的慘烈,紅軍攻擊力強悍等客觀原因之外,曼施坦因的指揮確實存在不足。

在明顯的優勢面前取得的勝利遠遠不能夠與在劣勢下指揮軍隊以弱勝強是更能體現一個將領的價值。並非某些人狹隘地認為那樣「陸軍、海軍沒有可比性」,對於第三帝國國運的貢獻是具有可比性的。譬如鄧尼茨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潛艇戰術鼻祖」,他在軍事上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原本可以改變二戰進程式的人物」。盡管德國的潛艇數量不多,但鄧尼茨仍創造出了耀眼的戰績。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們的潛艇必須結成群,以群對群,才能打破英國人的護航體制!」全新的潛艇戰術。

1940年6月到11月,德國潛艇以僅損失潛艇6艘。共擊沉盟國艦船272艘,共計1,395,000噸。鄧尼茨放出的「狼群」肆虐於大西洋和地中海,幾乎斷送了大英帝國的命運。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的回憶錄中仍心有餘悸地寫道:「戰爭中,唯獨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國潛艇的威脅!」1943年後,盟國強大的經濟、軍事潛力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利用商船改裝了近百艘專用的護航航空母艦,立體反潛代替了平面反潛。鄧尼茨潛艇數量不足,又缺乏空中支援,但仍以絕對劣勢牽制著盟國的海空兵力,推遲了第二戰場開辟的時間。

曼施坦因穩定他的南方戰線卻常常是以犧牲兄弟部隊,如中央集團軍群或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作為代價的。在德軍陸軍中並非沒有優秀的做到進攻與防禦並重的將領,隆美爾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首先隆美爾的《攻擊中的步兵》相形《失去的勝利》是一本更學術性的著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隆美爾的表現比曼施坦因更為優秀,隆美爾先後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勛章。在非洲,隆美爾在不到六個星期的戰斗中率部前進了350多公里,佔領了托卜魯克,征服了昔蘭尼加。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俘獲敵軍約9.7萬人,戰車485輛,卡車4000輛,火炮數百門。盟國稱之為「沙漠之狐」,甚至冠以「二十世紀的漢尼拔」的美譽。曼施坦因在東線雖然也取得過一些勝利,卻從來沒有贏得過蘇聯人的尊重。

防禦方面隆美爾曾在絕對劣勢下,面對著英軍 「十字軍遠征」的進攻,成功地將非洲 *** 移至卜雷加港,隆美爾還成功組織千里大撤退。可惜密碼被盟國破譯,隆美爾的最後反擊失敗了,一代梟將黯然結束了自己「非洲神話」。非洲軍團在平庸的阿厄尼姆大將的率領下最終走進了覆滅的墳墓。1944年隆美爾再獲啟用後,卓有成效地組織構築了「大西洋壁壘」,可惜諾曼底登陸時,工程並沒有完工。

摩德爾是德國陸軍另一位「防禦專家」,進攻方面其實摩德爾也同樣的優秀。更重要的是,摩德爾是一個善於在劣勢下將德軍引向成功的將軍。進攻方面,摩德爾參與了對波蘭、對蘇作戰初期的多次戰役,以及庫爾斯克戰役,阿登進攻戰役等;防守方面摩德爾取得了爾熱夫戰役、火星戰役、庫圖佐夫戰役、列寧格勒防禦戰、巴格拉季昂行動防禦戰「市場花園」防禦戰等的成功。摩德爾提出的「戰斗群」構想,「盾與劍」策略是比曼施坦因的突擊炮理論更為實用的軍事理論。

希特勒對曼施坦因的評價,「曼施坦因或許是總參謀部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但他只能指揮完整的新銳師,卻不會指揮我現在這樣的殘兵敗將。我沒辦法為他組建一支全新的有作戰能力的部隊,因此任用他毫無意義。」

四. 人際關系成為曼帥仕途的暗礁

曼施坦因出身普魯士貴族,是軍人世家,據說跟興登堡還有親戚關系。他才智過人,從小就養成了爭強好勝的個性,喜歡逞口舌之勇。這也使他同最高統帥部的哈爾德、凱特爾、約德爾等人的關系非常地糟糕;他跟下屬斯大林格勒的倖存者之一的胡比將軍關系也很不好。

