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給我一個詳細的喜多郎生平及作品介紹.
喜多郎,原名高橋正則(Masanori Takahashi),日本音樂家,1953年2月4日出生於愛知縣豐橋市,日本作曲家、音樂家,他的家庭信奉神道教。喜多郎這個藝名是他的朋友根據一套日本動畫《鬼太郎》中「鬼太郎(日文讀音和喜多郎一樣)」這個角色給他的綽號。他的的曲子韻律自成一格,從自身生活環境悟知到的諸如自然的雄渾、荒遠、溫暖、冷漠等種種情感反映到創意的想像世界中,音樂旋律優美,意境深邃,風格獨具。喜多郎所創作的樂曲《絲綢之路》風靡全球整整20年,喜多郎憑借著對中國音樂的間接認識和音樂人對歷史特殊感悟,創作出了充滿中國韻味的絲綢之路樂曲,並由此一舉成名。
喜多郎生於1953年日本愛知縣豐橋的農家,在他早年時候,受到R&B音樂著名歌手OtisRedding的影響,高中時自學吉他並和朋友組成「信天翁」樂團。
他在自學吉他時曾經這樣地說道:「我從來沒有接受過音樂的教育,我只是相信自己的耳朵和個人感覺。我相信作曲靈感就在他的附近。我所作的音樂不是源自自己的,這些音樂是源自天堂的,只是通過我自己的身體和我的手指組成的。我對於自己在沒有操練吉他的情況下就能作曲感到十分驚奇。我沒有音樂的基礎,只是我的手指不斷地擺動。我曾自問道:這首曲是誰作的?這些歌曲是我寫的,但不是我作的。
他還說道:「當我入讀高中後,我是一隊業余樂隊的多位成員之一。開始的時候是彈奏吉他的,之後就彈奏鍵盤樂器的。我記起有一次我們負責一場爵士樂演奏會的,但我們樂隊的鼓手在演出前缺席。在那時候,雖然我沒有打鼓的經驗,但身為樂隊領導的我必須在短時間內學會,並如常在該場演奏會中演出。我的打鼓技術當然沒有我們的鼓手那麼好,但我們卻沒有在演奏途中出錯,並完滿地演奏完這一場爵士樂演奏會。之後,我們又有一名貝司手在一場演奏會演出前缺席,我又臨時學會了演奏貝司吉他了。這兩位樂隊成員演出前突如其來的缺席使我累積了些少經驗,對所有樂器有著基本的認識,那時候的我並立志要創作我個人當前的品牌音樂。畢業後,我決定要向音樂事業發展,所以我到東京並開始尋找加入適合自己的樂隊,最後我就憑自己對樂器的經驗和個人觸覺加入了幾個東京和橫濱的樂隊。在那時候我都是彈奏鍵盤樂器的,並在加入樂隊後學會了混響器。」
喜多郎的父母當初是反對他以音樂為他的終身事業的,他們想盡辦法,安排他在一間日本公司里上班,嘗試藉此希望他了解父母的想法。但是,他在沒有通知父母下離家。他唯有日間上班做兼職,晚間繼續創作自己的歌曲。
在1970年代,他加入一個名為「Far East Family」樂隊並跟隨他們作全球的巡迴演出。當他在歐洲演出時有幸與橘夢樂團的發起人Klaus Schulze會面,Klaus Schulze並教授他更多關於使用混響器的秘訣。
1976年,他離開「Far East Family」樂隊並游歷亞洲國家,如:中國、寮國、泰國、印度等。
喜多郎 - 星路歷程
喜多郎於1977年返回日本。1978年,喜多郎作為獨立的音樂人開始了活動,發行第一枚唱片「天界」。從音樂史學喜多郎錄制音樂作品角度聽此碟,它拉開了東方New Age的序幕,打開了音樂的另一扇門。1979年又發行了「大地」和「OASIS」。1980年喜多郎擔任了NHK的節目《絲綢之路》的音樂製作,節目受到好評,喜多郎作的主題曲得到了大家的喜愛,成了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並吸引了很多支持新紀元運動的樂迷。同一年,他發行了作品集「絲綢之路1」和「絲綢之路2」,表現時的現場錄音也獲得好評,喜多郎一下子走紅了。他的第一個演奏會於東京新宿區舉辦,在這次演奏會中,喜多郎是全球第一位使用混響器模仿40多種樂器的作曲家。然而,日本最具影響的公共傳媒機構NHK使用他的歌曲原聲帶作為紀錄片系列「絲綢之路」的主題曲,使他的國際知名度不斷增加。1981年發行唱片「敦煌」和「氣」,次年又在日本全國30個城市巡迴演出、並進行了亞洲巡迴演出,成為最早在台灣和大陸演出的日本音樂家。
《絲綢之路》系列的推出以及佳作《敦煌》的面世,都讓中國的聽眾備感親切。對中國題材音樂如此情有獨鍾,是因為喜多郎一直堅持「中國文化才是日本文化的根」。
1980年喜多郎與美國GeffenRecords簽約,(他現在的唱片公司是DomoRecords),喜多郎的專輯正式進軍美國。
喜多郎 - 音樂風格
可以說,早在70年代便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子合成音樂的喜多郎,是New Age音樂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著日本New Age音樂開路先鋒的獨特風格。將古典、流行、爵士融入電子音樂,他以電子合成器為演奏器具,他說:「我可以用合成器創造海洋、冬天的海岸、夏天的海灘上的全部景色」。而評論家也把這種樂器製作的音樂成為「心靈音樂」。喜多郎正是利用了合成器的多功能和巨大威力創作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方魅力,使得他從首部作品《天界》面世開始,就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聽眾的肯定。他的音樂涉及博大的范疇,其本質是情感與思想的一種體現方式,表現了音樂家的修養、氣質、心靈的感受等等。無論是從製作方式還是創作主題看,喜多郎的音樂風格都足可算自成一派的。他說:「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學到了很多的音樂技巧,所以下面的音樂感覺是一樣的。下一步,我的目標,將是回到自己原始的立足點,用心靈的情感進行一次快樂而悲傷的宇宙旅行。我的音樂使自己感到和平和寧靜,我的願望是通過音樂達到時間和平。大自然激勵了我,我只不過是個使者。」喜多郎後來的風格和早期不同了,樂器的使用也更為廣泛,有人說少了早期的寧靜,但是,不論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不論曲風再怎麼改變,喜多郎作曲的用心及對大自然的關懷是永遠不會變的。
喜多郎 - 個人生活
喜多郎是一位知名作曲家,但他卻是十分謙虛的。「作曲靈感是來自自然界的,我只是一位使者,」他說,「在我來說,我的歌曲有的像雲,有的像天空。」為表示自己對自然界的敬意,他每年都會到富士山或他的家科羅拉多州舉行一個特別演奏會。在八月份滿月的時候,他從黃昏到黎明一直敲響太鼓,常常因此磨破手皮,但他孜孜不倦並以此為榮。喜多郎在1983年與第一任太太結婚並有一個兒子,但在1990年第一任太太因他花太多時間於他自己的音樂事業上而離婚。1990年代中期與他的其中一位曾幫助他製作專輯的女音樂家再婚,他們和兒子在科羅拉多州所住的庄園面積達180英畝(730,000平方米),光是音樂工作室就有2500呎(230平方米),足夠放下70人的管弦樂團。目前他們長住在加利福尼亞州。
喜多郎 - 個人作品
歷年作品及介紹1978-2007
1978-Astral.Voyage_天界(從音樂史學角度聽此碟,它拉開了東方 new age 的序幕 打開了音樂的另一扇門。)
1979-From.The.Full.Moon.Story_大地(喜多郎在開拓著他的音樂大地,超前地音樂理念更新著人們欣賞音樂的思維程序。)
1979-Oasis_綠洲(合成器對於喜多郎來說 是怎樣的得心應手,聽過此碟誰都會明白,我想大部分的音樂人聽了喜多郎調制的合成器音色,都會汗顏都會肅然起敬。)
1980-In.Person.Digital(珍奇地喜多郎第一張現場版唱片,收錄了1980年 9 18 在parco劇場的實況錄音。)
