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卧虎藏龍》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青冥劍轉交給貝勒爺收藏,不料當夜遭玉嬌龍竊取。俞秀蓮暗中查訪也大約知道是玉府小姐玉蛟龍所為,她想辦法迫使玉蛟龍歸還寶劍,免傷和氣。但李慕白發現了害死師傅的碧眼狐狸的蹤跡,她隱匿於玉府並收玉蛟龍為弟子。
而玉蛟龍欲以青冥劍來斬斷阻礙羅小虎的枷鎖,他們私定終身。關系變得錯綜復雜。任性傲氣的玉嬌龍心中凄苦無處發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氣,儼然是個小魔星。俞秀蓮和李慕白愛惜玉嬌龍人才難得,苦心引導,總是無效。
在最後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為救玉嬌龍身中毒針而死。玉嬌龍在俞秀蓮的指點下來到武當山,卻無法面對羅小虎,在和羅小虎一夕纏綿之後,投身萬丈絕壑。
(1)卧虎藏龍電影和小說哪裡不同擴展閱讀:
作為華語電影的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小金人,落在武俠類型片的頭上實在是再適合不過。《卧虎藏龍》或許可以算是華語影壇最頂尖的一群高手,聯袂奉獻的武俠巔峰之作。
李安導演,鮑德熹攝影,袁和平武指,葉錦添服設,譚盾配樂,加上馬友友的演奏和一眾演員的出色發揮,將儒家的淡雅沖和與道家的抱元守一在如詩般的畫面中淋漓展示。
作為王度廬「鐵—鶴五部曲」之四,《卧虎藏龍》之所以被導演選作原著文本,吸引之處,正在於那一份悲劇的藝術張力和角色的人格魅力。李慕白和俞秀蓮,其實原本是前作《寶劍金釵》和《劍氣珠光》中的主角,在《卧虎藏龍》原著小說中戲份不算太大。
李安加重二人戲份,而將羅小虎的戲份大為刪減,要的正是藉助他們江湖兒女江湖老的閱盡滄桑,講述李安心中的那一把青冥劍的故事。
2. 卧虎藏龍電影解析
《卧虎藏龍》是李安導演的經典作品,當年也獲得了奧斯卡外語片大獎,這個影片在當時也達到了武俠片的一個新高度。從電影的整體節奏來看,節奏進行得非常舒適,把控得很完美,這是導演能力的絕對體現。從攝影的角度看,體現了東方唯美的古典意境,色調和諧,以冷色調為主。
《卧虎藏龍》的電影配樂也是相當的經典,跟故事的內容極為搭配,讓觀眾很容易進入電影的節奏。有些不足的地方是劇本中的有些台詞是有缺陷感的現代台詞,這導致人物刻畫稍微有些僵化,對人物的描寫有些不足。但是這些問題在電影整體的武打場面上被覆蓋了,電影整體的打鬥富有想像力,充滿個性,達到武俠類型片的新高度。
李安有很多經典電影,而《卧虎藏龍》是值得看上很多遍的好電影,當你看第一遍的時候是痛快,當你看第二遍的時候是佩服,當你看第三遍的時候是享受。
3. 電影卧虎藏龍講的是什麼內容
電影講述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李慕白隱退江湖的舉動實際卻是惹來更多的江湖恩怨。
《卧虎藏龍》是2000年的一部武俠動作電影,由李安執導,周潤發、楊紫瓊和章子怡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00年7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卧虎藏龍》擁有多項獲獎記錄,其中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3)卧虎藏龍電影和小說哪裡不同擴展閱讀
1、李慕白
性格陽剛俠義,其劍法是人生最高境界的投射。其長空舞劍,宛若游龍,混無半點滯澀。大巧不工,一根木棍將玉矯龍的寶劍製得無力可施,是其高遠人生境界的表現。
2、玉嬌龍
心理層次詭譎復雜,白天是千金大小姐,晚上開打、談情說愛,是個對江湖兒女情有所幻想的難馴少女。其劍法則一如其人性格般鋒芒畢露,配上青冥劍天下無雙的銳利,正如李慕白所說「揣而銳之,不可常保」,在與俞秀蓮的數度敗勢中,也都是靠其鋒芒逆轉。
3、俞秀蓮
俞秀蓮外陽內陰,干練穩重,十八般兵器皆能稱手,在與玉嬌龍的打鬥中,其武藝如行雲流水,而又迭出神來之筆。
4、羅小虎
羅小虎的拳腳朴實無華,一如外族人的爽直,這個男孩強盜的魅力耀亮,以至於驕傲的玉矯龍最終傾慕於他。
4. 卧虎藏龍電影解析
卧虎藏龍電影解析如下:
李安指導的電影《卧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多項大獎。通過武俠展現了道家的寧靜無為、淡泊明志也可以看出李安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握的還是比較到位的。電影當中的畫面,音樂,場景都表現出了唯美的武俠世界,電影不僅僅是武俠還有很多關於人性的思考。
1、寧靜無為、飄逸不群
影片中的李慕白就是在人生的巔峰時刻急流勇退、淡泊名利。青冥劍引起江湖波瀾自己主動承擔責任,甚至失去生命。以道家為核心,儒家積極入世有所為,有所必為對待現實,李慕白在傳統文化中是完人的形象,是道家思想的忠實執行者,淡薄名利、寧靜無為重視內心修養。
這是道家儒家的典範,影片的音樂,場景,打鬥場面例如竹林,城牆,湖水等等,都體現了這種寧靜無為,灑脫飄逸!