人們對曼施坦因元帥的積極評價據說大都是基於訪問前德國的一些跟曼施坦因元帥共過事的將軍或元帥,比較著名的有古德里安、梅林津等人。但是德國最高統帥部的那些將軍元帥們(包括希特勒本人)對曼施坦因都不太看好的事實卻很少被人重視。畢竟接觸到曼施坦因元帥戰略層面上思想的是最高統帥部的人員,而不是曼施坦因的部下或者對他接觸不多的古德里安等人。可惜那些對曼施坦因持否定態度的人,譬如希特勒、凱特爾、胡比等人,或死於戰爭,或在戰後作為戰犯被處決,沒有留下回憶錄,我們只能從他們身邊的工作人員的回憶中的片段,從側面來管中窺豹。

在克里米亞,曼施坦因曾槍斃過一個叫希波尼克的將軍,有無必要是值得商榷的。曼施坦因很少從整個第三帝國的利益來看戰局,總是強調集團的利益。在回憶錄中他把失去的勝利歸咎於希特勒對指揮的干預是沒有風度和說服力的。要知道在他被寵信期間,「每當希特勒講完話,陸軍元帥曼斯坦因就會第一個跳起來高喊:『元首下令,我們服從!』」(見《希特勒檔案》)

而且曼施坦因常常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議和要求,有的還深深地激怒了希特勒,為自己的仕途蒙下了陰影。譬如,他一度向希特勒提出最高軍事領導權的問題,建議設立一個東線總司令,遭到希特勒的拒絕。」

五. 曼施坦因元帥的結局

曼施坦因作為德國陸軍前線的主官,其的失誤發生在決定第三帝國生死攸關的重大戰役中,希特勒要把他撤職,打入冷宮也並非太過冤枉的事。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戰場的大崩盤,第1裝甲集團軍的被合圍是導致曼施坦因被撤職的直接原因。當時曼施坦因不顧缺乏渡河工具的實際,考量整條防線的穩定,命令胡比向西突圍。胡比從本集團軍的安危出發主張向南突圍,雙方發生激烈的爭吵。希特勒幾經動搖之後最終支持了曼施坦因的意見。結果胡比果然被俄軍重兵合圍,雖然後來突圍成功卻丟掉了絕大部分的裝備和重武器,第1裝甲集團軍作為一個裝甲兵團已經名存實亡了。

棄用曼施坦因的理由,用希特勒的話來解釋是因為東線大規模的裝甲進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德軍將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曼施坦因是一個不善於防禦的將軍。從此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解職,再也未獲啟用。

曼施坦因用希特勒給他的獎金以及每個月4000馬克的薪金在東普魯士買了一處庄園養老。紅軍逼近東普魯士時,他逃往西線。1945年,曼施坦因在林茨被英國人俘虜並囚禁。1949年在漢堡的英國軍事法庭受審,被判18 年徒刑,同時移送維爾監獄執行。1953年5月,曼施坦因被赦免。1954年,西德建軍時大多數納粹將領成為西德軍隊的骨幹,曼施坦因擔任過顧問一職。他更多的精力是用於回憶和總結,寫下了《失去的勝利》一書。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病逝於巴伐利亞(慕尼黑),終年86歲。

㈦ 二戰德軍戰斗場面、諾曼底登陸之全面戰爭

全面戰爭在1943年爆發,二戰進入白熱化。諾曼底登陸是在1944年6月6日,盟軍能成功突破隆美爾建造的大西洋壁壘有多個原因,一,大西洋壁壘的防禦力不足,炮火非常分散;二,防線人力嚴重不足,一個碉堡裡面的德式機槍要兩個人操作,當時最多隻能分配一人;三,希特勒的猜想有問題他認為盟軍會在離英國最近的加來港登陸,沒想到盟軍居然在諾曼底的朱諾海灘登陸了;四,盟軍登陸的時候,希特勒在睡覺,他平時會看很老的電影看到凌晨三點再睡覺,睡到十一點才起來,德軍將領沒有得到他的批准四是無法行動的;五,唯一一個可以單獨行動的陸軍元帥,大西洋壁壘的建造者隆美爾,當時卻遠在德國給老婆慶祝生日;六,帝國元帥,空軍元帥戈林,沒有實現他對希特勒的承諾,他曾經說盟軍登陸時,他會派空軍支援,但是他沒有;七,英國人把登陸艦換成了很多小艇,使防守的德軍目標分散難以消滅盟軍。所以,這些因素導致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