1980-Silk.Road.I_絲綢之路1(同名電視紀錄片的主題音樂,迷離飄渺的絲路被喜多郎用音樂再現,滄桑蒼涼的絲路被喜多郎用音樂再造。)
1980-Silk.Road.II_絲綢之路2
1980-Silk.Road.Suite_絲綢之路合集(交響樂演繹喜多郎的東方 new age 感覺會是什麼樣,倫敦樂團給出的答案是完美地讓人想哭。)
1981-Best.of.Kitaro.Vol.1
1981-Ki_氣(NHK特集喜多郎&秀星砂漠幻視行配樂)
1981-The.World.Of.Kitaro_喜多郎的世界
1981-TonKo.Tunhuang_ 絲綢之路3-敦煌(絲綢之路之三,有中國敦煌學家在聽過敦煌音樂後認為,只有對敦煌文化有深刻領悟的人才能寫出這種直擊心肺的力作。)
1982-Queen.Millennia_千年女王(同名卡通影片主題音樂,此碟中最醒耳的曲子宇宙之愛 Cosmic Love,在現場演奏時 喜多郎會單獨使用一台合成器來演繹,一台合成器只用來演奏一首曲子這在喜多郎的音樂會上是唯一的一例。)
1983-India.Tenjiku_ 絲綢之路4-天竺(喜多郎20世紀70年代中期曾在印度流浪,此碟中的經典喜多郎音樂會必演曲目 旅店 中的飄搖感覺,顯然來自於喜多郎的早年經歷。)
1984-Live.in.Asia_亞細亞 (1983年亞洲巡迴現場版 也是飛雲的現場版)
1985-Silver.Cloud_飛雲(專輯發行後 喜多郎進行了日本及東南亞巡迴,其間包括喜多郎首次中國行中國/上海人民體育館 1984 8 2)
1986-TenKu_天空(喜多郎進軍美國簽約格芬唱片公司,開始向全球發出自己的聲音,格芬唱片公司由美國著名音樂經紀人格芬創辦在全美很有影響力,1985年喜多郎與日本山口組老大的女兒生了一個孩子,天空中可以聽到的孩子的聲音,應該是做了父親的喜多郎其心態地變化在音樂中的自然反響,欣賞天空可以發現喜多郎曲風的轉變旋律的流動性明顯加強,這張專輯的唱片封面攝影很是傳神 將喜多郎的超然氣質展露無遺。)
1986-Towards.The.West_西方(專輯發行後 喜多郎就去了美國,此碟命名西方 很是微妙,香港歌手梅艷芳演唱的似水流年,其原曲就是本碟中的 delight 是也。)
1987-The.Light.of.the.Spirit_心靈之光(喜多郎首度被格萊美提名的唱片,日光月光雙舞的精彩讓人過耳難忘,2004上海音樂會上演奏了深沉地心靈之光,卻被上海記者說成是新作夜之精靈,專輯發行後 喜多郎進行了首次北美地區巡迴,大獲好評。)
1988-The.Best.of.Ten.Years.1976~1986_1976~1986十年精選(將喜多郎早期經典一網打盡 重新編曲做成雙cd唱片集合發行,這就是十年。)
1989-Best.16.Hits
1990-Kojiki_古事記(一張里程碑式的超級大碟,喜多郎憑借 古事紀 奠定了其世界級音樂大師的地位,在全球受到樂評 樂迷的一致肯定,專輯曲目首首精彩 其中尤以戀慕 響宴 最為動人。)
1991-Live.In.America美國現場 (1990古事記世界巡迴之美國亞特蘭大福斯劇場現場實況,難以言傳的快意,走出錄音室的喜多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與他的七個朋友在現場把古事記演繹得氣象萬千,其中 matsuri 一曲中,純種的東方美感的旋律搭配強勁的密不透風的爵士鼓浪潮,中間穿插驚天地 泣鬼神的太鼓猛擊,效果催人心肺血脈沸騰久久無法平息。)
1992-Dream_夢(喜多郎與英國著名藝術搖滾樂隊 yes 主唱 jon anderson 合作的唱片,jon anderson 極富穿透力的聲音與喜多郎印象派的曲風結合得非常緊密,此碟是喜多郎作品中難得的一張演唱專輯,同時專輯中的多首曲子也是電影十五少女飄流記 中的配樂。)
1993-Heaven & Earth_天與地(同名電影主題音樂,獲得第51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天與地是喜多郎的超級保留曲目,不可不聽。)
1994-Mandala_曼陀羅(古事記之後的又一張超級大碟,喜多郎成功的將搖滾音樂融入到自己的印象派風格中,讓人耳目一新,此碟中的 dance of sarasvati 梵舞 kokoro 心,已成為喜多郎重要的代表性曲目。)
1994-Tokusen.II
1995-An.Enchanted.Evening_天際回響(1994 mandala 世界巡迴之美國現場實錄,在現場喜多郎展現了一番空手入白刃的真功夫,他先後演奏了合成器太鼓 電吉他 直笛 號角 鑼叉,在演奏天與地時 喜多郎甚至變成了樂隊指揮,大師功力讓人嘆服,在這張現場唱片中 喜多郎強化了在mandala 中的音樂實驗,mandala中澎湃的節奏在現場變得洶涌,mandala中咆哮的電吉它在現場變得暴烈,早期純凈的喜多郎此時變得面目全非,但卻展現出人性多層次的真實,這張唱片是喜多郎所有作品中音樂編配最復雜,也是最有激情的專輯,另外電影 天與地 的主題曲在此碟中有完美的現場演繹,讓人心醉。)
1995-The.Best.of.Kitaro_一片知秋精選(用二胡演繹喜多郎的名曲,很有新鮮感,但喜多郎音樂中的神韻二胡卻無從演繹,聽來別扭。)
1996-Peace.on.Earth_世界和平組曲(喜多郎改編的西方聖誕音樂和一些藝術歌曲。)
1997-Cirque.Ingenieux_大馬戲團(喜多郎製作的同名音樂劇主題音樂,專輯中的 Strength 強勁的行動 在2002北京音樂會上演奏過,傳言當時 強勁的行動樂音一起,很多手持贈票入場聽得昏昏欲睡的聽眾以為地震顯現。)
1997-The.Soong.Sisters_宋家王朝(同名電影主題音樂,獲得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開首的鍾聲不是模擬的音色,而是真實地千年編鍾的聲音,主題音樂大氣磅礴 深受樂迷尤其是中國樂迷的喜愛。)
1998-Gaia.Onbashira_大地之母(Onbashira是日本長野每7年舉辦一次的傳統祭典,此專輯就是以這個Onbashira為創作藍本,Onbashira最早記載於1200年前的古事紀,整張專輯象是一部古老的長篇史詩彌漫著抽象的智慧。)
1998-Healing.Forest
1999-Best.of.Kitaro.Vol.2
1999-Noah's.ark_ノアの箱舟(本專輯大部分都是喜多郎的前作,而經過重新合成,編排後,便成了這張《諾亞方舟》。)
1999-Thinking.Of.You_思慕(一次喜多郎家中水管破裂 湧起的水把喜多郎的一架老鋼琴浸壞,傷感的喜多郎由此想了很多,這也就是Thinking of You 的由來,專輯封面就是浸壞的老鋼琴,Thinking ofYou 喜多郎20世紀壓軸之作,第43屆格萊美最佳新世紀音樂大獎優勝大碟。)
2000-1990~2000.best of kitaro_喜多郎.1990~2000年精選集
2000-Ancient_遠古(喜多郎為日本廣播公司紀錄片《四大文明》所作的配樂專輯。)
2001-An.Ancient.Journey_永遠の時を(喜多郎在2000年為日本NHK的特別節目《四大文明》製作了一系列評價頗高的原創音樂,這些音樂後來收錄為《遠古》和《永恆時刻》兩個專輯。)
2002-Asian.Teahouse_亞洲茶館(《亞洲茶館》是日本電子音樂大師喜多郎的精選輯,《亞洲茶館》是形容人類心靈中尋找一個歸屬、歇息的空間,使聽者猶如置身於一個清幽古雅的茶館)