2、慾望和道德的思考
影片通過兩對情人表現了對人性的思考,也是對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的思考。李慕白和俞秀蓮兩人都是彼此相愛的,俞秀蓮的丈夫孟思昭和李慕白是朋友,因為救李慕白而犧牲了,所以李慕白一直壓抑著內心的愛意,沒有向俞秀蓮表達。
而俞秀蓮也在遵守世俗禮教的約束沒有向李慕白表達,彼此都壓抑著內心的想法,這就是儒家提到的「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慾望達到禮教的高度,其實道德的約束也是對天性的一種壓抑。
玉嬌龍和王小虎雖然他們家世不同,修養不同其實他們是一路人,都是隨心所欲,順著自己的性子來,玉嬌龍從小在王府嬌生慣養隨心所欲,一旦出了王府以這種性子一定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當這種沖突她無法解決時,必然會是一種悲劇,所以最後玉嬌龍和王小虎在一起時,在武當山上跳下懸崖。
李慕白俞秀蓮和玉嬌龍王小虎都是兩個極端,一個是高度遵守道德禮教,另一個是隨心所欲不管任何人的感受,都是兩個極端,都是悲劇,李慕白臨死開悟表達愛意,玉嬌龍明白人不可能一直隨心所欲最後跳下懸崖,這說明哪一條道走到黑都不行。
5. 《卧虎藏龍》經典影評
《卧虎藏龍》經典影評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卧虎藏龍》經典影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為華語電影的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小金人,落在武俠類型片的頭上實在是再適合不過。《卧虎藏龍》或許可以算是華語影壇最頂尖的一群高手,聯袂奉獻的武俠巔峰之作。李安導演,鮑德熹攝影,袁和平武指,葉錦添服設,譚盾配樂,加上馬友友的演奏和一眾演員的出色發揮,將儒家的淡雅沖和與道家的抱元守一在如詩般的畫面中淋漓展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那個獲獎季里,《卧虎藏龍》還收獲了另外一個看起來不怎麼搭界的獎項——雨果獎最佳科幻電影。中國人或許很難理解,江湖兒女,快意恩仇,怎麼就科幻了呢?其實,對於並不習慣於飛天遁地、爆山裂石之類武俠美學的西方觀眾而言,《卧虎藏龍》完全可以當做是一群異能人士之間的戰斗,而對武打設計更加誇張化和浪漫化的《東方不敗》等影片,估計即便是將人物放進《X戰警》中也毫無違和感。就像我們常常對印度影片里莫名出現的歌舞片段難以接受一樣,觀影習慣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早慧孝就了這個小小的冷幽默。
從影調來看,我們可以將整部影片劃分為五個部分。開篇李俞二人重逢,俞秀蓮獨自赴京,將青冥劍交到鐵貝勒手中,整個影調是明亮的,在青山竹林、古寨奢院的影影倬倬里呈現一派安詳,讓人沉下心來,用一種內斂的思緒來感受這一段故事。之後,玉嬌龍黑夜盜劍,俞秀蓮城牆緝兇,李慕白點撥嬌龍以及碧眼狐狸與劉護院等人之戰,影調轉為冷峻灰暗,既符合隱藏在光明背面的江湖本質,又暗示著玉嬌龍的明珠暗投。從閃回的玉嬌龍與羅小虎邂逅開始,到嬌龍離家出走,在酒樓上大戰八方、威風凜凜,畫面再轉至明亮,從大漠黃沙的原始生命感和力量感,到颯爽英姿的劍走身飛,將「一遇風雲便化龍」的脫困感與不羈的反叛精神刻畫毀塌得淋漓盡致。之後分別上演與俞李二人的兩場足以名留影史之戰後,影片又以暗與明兩種色調分別描繪李慕白與玉嬌龍之死,將一種超脫與救贖、愧疚與期待暗含其中。如此明暗相替,如同晝夜輪回,又好似夢境與真實的不斷反復,李安的功力,於毫釐處妙至巔峰。