㈧ 一部二戰皮劃艇電影

是《敢死突擊隊》或《納瓦隆突擊隊》。

㈨ 哪裡可以下載或在線看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傳記

沙漠之狐」與希特勒的恩怨

申請精華:「沙漠之狐」與差弊希特勒的恩怨

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公認, 「沙漠之狐」——一埃爾溫·隆美爾無論是在生前還是死後,都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的座右銘是「隆美爾不論到哪兒都要走在最前面」。因此,他被德國非洲軍團的士兵尊稱為「沙漠之狐」。希特勒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則把他塑造成了「人民元帥」和「德國精神」的象徵,以至於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都十分佩服他,並作出這樣的評價:「他是冷靜狡猾的敵人、一位偉大的將軍。」
然而,關於這位陸軍元帥與德國元首希特勒之間的恩怨卻鮮為人知,本文揭露的便是其中的一些內幕。

追求聲望榮譽,被希特勒利用

早在第—次世界大戰中,時任上尉的埃爾溫·隆美爾就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軍事才能,但是他也由於不被重視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採取違反命令和不遵守紀律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對他刺激較大的是德國軍隊的獎勵缺乏公正性。「藍色馬克斯」勛章是德軍用於嘉獎那些佔領阿爾卑斯山脈中馬塔尤爾山峰的功臣的,但攻克這座山峰的隆美爾卻一無所得。於是他抱怨這個勛章不公正。他不能忍受這種委屈。為此他的敢言使他成為唯一向這一勛章提出異議的軍官。這件事在他的心底埋下了渴望得到承認的種子,以至於在他的一生中都在不停地追求聲望和榮譽。
1933年登上第三帝國總理寶座的希特勒便加快了對外擴張的各項准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軍事人才的准備。這一年,他覺察到隆美爾喜歡追求聲望和榮譽後,便開始利用他的這種心理讓其為第三帝國效力。1934年,希特勒和隆美爾在戈斯拉爾第一次會面。一部紀錄片顯示了希特勒正在檢閱一支儀仗隊,在希特勒的身後是一位頭戴鋼盔、身材矮小、瘦弱的軍官,他就是把希特勒襯托得特別高大的隆美爾。時隔不久,隆美爾便得到提升。1939年,在德軍襲擊波蘭前夕,隆美爾被提拔為元首大本營的指揮官,並且沒有經過總參謀部的培訓就被破格晉升為少將。至此,他便踏上了軍旅生涯的傳奇之路。
在第三帝國初期,由於得到了元首的器重,隆美爾更是充滿激情地贊揚希特勒的「曠世奇功」。從—開始,他就做了讓希特勒喜歡他的一切。
在法國戰場虛桐族,隆美爾指揮的第7裝甲師被法軍士兵稱為「魔鬼師團」,因為它總能出現在法軍意想不到的地方。隆美爾因此而獲得了騎士勛章。
真正使隆美爾揚名的是1941年的北非戰場。當時與德國結盟的義大利軍隊在北非同英軍的作戰中人敗。希特勒為了幫助墨索里尼擺脫困境,便下令組建非洲軍團,並委任隆美爾擔任非洲軍團總指揮。隆美爾受命後趕赴北非戰場,他命令建立偽裝裝甲部隊,以迷惑盟軍的偵察,然後再把真正的裝甲部隊隱蔽投入戰場,出其不意地—「度扭轉了北非戰局。他由此也成了——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1942年9月,希特勒將這位已名揚北非的「沙漠之狐」提升為元帥。隆美爾終於達到了聲望和榮譽的頂點,並去了他一直想去的地方一一最高決策層。戈培爾為此稱贊他是「一個傳說里的形象」。而實際上這正是隆美爾走上悲劇舞台的開始。後來,成為德國國防軍總監的輪州於爾里克·德邁齊埃——針見血地指出:「毫無疑問,隆美爾是被希特勒利用了,但是他也樂意被希特勒利用。」