2002-《水畔祈禱》(Mizu ni Inorite)(喜多郎接受日本NHK國營電視台之邀,為一系列報導日本河川的紀錄性影片製作主題曲以及配樂。在這部強調人類心靈與大自然之間交流的影片中,喜多郎創造出繼《絲綢之路》後的另一音樂高峰。)
2003-Best.Of.Silk.Roa_絲綢之路精選
2004-《四國巡禮》(Shikoku 88 kasho)(喜多郎接受日本NHK國營電視台之邀,為一系列報道日本四國地方八十八處寺院靈場的紀錄性影片[四國巡禮]製作主題曲以及配樂。)
2003-Sacred Journey of Ku-Kai Vol.1_空海之旅1(喜多郎首次以全球和平為題,配合濃厚的宗教色彩,他講戰爭不因任何外在因素,只因人類的內心充滿爭斗,因而去創造戰爭,他在「空海之旅」飾演一人和平使者,以音樂洗濯人類潛在人心的氣;更請來世界各地著名音樂人攜手演出,把音樂主題發揮透徹,音樂與和平更顯一體化。)
2005-Sacred Journey of Ku-Kai Vol.2_空海之旅2(2003年的《空海之旅Ⅰ》發行後被受好評,並再一次入圍格萊美最佳新世紀音樂提名。空海Ⅱ也是完全繼承了空海Ⅰ的風格並予以延續。)
2006-The.Essential.Kitaro
2006-Spiritual.Garden_精靈花園(繼[格萊美]提名作品[空海之旅2]後,喜多郎2006最新專輯隆重推出。專輯中喜多郎與妻子Keiko攜手合作,Keiko之前在《葯師寺--2001》DVD/CD裡面就有出現過,這次夫婦二人合作演出了專輯全部的曲目(只有其中3曲有吉他演奏家Paul Pesko的參與),音樂靈感源自前衛日本舞踏劇舞蹈家Kochi Tamono的藝術性啟發。這張專輯不同於以往喜多郎那種庄嚴的管弦樂創作,不是一貫喜多郎式浩瀚製作,題材另類且清新討好,但仍處處聽得到他的風格,旋律優美、特別,尤其是主題音[Spiritual Garden]!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
2007-Sacred Journey of Ku-Kai Vol.3_空海之旅3(系列作空海之旅、空海之旅2連續榮獲格萊美獎提名。全世界新世紀樂迷翹首企盼喜多郎最新史詩大作登場,隨著專輯的推出,喜多郎也在全亞洲展開名為「愛與和平」的巡迴演出,透過行動,將專輯中揭櫫的理念化成實際行動,為美好的未來盡一分心力。)
『貳』 鄉村風格的電影或者北歐
北歐的經典電影有《野草莓》《狗臉的歲月》《征服者佩爾》《巴貝特之團畝友宴》《克拉姆一家》《黑暗中的舞者》《縱情慾海》《沒有過去的男人》《永遠的莉莉婭》《罪惡》《血色入侵》《婚禮之後》《你還活塌槐著》《聽風的歌》《永恆時刻》《龍紋身的女孩》《薩拉邦德》《芬妮與亞力山大》《傀儡生命》《秋日奏鳴曲 》《噩兆》《面對面》《魔笛》《婚姻生活》《哭泣與耳語》《安娜的情慾》《羞恥》《狼之時刻》《假面》《這些女人》《冬日之光》《沉默》《穿過黑暗的玻璃》耐帶《魔鬼的眼睛》《處女泉》《面孔 》《第七封印》《夏夜的微笑》《戀愛課程》《不良少女莫妮卡》《小丑之夜 》《女人的期待》 鄉村風格的電影有:與狼共舞、斷背山、廊橋遺夢、燃情歲月、月中漫步、愛國者、大河、冬天的骨頭、狂野的心、不一樣的天空、牧場是我家、馬語者、夏洛特的網、蝴蝶、瘋狂農場、無語祈禱
『叄』 電影:永恆時刻
這部電影很耐看,也很好看,雖然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北歐,但是看來看去卻彷彿可以看到我們自己,從小長大的家庭,父母的小秘密,那些泛黃的信件和照片,那些他們年輕時候干過的荒唐事和做過的美夢,會讓你看過有種想謝謝導演的感覺。在豆瓣看到這篇文章,寫的比我好,很專業,臘差貼在這里共賞(圖片部分也來自網路):
著名瑞典導演Jan Troell的《永恆時刻》(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也被譯作《瑪拉拉森的永恆記憶》,來自於Troell家族的真實回憶:導演的岳母正是片中女主角Maria Larsson的女兒Maja,通過Maja對於青少年生活和母親的回憶,我們彷彿可以看到整個瑞典底層社會在那個動盪年代的悲歡命運,彌漫著淡淡的哀傷。
Maria Larsson,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攝影師,她接觸攝影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奇妙的經歷。Contessa牌照相機是當時身為女工的Maria購買獎券偶然得到的,就好像是來自上天的奇異恩典,不僅帶來了同丈夫Sigfrid Larsson的婚姻和家庭,也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
Maria的家庭都是普通的勞動階級,因為擅長勞動的關系,生活不至於令人絕望,可也從未看到希望。在影片開始的時候,以針線活負擔家庭的Maria幫有錢人家的太太量體,她從前正是這戶人家的女傭。有錢老太建議Maria讓Maja繼續自己曾經的工作,兩人的言談,正好是之前Maja學校生活的殘酷回應。而後來,想當老師的Maja果然還是走上了這條路,成為一名勞動者。但是透過影片中一些不經意的細節,這些看似已經塵埃落定的人生背後,卻依然留存著不甚平凡的內心。伴隨著相機從塵封的記憶中拾起,Maria的神態耐人尋味,好似一個久遠的聲音也重新浮上了心頭。
真實的Maria故事其實發生在哥德堡,但是影片中Larsson一家的生活卻被搬到了馬爾默,這個改動有著導演自己的意圖。作為一個牙醫的兒子,Troell的童年住在馬爾默郊區利姆港(故事中期所搬去的地方)有花園的大房子里,但是那裡的生活環境和學校的同學卻都是工人家庭。這種奇特的經歷令他可以真實的描繪勞動階層的生活,又是帶著旁觀的視角。馬爾默的歷史也為這個故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台,令其不僅局限於家庭生活。電影中有一段是關於馬爾默的工人階級與當局者之間的沖突,Sigfrid參與了一次最終失敗的罷工運動,工人們滿腔熱血的加入到了社會主義運動中,但是沒多久就敗下陣來,繼續老實幹活。在一戰爆發後,他興致勃勃的參加軍隊,卻根本無仗可打,還得忍受糟糕的伙食。這部平淡的電影中卻有兩次觸目驚心的死亡令人久久顫栗,其中之一就是Sigfrid的摯友Englund,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自我了斷。
在這部女性電影中,Sigfrid是一個典型的大男人主義者,渾身力氣,感情豐富,卻性情暴戾,習慣以暴力、拈花惹草和生孩子來證明自己被現實阻滯的男性尊嚴。電影中憤怒的Sigfrid拿著剃刀試圖殺死Maria的畫面是Maja的真實回憶,最終他想到了孩子而收手,被抓進了監獄。Maria對於丈夫酗酒的抵大判制,也許是源於她內心對於生活仍然有著文藝化的夢想。這對家庭之間充滿著不安的因子,於是,當一位攝影師走滾局改進了自己的世界,心底也就很自然的泛起了回響。Maria說,她的背叛比丈夫更加嚴重,雖然兩人只是君子之交,但是這是一次心靈的出軌。飾演Maria的Maria Heiskanen,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瑞典女演員,她的表演沉靜內斂而富於內在表現,非常傳神的刻畫了人物內心既堅毅又無奈的微妙情感。