當年《卧虎藏龍》甫一問世,影迷罵作一片,評論界也大有厥詞。普通影迷之不看好,大致是心理期待就有了錯位,就像是抱著看《東成西就》的心態走進影院,結果看了一部《東邪西毒》,自然滿身的不爽。而影評人的不滿,則更多的是對影片本身的誤讀和未解。及至牆里開花牆外香,那邊廂奧斯卡金人入手,大洋此岸許多人才重新審視,慢慢的品出其中的好來。
李安的作品本就是一杯苦丁茶,入口時只覺艱澀,入喉後才能從回甘中找到樂趣。
《卧虎藏龍》改編自王度廬小說,雖說古龍曾坦承,此公對自己影響頗大,但與同時期的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相比,王度廬應歸於二流。他所開創的「悲情武俠」,無非是將張恨水等人的通俗小說寫法,披上武俠外衣,無論從格局還是從影響來看,都略顯渺小。不過前余稿正印證了一句老話:「一流小說改變二流電影,二流小說改變一流電影」。他的《卧虎藏龍》,經李安妙手點撥,竟成一代經典。而從受此影響而投身武俠的一種大陸導演和他們的作品來看,說此片徹底改寫了中國電影,恐怕也不算妄言。
作為王度廬「鐵—鶴五部曲」之四,《卧虎藏龍》之所以被導演選作原著文本,吸引之處,正在於那一份悲劇的藝術張力和角色的人格魅力。李慕白和俞秀蓮,其實原本是前作《寶劍金釵》和《劍氣珠光》中的主角,在《卧虎藏龍》原著小說中戲份不算太大。李安加重二人戲份,而將羅小虎的戲份大為刪減,要的正是藉助他們江湖兒女江湖老的閱盡滄桑,講述李安心中的那一把青冥劍的故事。
李安最擅長的是心理劇。明明有萬語千言在嘴邊,等說出口卻只是雲淡風輕,只留無限思緒在那一舉手,一投足之間,供觀者把玩。這種心口難開,與李慕白與俞秀蓮的故事有著天作之合。李俞二人好似《斷背山》中的傑克與恩尼斯,明明愛欲熾熱,卻不得不因世俗的倫理和心中的塊壘彼此逃避,抱憾終身。二人重逢,秀蓮心中分明情似天高海深,到舌尖卻只化作淡淡一句:「慕白兄,好久不見。」那一刻,我分明看見李安親自化身《喜宴》中某個食客,在混亂的婚禮中娓娓道出一句,這,不過是中華五千年的性壓抑。
所以,當李慕白握住俞秀蓮的手,老神在在的說道: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其實,如同他送出青冥劍,意欲退出江湖,而當寶劍失竊,仇人現身,他心茲念之的,仍是一劍封喉的江湖恩怨。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放不下的,誰又能真的放下,松不開的,誰又舍真正松開。
李安借片中人物之口,以一種玄之又玄的武學「境界」,闡述著以道化人的幻寂與虛無。在得道與未得之間,李慕白感受到的,卻是「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這悲哀超過了我能承受的極限。」如同玉嬌龍說到自己覺察到武功超過師娘的時候,並沒有欣喜若狂,反而覺得「看不到天地的邊」,心中惶恐得無以復加。而最後當李慕白行將圓寂之時,秀蓮口中的「煉神還虛」,恐怕是指將一切放下的再無牽掛,而李慕白卻最終用這一口氣,說出了多年來闕如的那句表白,在兩情相悅卻緣慳一線的遺憾中魂歸真武。一生的糾纏化作一個人的形單影只,小舟從此逝,滄海寄餘生。
玉嬌龍人如其名,如飛龍在天,難被世情俗物所約束。在大漠狂沙中的策馬賓士,抵死纏綿,在酒樓上的驚鴻之劍,天外飛仙,讓這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子,即使做了那麼多攪亂一池春水的傻事,也讓人恨不起來。但正是她性子里的剛久易折,傷害了身邊的每一個人。李俞二人的悲劇,碧眼狐狸的怨恨,羅小虎的終生孤寂,甚至在原著小說中還有母親的亡故與整個玉家的中落。而在「鐵—鶴」系列的收官之作《鐵騎銀瓶》中,最終落得「龍歸大漠、虎葬冰山」的凄美結局,王度廬的「悲情江湖」,至此達到巔峰。