雖然尊重元首,但卻收於拒絕絕元首的命令

通觀埃爾溫·隆美爾的——生,無論是在職業生涯和私人生活方面,他都充滿了矛盾和內心的彷徨。
埃爾溫『隆美爾青年時期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工程師或飛艇技師,但是當教師的父親鼓勵不大願意從軍的隆美爾入伍,並親自向軍方作了推薦,他最後還是服從了。隆美爾的兒子曼弗雷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本來我父親是個幻想者,是個軟弱的人,只是在軍隊里他才被鍛煉得堅強了。」
隆美爾在但澤皇家軍官候補生學校畢業後,干1912年1月回到駐扎在威卡爾登的第124步兵團訓練新兵,並獲中尉軍銜。在但澤的時候,年輕的隆美爾認識並愛上了露西『莫林,於1916年與之正式結婚。1928年聖誕夜露西生下隆美爾唯…的——個兒子——曼弗雷德。但有材料旺實,隆美爾還和另外一個女人生有一女,名叫格特魯德。他從未公開同格特魯德的關系,但卻一直照顧她,並對外稱她為自己的侄女。「沙漠之狐」的傳記作家莫里斯·菲利浦·雷米說:「隆美爾在給他女兒的信上總是以『你的叔叔埃爾溫』落款。」
傳記作家莫里斯·菲利浦·雷米在:寫作《隆美爾的神話》查找檔案時,發現了長期封存在民主德國檔案館中的材料。這些材料證明,隆美爾在二戰後期確實很接近反抗,比現在眾所周知的還要接近。
早在北非戰場作戰期間,隆美爾就預料到德國將會輸掉這場戰爭。雖然非洲軍團一度擊退英軍第8軍團扭轉了北非的戰局,但由於盟軍破譯了德國密碼並將德軍的軍艦和運輸艦一艘艘擊沉,致使德國在地中海上的補給線失去作用。在得不到增援和補給的情況下,柏林仍命令非洲軍團堅持作戰。隆美爾罵希特勒「簡直是瘋了」。他沒有執行這道命令,而是冒險把非洲軍團從幾千公里以外成功撤回。這成了他寫在戰爭史上的精彩一筆。隆美爾有時候會故意對上級的命令置之不理。他認識到最高指揮部有時候並不會根據實際情況去處理,所以隆美爾經常先執行自己的命令,等做完了再去向上級報告。他的行為不僅引起直接上司對他的不滿,而且就連他的參謀人員也不贊同。隆美爾雖然尊敬元首,但他還是敢於拒絕執行希特勒下達的命令。希特勒曾經命令隆美爾將非洲軍團俘獲的德國外逃政治犯就地槍決,但是隆美爾卻對希特勒的這道命令置之不理。
1943年11月,隆美爾出任法國西線陸軍「B」集團司令並負責加強「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這時他已看出「敗局已定」。盡管如此,他還是以飽滿的熱情執行新的任務。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以後,隆美爾決定開放西線並想違背希特勒的意願結束戰爭。說出「我要開放西線」這樣的話,需要很大的勇氣,也許只有隆美爾才有這樣的威望。如果不是隆美爾的重傷妨礙了他結束西線戰事的話,或許這場戰爭有可能在1944年8月就結束了。
在對原始檔案材料進行深入研究後,莫里斯·菲利浦·雷米確信:「對現實形勢的估計和劉·希特勒的忠誠,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折磨著隆美爾,使他內心飽受煎熬。」