奇怪的是,Sigfrid雖然非常大男人,但是除了因為惱怒於妻子的出軌而有過不多的兩次搶奪,還曾向Englund抱怨老婆愛相機多過自己,更多的時候卻依然放任甚至支持著妻子的興趣,最後搬到新居還特意准備了一個洗照片的「小黑屋」。也許,當他第一次打開暗房的門往裡偷窺的時候,就已經從妻子的眼睛中讀到了她內心深處的情懷。而Maria,也在丈夫抓進監獄的時候,依然獨立的守著這個家,並且先一步制止了攝影師的表白。這段平淡如水的「情誼」,最終只留下一部相機,一朵玫瑰,幾張照片,一把提琴,和一個背影。然而它似乎又並不僅止於「婚姻太早,相遇太遲」的尷尬境遇。這個原本不安分的家庭最終卻依然相守著走完人生,死去的老人說這是上天的宿命,但是在電影的最後,一向對家庭抱有不滿的Maja卻說,我想這就是愛情。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攝影師Sebastian Pedersen對試圖放棄照相的Maria說「透過鏡頭,你看到的是一個等待探索、保留和敘述的世界,看到過它,沒有人會再回頭」。
故事發生的時代離Troell並不遙遠,本片中的生活畫面就好像一種充滿懷舊情結的追憶,在Troell的鏡頭下,影片對於年代細節的再現幾乎完美。如同Maria通過鏡頭捕捉和記錄的那些雋永動情的永恆瞬間,電影中那些琥珀色的畫面,也似乎每一刻都泛著奇異的靈光。
電影的結局,是Larsson一家過上了更加安寧和富足的生活,從監獄回來的Sigfrid變了一個人,孩子們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夢想,不用再向上一代人一樣被困在令人絕望的階層壁壘之中。雖然奶奶說「Englund應該到美國去,人人都能在那裡實現夢想」,但是曾經「逃離」到美國的姑姑一家人,最終也仍舊回到了家鄉。盡管Troell說他並沒有刻意的試圖去營造什麼觀點,只是讓生活以它的面貌客觀呈現,但是通過這個故事,還是表現出了一種生存的態度:很多時候,理想似乎都變得遙不可及,但是我們始終都要找到生活下去的希望。對比起Sam Mendes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永恆時刻》又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注腳。
『肆』 《永恆記憶》觀後感
看到最後,隱約意識到這是部根據真人改編的電影。Maria,有著堅忍的性格,這一點在電影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運,忍受了丈夫的出軌與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從未後悔過,她接受了命運給她的一切,因為她做出了選擇,並且做好了承受後果的准備。
片尾maya的發問也是我的疑問,我想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會在思考:究竟是什麼讓她的父母相守一生?我想可能是「」愛「吧。字幕對「愛」這個字打上了引號,我認為,是的,當然不是愛,起碼不是我汪渣們認為的真愛的「愛」,這種愛或許是對人生的熱愛,Maria對人生的熱愛。一邊是瑣碎繁重的生活,7個孩子,家務,做工,一邊是精神的追求,平靜的光影世界。我想Maria是疑惑的,她不知該怎麼選擇。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究竟該怎麼選擇。Maria父親的那句話,上帝立下的誓約,沒人能反悔的。Maria應該有著虔誠的信仰,這一點從一家不斷出現的禱告上可以看出。但我不敢肯定Maria的選擇僅僅是基於這誓約,她藉助著上帝的力量在和生活抗爭。但這並不容易,她很清楚的意識到,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命運,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裡。Maria曾幾次想放棄攝影,但對生活依舊被動,電影中出現的兩次家暴,Maria都說出了「動手吧,結束這一切吧」,但終於還是「為了孩子」,她再一次接受了幾乎要把她殺死的丈夫。她揮別了 Pedersen,成功了讓家庭繼續圓滿,孩子們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想這正是Maria的願望吧,作為一個母親,她是稱職的,我想她的一生里,她對這一點應該是沒有遺憾的。
然而,看到最後,我心中依舊有一個疑問,是關於那段似滾纖曾相識的小提琴曲,直覺告訴我,這可能有關電影主旨。果然,這首馬斯奈(Massenet)的《沉思》(Meditation),以下來自新浪博客
「作曲家馬斯奈(Massenet)在1894年根據法國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說創作的歌劇《黛伊思》中的間奏曲,也稱《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小說《黛伊思》取材於古埃及的一個宗教故事,亞歷山大城中有位才貌雙全的名妓黛伊思,其舊時好友、年輕的高僧阿塔納爾,因憐其墮落,親自到阿歷山大城苦勸她脫離苦海,皈依上帝。在這場靈魂的拯救和被拯救的過程中,黛伊思漸漸厭倦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開始誠心懺悔,最終進了修道院。而阿塔納爾卻反而被黛伊思的美貌所征服。為了擺脫自己的罪惡感和逃避對黛伊思的思戀,他到處流浪成了行雲僧。多年以後,這位靈魂的拯救者重返修道院,匍匐在黛伊思腳下,向她傾訴壓抑多年的愛情時,已經奄奄一息的黛伊思卻手指蒼天,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這是宗教與感情的沖突,精神修行與物質誘惑的沖突,感人至深。據說作曲家為了創作這部歌劇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宗教與感情,精神與物質,靈魂與生活。矛盾,人生從來不缺少的部分。這首曲子讓Maria與Pedersen相遇,也是在這曲子中,她眼泛淚光的看著Pedersen的背影漸行漸遠。後來,一切歸於平靜,生活變好了,孩子們長大了,她和丈夫跳著年輕時的舞步開懷大笑,最後,她在一片燦爛的光影中回歸永恆。正如這首曲子,從平靜走向激越,從激越走回平靜。就好像一切的激情與苦難都歸於時間里,像樹影般隨風搖曳,偶爾喚起一些舊照片似的記憶。《永恆時刻》,我想,永恆的不是流水般的日子,是日子裡那些短暫的激情與痛苦,正是它們,組成了我們的命運。
如果故事再推後五十年,Maria的自我意識蘇醒得更多更早,她會不會有勇氣選擇另一條路?我絕不認同愛情與夢想敵不過歲月的說法。願你我都能銘記生命中的永恆時刻。
導演特洛爾的妻子是瑪利亞的孫女,因此本片對特洛爾來說意義非凡。瑪利亞鏡頭下的美無疑是她內心美麗世界的投射,她熱愛生活,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骨子裡透露著一股堅毅,她本可以和酗酒好色而又家暴的丈夫離婚,也許她是謹遵父親的旨意,毋寧說她是為了家庭的健全,為了他的孩子在一個健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為此她飽受委屈,苦苦熬著。也是因為要盡責,欲多次中斷攝影工作,正是她的伯樂,照相館老闆佩特森一直鼓勵著她,他們兩個也因此而臭味相投,心靈相通。瑪利亞和佩特森之間的發乎於情止乎與禮的微妙關系,簡直美的令人窒息。這關系不能說破,因而她打住了佩特森想繼續說的話,佩特森想要說的話又給咽了回去。一層窗紗隔著,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就這樣湮沒在了時光里。我不禁想起了高中做的一篇英語閱讀,裡面有一句話我一直記著:「someone come into your life for A reason,a season or a lifetime」,他來到她的世界,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只是一個季節,誰也不知道是哪個季節,只是知道,這個季節就是永恆。