三大悲劇,導致「沙漠之狐」走向不歸路

「沙漠之狐」到底是納粹分子還是反抗希·特勒的鬥士?長期以來,這—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傳記作家莫里斯·菲利浦·雷米卻說:「埃爾溫·隆美爾兩者兼備。」
在隆美爾的內心世界,一直糾纏著熱愛元首與反抗獨裁的矛盾。而在希特勒和隆美爾之間也的確存在一種「磁性」,使兩者彼此依賴,即:元首和他的英雄,獨裁者和他的元帥。
1943年3月初,由於非洲戰場失利,隆美爾不得不離開非洲。希特勒還是授予他騎士勛章,可「沙漠之狐」心裡很清楚:自己已經失寵了。盡管如此,他還是敢於就不斷惡化的形勢向元首直言的少數高級軍官之一。隆美爾試圖說服元首改變計劃。他對希特勒說:「這場戰爭我們打不贏。」希特勒咆哮地回答:「有我在,任何人也別想媾和!」這就為希特勒日後除掉隆美爾埋下了伏筆。
盟軍諾曼底登陸前夕,隆美爾元帥正在他的家鄉—上施瓦本赫爾林根休假。6月5日晚上,隆美爾的參謀長施派德爾則設宴款待從巴黎來的幾位軍官,作陪的有施蒂爾普納格爾將軍和馮『霍法克中校等人,後兩位正是西線德軍中反希特勒秘密行動的首領。在盟軍攻人法國後,隆美爾汁劃除掉希特勒以實現和平。但他沒有直接參與7月20門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因為他又覺得「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更有危險」。他事先並不知道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因為他在刺殺行動的前3天(7月17日)視察諾曼底前線時,遭到兩架英國「噴火」式戰,斗機的空襲而身負重傷並住進了戰地醫院。7月21日,他在戰地醫院里得知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失敗。「元首還活著!」隆美爾聽到這個消息後面如十色。
隆美爾的傳記作家莫里斯·菲利浦·雷米概括了他一『生的三大悲劇:一是當英軍襲擊阿拉曼時,他不在非洲;二是當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他在家鄉慶祝妻子的生日:三是當7月20日刺殺希特勒時,他躺在戰地醫院里。
8月12日,密謀刺殺希特勒的重要成員戈台勒被捕。從他箱子里搜出來的有關文件上有隆美爾的名字。另外一名參與這個組織的成員霍法克也向希特勒的秘密警察證實隆美爾支持刺殺希特勒的行動。隆美爾的背叛對希特勒的十丁擊很深,但他不想在德國人民面前把一個曾給他和德國帶來巨大聲譽的隆美爾推向法庭。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的第一副官布格道夫向隆美爾轉達了希特勒的命令。隆美爾有兩種選擇,自殺或者被逮捕受審。考慮到妻子露西和時年16歲的兒子曼弗雷德,隆美爾服從了——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服從。他選擇了前者,以服毒自殺這種體面的方式結束生命。中午12點,隆美爾被迫服下了氰化鉀,這位傳奇人物就這樣死在了自己汽車的後座上。隆美爾的悲劇在於:他既熱愛元首,又拒絕執行希特勒的命令;既英勇善戰,義希望和平;既忠誠於希特勒,又對他抱有幻想。直到最後隆美爾還希望說服希特勒下台。他一直把一份列舉了元首錯誤決定的備忘錄帶在身邊,直至被迫服毒自殺的那一天。
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下令為隆美爾舉行國葬並全國默哀一天。陸軍元帥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在悼詞中高度評價道:「他的心屬於元首。」希特勒還專程為隆美爾送葬。此時此刻,希特勒還在利用隆美爾的聲譽讓其為搖搖欲墜的第三帝國效勞。
盡管隆美爾從1943年以後開始與希特勒產生矛盾,但那隻不過是貴族式的將帥與其主子在對外擴張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對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式出現的分歧。隆美爾反希特勒的一面並不是他站在正義的立場反對納粹領袖,而是由於失寵和自己的地位得不到元首的認可,或者是他所追求的更高的聲譽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逆反心理。即便最後隆美爾被其主子強迫自殺,但也不能因此而掩蓋他的歷史罪責和他必須要為這場戰爭所承擔的責任。因為從本質上看隆美爾的一生都是在為第三帝國效勞的。
前不久,德國《圖片報》記者采訪了隆美爾的兒子曼弗雷德。他曾擔任斯圖加特市市長達22年之久。當記者問他:「隆美爾元帥事先知道1944年7月20日對希特勒的刺殺嗎?」曼弗雷德回答說:「他不知道。把一切寄託在刺殺希特勒的成功上,這對我父親來說太危險了。他認為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還危險。」記者又問:「你父親留下了什麼東西?」曼弗雷德回答道:「英雄的光環、沙漠戰爭、騎土精神、對手的認可,在正義的一方留下了悲劇性的結局。」這或許才是一個真實的隆美爾。

㈩ 有什麼特爆笑的講二戰的電影,推薦幾部,謝謝!!!!

法國經典喜劇《虎口脫險》(強烈推薦)《光榮的日子》《寶貝從軍記》《愛神歷險》《深入敵後搞搞震》《劫後黃金夢》《王中王》《惡之花》《穿越巴黎》《城堡之戀》我發現法國的二戰喜劇都拍得很好特別有意思 還帶點情調《大西洋壁壘》 卓別林的《大獨裁者》 俄羅斯喜劇《伊萬的冒險》《希特勒完蛋了》老美的《綁架如何進行》《哈利的秘密戰爭》《民營海軍中士》《女王密使》《戰略大作戰(也叫凱利的英雄)》德國的《拜見希特勒》以色列的《奇襲者在行動》英國的《逃往雅典娜》《龍虎奇兵》《我如何贏得戰爭》《鵝步升天》《懷特霍爾街上的長統靴》(有)有趣的布偶戲《最佳敵人/仇敵之王》義大利的《帕斯誇利諾(七美人)》《與墨索里尼喝茶》《三人行》韓國的《京城往事》捷克斯洛伐克的《嚴密監視的列車》《停止,否則我將錯過!》波蘭的《我引發了二戰》《倒霉》潘長江的《舉起手來》不知道抗日題材的算不算?這些絕對都是二戰的,也絕對都是喜劇,至於好不好看要靠你自己去判斷了

閱讀全文

與大西洋壁壘電影在哪裡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