有個網友說「所有的女人都是藝術家,只是她們不知道」,《哈姆萊特》有一句經典的台詞:「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藝術家為深刻的愛而存在,她們敏感,脆弱,他們從情感中汲取力量的源泉,他們探知自己的精神以及在外的世界。瑪利亞用鏡頭記錄生活中的美,讓瞬間成為永恆之光。正如佩特森告訴她的一樣「透過鏡頭,你看到的是一個等待探索、保留和敘述的世界。攝影是為了那些看見世界的人們,那些人是不會視而不見的」。後來,她的丈夫思悔反善,給她開了個攝影館支持她的熱愛,還開了個運輸公司,一家子的日子可謂是蒸蒸日上,一切朝著美好前進。影片的最後,她給自己照了一張自拍,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一張給自己拍的照片,在這張照片里,她對著鏡子中的鏡頭,微微一笑,她是那麼的平靜、安詳,而她的曲折而又燦爛的一生,都凝固在這張待人探索、保留和敘述的世界中,那一瞬,即是永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熱愛你的熱愛,做好你的本職。
小孩子們趴在窗前,在看一個死人。他們更好奇看有人要給這死人拍照片。有那麼一霎時。類似於茄子之類的聲音,抓住了他們。在這個屋子角落的兩面牆上,你會感嘆,竟然那麼湊巧的有窗玻璃。鏡頭框住了兩個鏡頭外的世界。那邊的人對什麼好奇呢!你看,他們把鼻子全擠在那雪後污垢殘留的玻璃上,變形了,是一對對豬的鼻孔。呼呼的!喘著氣。但,他們不笑的。不是像平常那樣為了追逐打鬧,當然更不是在呵癢。這里只有沉默的,死的靜寂。
他們在審視,一個白如死灰的軀體,是真正的死灰。死灰當然是要足夠嚴肅的。而它可以讓人任意地去擺弄。像是攝影師走過來,把放在它兩眼上的銅錢取下。也像是,你得有那麼一刻鍾的工夫,在繁忙中抽空出來專心地做那麼一件事情。你得摸一摸平時你並不在意了的東西。真是抓不著又說不透的。那樣東西,有形制的話,我想大概會是一個巨大的容器吧!是一個葯劑師手中的器皿吧!不停地摻一點東西進來反應。當然,很多時候,你得遵循一個化學方程式去做。
而人們普遍公認的是。兩個人結婚,他們得共同攜手走向未來。另一些,說的是,如果其中一個對另外一個不忠,這段關系就得破裂。。。他們有孩子很正常,他們得照顧他們也很正常。孩子們有權去違抗父母們的意願,有權犯錯誤,但是他們得挨上一頓痛打。在一個皮球那樣大的肚皮上,你可以討厭那個樣子,先是站上一把椅子,再站上桌子,跳下來,站上椅子,站上桌子,再跳下來。。。可你得後悔,你沒有把事情做全了,更是你沒法做到,遮住你的雙眼,蒙蔽你的思想。因為多了那麼個小可愛,真是一個負擔,天天黏人。但你就是沒辦法坐視不管。不知道為什麼!一些東西老是會蹦出來。我想,那是充分反應過後的結果吧。!你老得牽強附會地拿一些你之前做過的傻事來歸咎,在那麼一刻,小可愛生病的時候。你也總會要想一想他們的聲音。
人們顯然只會調劑,而從來不管這些反應。但他們可以感受得到,他們都知道的。不明其理罷了!於是,他們討厭生氣卻不能迴避它們,他們煩透了忍飢挨餓,卻老是很無奈的到頭來要接受並作出一些改變,他們仇富,卻不能不在那些富人的要求中苟活,相反,富人們也老是盡力要把關系處好,卻總是把事情搞砸了。我是說,你總會想著要某些東西,總會不要某些東西,跟那些小可愛一樣。但你不能那樣做,你做不到的是,像他們那樣,不給我就哭,拿到了還哈哈大笑。
不管怎麼樣吧!只要這個器皿還在,你仍在掙扎,你總會意外的得到你本來就已經不奢望的東西。或許那東西原本就在那裡,而你不曾像現在這樣,倍加寶愛!
2008年瑞典電影《永恆記憶》是部描寫20世紀初的瑞典首位女攝影師瑪麗亞·拉森的傳記片。同樣是歐洲的電影,和我上次看的《當我們離開》不同,這次女主人公選擇忍耐和堅守。她有7個兒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個年代,一個女性成功的不易。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帶著孩子回娘家,她母親只是勸她回去,慢慢會好起來的。她聽從了,等待她的還是生育、漫無邊際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閃光點,一部相機,當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館賣掉它,補貼家用的`,這時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樂,教會並鼓勵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麼多因緣際會,也領會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攝影的天份,成為了一名攝影師,留下了許多永恆的作品。
永恆記憶,留存在了一張張照片中。那裡,訴說著一位女性對抗生活的堅韌。掙扎,苦痛,隨風而逝,美被留下,凝固了時間。
窗角的蝴蝶,被鏡頭捕捉,鎖住的小小陰影,在手心裡煽動翅膀,逃離而不得。瑪麗亞凝視著,她的心被觸動了,驚奇,還有幾分莫名的喜悅。
日日勞作,撫養孩子,忍受著丈夫酗酒的瑪利亞,只有在溶液中漸漸浮現的相片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敏銳,多情,安寧而美好。
現實不允許自我的存在,她被妻母的角色深深套牢,正如那隻蝴蝶,徒勞地找尋出口,無力逃脫。
愛情,她確實感受到了,在聽到佩特森琴音的那一刻起,她就愛上了這個男人。可也只有深埋,隱忍,相對而立,靜默無言。嫉妒心極強的丈夫將刀片貼到瑪麗亞的脖子上,差點殺掉她。
佩特森走了,小提琴的聲音響起,那是他的傾訴與告別。瑪麗亞追出去,立在小徑的這頭,噙著淚,看著佩特森漸漸消失在青翠的綠葉間。優雅的畫面,行進著最美的離別,連哀傷,也蒙著層醉人的詩意。
女兒說她不明白為什麼母親沒有離開父親。最後的舞會上,他們歡笑,相擁,隨樂起舞。是該過去了,第一次,瑪利亞用相機照下了鏡中的自己。此刻,此地,她完全屬於了自己,聽從了內心。
電影發生的時間是19世紀 那是女性主義剛剛萌芽的階段 不同於之後的女性攝影師對男權社會的反諷和揶揄 攝影還沒有女性宣洩和反叛的工具 成為情慾空間和個性空間的開拓武器,更沒有走向身體敘事的極端 瑪利亞的拍攝的照片 充滿了母性的光輝和溫情的人道主義光環。瑪利亞給鄰居家的女兒拍攝死亡的留念照是整個影片的華彩篇章。片段溫柔細膩 特別是配樂絲絲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攝影情感表現的細膩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懷的偉大和永恆。瑪利亞的照片構圖大膽 視角獨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維的照片營造出一個永恆的時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純,以及死亡的庄嚴、肅穆與安詳 映射了拍攝者的母性情懷在死亡面前的溫柔無畏。照片上安詳的死亡面孔美麗純潔 如同沉入一個最美的夢中 給予了鄰居莫大的安慰 也贏得了照相館老闆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評價
整個影片在時代的蒼涼中透出懷舊的溫情 導演「用16mm膠片拍攝,然後放大到35厘米 顆粒般的畫面質感映射出上世紀的時代氣息 以及與早期默片相通的氣質。我故意調暗顏色 用了Victor Sj?str?m(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導演,演員,代表作《幽靈馬車》《野草莓》)電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調。」這種暗棕色調色調降低了明暗對比強度 讓整部電影呈現出油畫般的古典氣質 緩和了影片中的階級 性別等各種矛盾,決定了電影的懷舊氛圍和溫情的情感基調
(1)
整部電影,籠罩著琥珀色的光,真迷人。
(2)
年輕的瑪雅的工作是每天洗魚。
和愛上她的,同時也是她愛的年輕男生 甘納 躲在門後的光影中說情話。
他拉起她的手,使了勁兒聞。
「唉,只有魚腥味兒……這味兒老黏著我……」
瑪雅有些難為情,羞澀而又自信地看著甘納說。
「真好聞,像是大海的味道……」
甘納同樣羞澀而確定地告訴她。
瑪雅被鼓勵,吻了甘納的臉頰,調皮地吩咐他:
「那你要當探索大海的冒險家嘍……」
(3)
瑪麗亞不想再拍照了。
她覺得羞愧,她認為自己忘記了做母親的責任,變成了另一個人。
她哭著去找佩特森先生 ------ 那個引導她走上攝影之路的小照相館老闆。
佩特森陪著流淚的瑪麗亞喝咖啡,同她講話:
「透過鏡頭,你看到了什麼?瑪麗亞。
你看到的是一個等待探索、保留和敘述的世界,
攝影是為了那些看見世界的人們,他們不會視而不見的,
這是無路可退的。」
佩特森讓瑪麗亞拍自己,並拉著小提琴擺姿勢。
瑪麗亞的臉上掛著眼淚,高高興興地拿起了相機。
(4)
拉森出獄了。
他的身影逐漸明亮,直至完全清晰地出現在觀眾眼前。
他的裝扮,一點沒有牢獄的窘迫,清潔,整齊,派頭十足。
他對著等待的瑪麗亞說:「無論如何,你還是來了……」
甚至還倨傲地戴上了帽子。
然後,他見到了自己的小女兒,兒子,取名為他的最好的朋友的名字的馬,
「爸爸讓你害羞了,是嗎?」 「你喜歡爸爸嗎?」
那誇張的熱情啊,藏著的愧疚、抱歉,出獄後家人都在等他的歡愉,
幾乎是克制著的爆發。
這個單純的男人,是無法一刻不停地恨他的。
(5)
有腿疾的艾瑞克,沒有拐杖就不會走路,
但是他會游泳。
有時候他會坐在河底,他說在那裡可以非常認真地思考,而且身體非常輕盈。
「看吧,我們把永遠留在照片上,這些時光將保存到永遠。」
拉森抱起瑪麗亞旋轉的一刻,
我在想:
一切都是值得的。
窗欞上的蝴蝶,自由了。
毫無准備之下,被深深觸動了一把。完全沒想到,後面是一個如此溫情的結局。
我並不是很明白攝影的意義,雖然很早就買了單反。看了電影之後,彷彿知道了什麼,可是並不容易談出來。
審美的過程,大概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可是,這種發現或許會同時帶來自我質疑和自我否定。沒人走的路,貿然前行,真的是對的嗎?
影片的真實與優美,主要體現在平凡生活的寂靜與紛擾之中。一地雞毛之外,意外得到的攝影技能絕對是生命的恩賜。但生活的膠著,理不清說不明的情感紛爭,才突顯出攝影這項審美活動的真正價值。
是美的,終會忘不了。歷經重重艱難,你還是會遇見它。
女主人公的剋制與哀傷,彷彿是勇氣的另一種化身。不過,人物的復雜還是讓人贊同的。她沒有接受新思想,更沒有參加社會運動,以傳統身份迎接新改變。不認主義,偏偏認同美。
她一直都在牢籠之中,卻悄悄地改變著自己的人生,甚至家人的命運。
光影蝴蝶在手中飛舞,彷彿象徵著女主與攝影師之間無望的精神戀愛。美麗,跳躍,存在光影之中。
最觸動心靈的一個鏡頭,就是這位女主角聽到小提琴的聲音,滿懷期待的跑到樓下的一幕。這個偉大的女人,跟著這位酒鬼男人,耽誤了自己的一生。女人如果遇到酒鬼、或不上進的男人,趕緊脫身,這種毛病是無法改造好的,一旦呼啦啦生幾個孩子,一輩子就毀了。
她給別人拍了那麼多照片,只給自己拍了一張,還沒有洗出來,或許電影用這一點來暗示她的奉獻,從不為自己考慮。
歐洲的電影,感覺比美國的有文化,慢悠悠的節奏,石頭的建築、美麗的大自然。偶爾看幾部還行,多了覺得有些枯燥。
北歐,一戰、二戰時期,可以看見也是混亂,貧窮的,好像比當時的中國強不了多少。而現在北歐已經是一流的科技強國,世界最富裕的國家。歐洲主要的國家,英法德等,也已經實現了社會主義。
我們這些年,幹了些啥。
電影也和這張海報一樣,到處泛著琥珀色的記憶。
窗沿撲棱雙翅的蝶,大概也預示著她的命運。把影子抓在手心的那一刻,也是把自己囿於未知路途之時。
然而誰又能抵擋攝影的魅力——那樣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卻能承載逝去不回的虛無縹緲的時間。幾年前覺的,照片皆為無用物,因為值得銘記的會一直記得,無關痛癢的就讓它忘懷好了。那時還天真的以為有些擁有能夠永恆。但現在好像,失去的太多了。還來不及反應過來,還來不及為之哀傷為之懷念,另外一些東西又馬上開始模糊開始變老。到最後,又什麼都無所謂了。所有的回憶,串雜裝訂在一起,卻不曉得從何處可以找到這本書的第一頁、第一段、第一行,不知從哪裡開始想起。
然而光影卻可以在相片中被雕琢起來。
老闆說,照相,為的是那些想要看見世界的人。最美好的時光,最溫暖的顏色,被精心記錄下來。一分一毫也不偏差。凌亂的記憶在這里找到開端,一點一點的延伸開去。漸漸的,一座城,又一座城。想起了好多講照片的故事:Leave Me,World Builder,以及 一一 中拍人後腦勺的小孩【喂拍一下又不會懷孕】,balabala。現實那麼爛,不如在回憶里沉淪。躲在鏡頭後面,觀察周圍人的一生。
但其實電影並不是講拍照的故事。
『伍』 《永恆記憶》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永恆記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N7WHYMYSPQbiitTnl0K7vw
『陸』 不是「小清新」的清新電影
No.1搖擺少女 スウィングガールズ (2004)
導演:矢口史靖
編劇:矢口史靖
主演:竹中直人/上野樹里/平岡佑太/貫地谷詩穗梨/木野花/西田尚美
類型:劇情/喜劇/音樂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2004-09-11(日本)
片長:105分鍾(日本)
又名:喇叭書院(港) / 搖擺女孩(台) / 競樂少女 / Swing Girls
『柒』 最能給水瓶座的女孩子幸福的是哪個星座啊
速配結果 水瓶座 .vs.獅子座
他能給你天後級的待遇,且他似乎能讀出你所有的心事,不用水晶球,你也知道他是你的如意郎君。
兩情相悅指數:5
天長地久指數:5
獅子座--寶瓶座
在獅子座與寶瓶座之間由於7—7對立位置導致無聊的和下意識的沖突及兩極化趨向,這在天王星族的寶瓶座來說是令人驚異的,獅子座也會有些憤怒,但如果他們能得到王冠和後冠上的幸運之星來裝飾他們的謙遜忍耐,他們會同意對他們與寶瓶座人關系的分析——即使他們連一次相會也沒有。
某些獅子座人在與寶瓶座人交往或共事時,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對大人還是
小孩——無論是填小孩的玩具沙箱,做一個鳥巢,粉刷辦公室,籌辦一次學校音樂會,策劃一個廣告或政治活動,演電影或舉辦演出——或是合並兩個大企業,無疑,獅子座會做領導,會派人買股票,搜集材料吹氣球,築鳥巢,電視演出或無論什麼——去發現一些上等人受到歡迎和重視的領域,既受尊敬又受崇拜。
通常,不受重視不會使典型的寶瓶座人煩惱,他們不太感興趣做一個無聊的領導人,他們更喜歡去創造新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如怎樣設計一個新穎廣告。然而,當這兩個星座的人發生沖突時——不管是否值得——結果和一群大象相遇一樣,出現一個不可調和和僵局。寶瓶座和獅子座都出生在兩個頗具特色的星座下,襲租這意味著如果他們認為他們對某件事或某個看法是正確的,他們的態度就像被強力膠粘住一樣,絕不肯稍稍改變。這兩個星座的人都喜歡出人意料,都具有進取意識,有慷慨大方的品格,都願意保護失敗者,支持少數派,都是身材高挑眉清目秀,都很聰明、友好、愛社交,是吸引人的談話對象,都熱愛大自然,一句話:非常完美!一切都令人愉快,貓發出高興的喵喵聲,而水瓶中則盈溢著新鮮閃這的水滴。
盡管如此,這兩個星座在天宮輪上的位置是對立的,互斥互補的。那麼,什麼是獅子座擁有而寶瓶座缺乏的呢?待人熱情,一種相當高貴、可靠而穩定的品質;什麼是寶瓶座擁有而獅子座缺乏的呢?一般說來,只有一樣東西上帝沒有賦予獅子座人,那就是——他們不太謙虛,很少為錯誤內疚——這只是白璧微瑕,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從容地接受批評。
獅子座確實可以從寶瓶座那裡學到謙遜,超然地面對批評,樂於承認缺點。如你對寶瓶座人說他們都是天才,他們會聳聳肩,無動於衷,或對他說他是瘋子,他也會立刻贊同地點點頭,愉快地進行分析——完全沒有不高興;對好意的奉承他們則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但是,你哪怕稍稍暗示一下獅子座人他們有點自大,他們就會又吼又叫,像貴族一樣傲慢。
相反,如果寶瓶座在個人交往中(寶瓶座有時相當冷酷,甚至有點自戀)採用獅子座那樣愉快熱情的態度,學習獅子座那樣令人信賴(寶瓶座有時被認為是相當卑劣,今天立誓,明天毀約),像獅子座那樣鎮定威嚴,對他們會有很大好處。
獅子座和寶瓶座的生日都在黃道十二宮的穩定結構中,他們會分擔商業風險。當他們定下一態禪凳個決心時,他們會互相鼓勵一下來堅定各自的決心,然而,雖然獅子座不是一個主要領導(他是一個組織者),他也必須組織領導這個活動——這能緩和「大貓」巨大的自我意識,下面是獅子座和各種頭銜:求雨巫師,設計家,與未來人接觸的首席聯絡官,發型設計師,傳教士首領,消帆旅防隊長,供水局長,航空局長,土地局長,仙女之王,妖精國王,巨人,妖國王後,叢林之王,銀河系女王,後宮統治者,城堡的君主。
寶瓶座會發現無論到哪裡也不會找到比獅子座有更卓越的創造力、智慧、勇氣和忠誠的「夥伴」,無論是、球還是整個太陽系中任何一個星群,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確實值得保持一點靈活性來得到這樣一個朋友。
獅子座(女)——寶瓶座(男)
一開始,獅子座女人覺得自己好像一塊被噴氣推進的磁石一樣被寶瓶座男人吸引了,她深深地陷入寶瓶座男人夢一般的眼睛裡,彷彿一片雲消失在他感情的天空中。作為一個獅子座女人,她自然要抵抗,但這沒有用,她覺得他那由神賦予的氣息組成的和風把她吹向高空,他用風笛吹出的柔和音樂讓她如墜夢鄉。
這兩位,受天宮圖相對位置的強大影響,成為走向兩個極端的人物。但是,對立的吸引力,在性方面——在性愛的一切方面——也是對立的。至少大多數人相信是這樣的。其實並非如此,愛情、性愛和婚姻的真正目標並不會在態度和慾望上長久對立,而是化干戈為玉帛,取長補短來改善他們之間的不利因素。坦率地說,她不會羨慕他,但會試著學習他那些自己所不具有的品質,並因此獲益,同樣,他也認識到,如果學習一點她的優點,會改善他的個性,這就是對立的含義——這並不意味著對抗,而是意味著相互融合,走向幸福。但是,由於不斷試圖超越對方,獅子座女人和寶瓶座男人會經常會有失去戀愛和婚姻中全部激情和靈感的危險。關鍵在於奉獻,少奉獻則少收獲,只有必要的屈服與服從,才會在他們之間產生一種靈丹妙葯——平等。
一個獅子座女孩不可思議地被寶瓶座男人吸引,他如她所願地接受了她的整個人和生命,卻還不盡人意。她明白了她的自負束縛了她內在的熱情,有時她渴望能平易近人,沉醉於喜悅之中,不用顧慮別人怎麼看她——像他一樣。他使她渴望能和他一起跑過如夢如幻的草地,她羨慕他可以自由地表達思想和他的獨立與冷靜。她的激情雖然經常被控制著,但有時也會沖破理智的束縛,事後她又後悔。為什麼她會這么令人遺憾地冷酷和不可接近呢?
這個寶瓶座男人常常奇怪,他好象不能與任何一位獅子座男人成為朋友(除非是那些與他的日宮接近的月宮的獅子座),但這個自負、孤獨、像貓一樣狡詐的獅子座女人卻常使他著迷,難道他們之間的交往只能是感情交流嗎?她讓他渴望愛,他認為她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而不是一個成年人,錯過了感情。後來,他覺得不可抗拒地希望成為她的一部分。這是對他心靈的一次新嘗試,但不是指身體接觸。他不明白——但既然這是一個謎,他當然不會老讓它不明不白,探究秘密的本能(還有其他許多與生俱來的本能)促使他下決心搞清他著魔似地迷戀這個女人的原因。他最後承認,擁有她的辦法正如那些智者所說的:快樂。
於是他這樣做了。快樂是令人嚮往的。當然,開始這樣做時,他並不想佔有她。畢竟她是個獅子座,不會主動屈服,除非她愛的男人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證明他的愛情。當她最後決定把一切獻給他時,他們的性愛是和諧愉快的。
寶瓶座男常比別人更公開地表露對獅子座女人的愛慕。獅子座女人與獲得她芳心的寶瓶座男人做愛會有所保留,至少她認為那是不太體面的,會讓她喪失自尊,更別說別人怎麼看了。她覺得如果在他們親熱時保持一點真誠,這男人就不會嘲笑她。他們的身體緊密結合,爭吵之後又一次次地縮了回來。但雙方深沉強烈的慾望,會治好無聊的傷害。
然而,雖然愉快的性和諧是男歡女愛中美好的一面,但這並不能保證天長地久的愛情,他們必須在其它方面相互妥協和調整,否則她的激情會逐漸冷卻——他的溫柔天性和她的熱情開朗會回復到典型的天王星族的冷漠。獅子座女人絕對需要經常地被她所愛的男人恭維、稱頌。一個缺乏頌揚和贊賞的獅子座女人就像飢餓的野獅子一樣悲慘(也同樣危險),這種飢渴會使人行為怪異。寶瓶座男人的偏好是讓他瘋狂愛戀的女人玩猜謎游戲。他提示,他邀請她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大多數人發現那裡掛著「禁止入內」的牌子),他認為這會使她相信他,而這對自己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他需要她,勝過語言所能表達的。但這沒用,她不喜歡猜謎,她對微妙的東西感到惱火,因為她本人是非常外向和開朗的。也許他比言辭所示的更需要她,但如果他想擁有她,就必須學會表達自己。這並不簡單,阿諛和恭維對典型的寶瓶座男人來說是難以掌握的,他覺得很難用言語表達他最深厚的感情,他倒更喜歡用玩笑或打油詩來表達,也許他會為她寫一首詩或一首歌,但直截了當地發表一通浪漫宣言,會使他窘困不安——這太煩人了。
她不得不努力認識到這個不可預測的男人不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會輕易放棄他的愛,只要他真正地說一聲:「我愛你」,就會讓她明白他的認真態度,她不會再讓他重復那些他認為毫無意義的情感表白。對他來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重復那些言辭、行為、想法等等對他是浪費時間,就像他媽媽試圖讓他一天說上一百遍「請」,「你好」,「歡迎」,他認為那是無聊的,可以用別的方式表達感激和尊敬。他了解到那些在社交中隨口答應、只圖口惠的偽君子們正是破壞正派、友好、誠實、忠誠這些為人的基本原則的人——他不願做任何虛偽的事情。
他或許會在某個午夜或中午告訴她,他是多麼的愛她。這個念頭一下子閃現在他的腦海中,於是他說:「你知道,」他平靜地說道:「有的人不愛多說卻干實事。」然後突然展示出他那被她的心靈深深灼傷的天王星的真面目。如果她如太陽族所表現的那樣聰明,她就會滿眼笑意的望著他,平靜地說:「我知道。」牢記那個他試圖努力得到她理解的永恆時刻,因為他也許再也不會這樣做。寶瓶座很難——往往只在一瞬間——向你敞開他的心扉,如果你太忙,沒功夫仔細聆聽,那麼這一瞬間將永遠過去。
獅子座(男)——寶瓶座(女)
獅子座男人會像普通男人一樣驚訝與迷惑於寶瓶座女人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奇特的行為。但他的反應是典型的獅子座的,他會假裝他並沒有注意到。大驚小怪是個缺點,所以他把她的古怪拋在腦後,裝作平靜慈愛的樣子。
如果她把一個心血來潮的想法告訴他,他會點頭說是的。他的不太活躍的天性相信,她從未懷疑那是他頭一次聽說的。獅子座絕不會暴露有什麼事情能使他沒有準備。這個寶瓶座女人卻能使他意外,不管他是否表示出來,她完全打敗了他。她不循常規,不可捉摸,總讓他猜不透。當然,他不肯承認這個事實。他發現把她當作一個挑戰,只能使她更堅定地想辦法震動他——看看他的諾言破碎時是個什麼樣子。一個如此鎮定自若、如此充滿自信又如此不易被驚嚇的男人讓她迷戀,難怪占星術中管他叫大貓,她想到。這個詞很適合他。永遠是那麼警覺,總在望,捕獲會影響他的安寧生活和「尊嚴」的危險的蛛絲馬跡,並准備好先發制人地制止危機。大概是因為獅子是叢林之王吧。
她不由自主地佩服他。但這並不能使她放棄擾亂他的平靜、侵犯他的尊嚴、破壞他的風度的企圖。她知道他是火,她也知道在平靜的自製力和斯文的舉止下面有著被禁錮的火焰,她想把這火焰引誘出來,這很有趣。這很不明智,他不是小貓,他是個活人,試圖愚弄他的人馬上就會得到深刻教訓。
他從來不會投降。最後,他將獲勝。獅子座並不殘忍,他不會毫無原由地浪費他傑出的能力,但是一旦有事,他會努力實現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他會引人注目地果斷。獅子從不退卻,雖然他討厭因瑣碎小事而浪費感情。大多數時間,他像有效地控制周圍的各種事情一樣控制他的感情。
這對男女深受相對立的7—7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意見往往截然相反——他們也許會發現他們在處理感情時經常走極端。這種占星輪上黃道位置的對立有助於平衡雙方性格中的激烈對抗。獅子座男人的制約者太陽是陽性的,寶瓶座女人的制約者天王星也是接近陽性的,這導致了他們有許多積極的、攻擊性的、果斷的震動——這就要求他們雙方努力在相互的關系中加入一點所謂「陰性」的東西,比如順從、溫柔、耐心和寬容。
她不明白為會么他會如此頑強地關心自己的形象。當她參與外界的一切事務,他的虛榮心困擾著他。當他沒有得到他認為有資格得到的榮譽時,他就會噘嘴生氣。她人不在乎自己外表如何,至於別人怎麼想,她很少關心。她不需要別人的誇獎,她自我尊重——這難道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你自己怎樣看待自己,而不是別人怎樣看待你?這是她能給予獅子座的許多有價值的教益之一。如果他能放下傲慢,來認識她的天王星的世界觀中的人生哲理,他會很快樂。
她同樣能從他那裡學到有用的東西,首先是自製力。她的沖動和狂暴會讓如火的本性爆炸。雙方都不能平靜地面對任何事,空氣能讓火變成火災也能讓它燃得閃亮。無疑地她也是這樣來激勵他的。典型的寶瓶座女人的外表顯得安靜、祥和,許多寶瓶座女孩都是輕聲細語,舉止端莊的,然後,毫無先兆,甚至毫無原由地,她們就突然迸發一場風暴——把東西扔得滿屋子或扔出窗外——或者突發奇想地鎖上門,拉上窗簾,當一回隱士。但是賭氣是個錯誤,因為賭氣她是贏不過獅子座的。獅子座男人對於在受到傷害時與人賭氣方面絕對是一個專家。在這一點上她比不過他,他是冠軍。
獅子座男人經常下意識地把強烈的感情和性慾聯系起來。他們之間最讓人驚訝的是一次爭吵甚至打架之後會重新激發他們相互的渴望——使他們的性生活達到高潮。其後,像暴風雨後的寧靜,一切變得和平安寧,比以前更新鮮甜蜜。他們分享的性快樂如此有吸引力,抵消了會毀滅他們關系的不利因素。當然,他的自尊也會因她不能經常給予他所希望的慈愛行為而深受傷害。獅子座在性生活中需要更多的熱情和照顧——她有時會無意地冷落他。但是聊以自慰的是,她對他大概比對任何人更熱烈。
這對愛侶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予對方禮物或驚喜,他們共同計劃的變化,旅行和創造會使他們雙方都感到新鮮、激動和高興。但是她要注意,不要因為把同性朋友引入他們私人圈子而得罪她的獅子。獅子座會長期地猜忌厭惡直到怒火爆發。他不能控制她快樂的天性將被扼殺。像所有寶瓶座一樣,她天生自由自在,限制這種天王星的本性會導致精神抑鬱。
獅子座如果不能經常引人注目,也會精神抑鬱的。寶瓶座女人考慮的事情太多,有時會忘了獅子座男人的存在。她得增強記憶力。經常忽視一個獅子座男人肯定會失去他,他會變得冷冰冰的——經常有人等待能榮幸地見到他。
『捌』 求《婚後每天都真香》TXT百度雲,謝謝!!!!
《婚後每天都真香[穿書]》
作者:東風幾許
俞安桐患有先心病,活得精細小心,沒想到最後竟是死於意外車禍,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只遺憾自己短短的一生過得寡淡無味。
再睜眼,他穿書了,獲得健康身體的他喜得一蹦三尺,來呀~造作呀~
『玖』 萬寶路的故事是什麼
萬寶Marlboro 香煙的名稱是由幾個字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的,「Ma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男人只鬧告因浪漫而牢記愛情)。
有個人還年輕的時候,他很貧窮。雖然他愛著她,但是女孩的父母並不允許他們倆結婚,這個女孩只能和別的人結婚,在訣別的那天,男孩請求女孩陪伴他度過一煙盒的時間,女孩答應了。於是,男孩一邊抽煙,一邊回憶起女孩與他的愛情往事。
女孩離他而去了,而這個男孩後來成為了卷煙廠的老闆,他把自己工廠生產的香煙命名Marlboro。男孩為了紀念逝去的愛情而取了這個名字,這段愛情時光就變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永恆時刻。
(9)永恆時刻是哪個國家的電影擴展閱讀:
2008年7月18日上午10時許,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長沙卷煙廠生產的「萬寶路」正式上線。這是全球煙草第一品牌「萬寶路」在中國本土的首次商業化生產春彎做,標志著湖南煙草工業推進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3年,在國家煙草專賣局的正確領導和直接推動下,長沙卷煙廠與菲莫公司開始進行正式接觸與談判,並於2005年簽訂了《菲利普·莫里斯產品有限公司和長沙卷煙廠商標許可與生產協議》。
2008年5月,「萬寶路」在長沙卷煙廠的中試生產取得圓滿成功,各項指標表現良好,其中加香誤差僅為萬分之五,以接近完美的結果達到了生產「萬寶路」和「萬寶路特醇」卷煙的標准,為商業化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