但每每想起玉嬌龍,我卻總是在腦海中回想起聚星樓上那個英氣逼人的.身影。
「瀟灑人間一劍仙,青冥寶劍勝龍泉,任憑李俞江南鶴,都要低頭求我憐」。章子怡的美,於這一刻與玉嬌龍合二為一,永遠印刻在膠片上。
後來金庸在他的處女作《書劍恩仇錄》里,塑造了一個幾乎與玉嬌龍同模而出的人物——李沅芷。聯想到古龍在自己集大成之作《絕代雙驕》中,借「鐵—鶴系列」的最初主角江南鶴之名稍作修改,生生造出「江別鶴」一角,溫瑞安則在《神州奇俠》中,用《卧虎藏龍》續集的書名,編出「鐵騎真人」與「銀瓶道長」一對武林奇人。王度廬對香港一代武俠名家的影響,也就可見一斑了。
不少影評人,如徐浩峰在《刀與星辰》里將本片解讀為情慾的追逐與肉體的赤裸,私以為是有些過分的。但書中另一篇文章,卻對《卧虎藏龍》中的武打設計有著極其精彩的見解。當年本片被人詬病,其中理由之一,就是武打設計與大眾審美的沖突。我們太習慣於武當劍法的以柔克剛,誤以為李慕白的一觸即發、後發先至看成雜耍,我們太執著於飄逸劍招的劍花璀璨,卻把輕靈的步法看成向西洋劍法諂媚。就像徐浩峰所言,哪怕只考慮李慕白在竹枝上對玉嬌龍眉心的一指,袁和平也無愧頂級武指的稱謂。這種道家師徒儀式,象徵著點化玄關的醍醐灌頂,非入室弟子而不得。此舉不但符合李慕白武當大宗師的身份,也對人物塑造和敘事展開提供了意義。
幾場重頭武戲中,導演都使用了一種近景長鏡頭的拍攝手法,有時甚至用跟拍的方式,突顯角色由武打風格而體現出的性格特色。在剪輯上,雖然不是一鏡到底,但也徹底摒棄了時下流行的快速剪輯,整個打鬥的節奏並不顯得特別凌厲。城牆追逐戰中,玉小姐的翩若驚龍,俞秀蓮的大巧若拙,不但點出個人性格,也為她們的人生際遇埋下伏筆。鏢局裡的雙姝對陣,俞秀蓮連使刀鉤鐧劍等多般冰刃,信手拈來皆是文章,玉嬌龍憑借寶劍之利與個性之狠始終旗勝一著,待到李慕白出手,她的輕巧卻被李的厚重所完全壓制,個人武功高下與氣場強弱立辯。
與略偏寫實的打鬥不同,本片在對輕功的表達上走的是浪漫化的輕靈飄逸,竹林斗劍一場更是成為經典。有人說,李安是以竹為床,讓白衣勝雪的兩人上演一出欲拒還迎。無論如何,玉嬌龍濕身後的玲瓏曲線與二人眼神話語中的勾連曖昧,卻是不爭的事實。或許玉嬌龍是真的愛上了李慕白,這樣一來,她與俞秀蓮的決裂與最終的離別都有了合理的解釋。武當山上的縱身一躍,無論是看破紅塵也好,為情而殉也罷,與一切作別,不帶走一片雲彩,颯爽如玉嬌龍,本應如此。
原著小說中,玉嬌龍借墜崖而遁,並在十九年後引出鐵騎銀瓶的故事。在電影里,李安卻沒有為我們交代更多線索。是生,是死,是看破,是逃避?隨著馬友友的提琴曲,故事落下帷幕,青山白雲間,美人如玉,絕跡江湖。
影片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亮點當屬配樂。譚盾的五線譜,為這個惆悵的故事賦予了一種舒緩的優美,將命運的無奈與紅塵的糾葛娓娓述來,就像入口綿長悠遠的竹葉青,令人迷醉。作為武俠電影,導演沒有選擇古典樂器,而是以大提琴和吉他為主旋律,把那種哀而不傷的愁緒、求而不得的反側,如流水一般,默默融入電影的敘事當中,渾然天成。
譚盾與我父親也算是頗有淵源,他們同歲且是校友,其住處又與我父親的外祖父在一棟樓之中。遺憾的是父親說譚盾當時總宅在家中,他只是聽說過那戶人家有一個與他同校的喜歡音樂的小孩,卻一直無緣結識。不過家鄉和母校出了一位大人物,父親每每提起,也總自豪不已。可惜的是《夜宴》以後,譚盾的音樂重心漸漸轉移到了舞台之上,於大銀幕甚少涉足,也讓我們少了幾分耳福。這是題外話,略微一表。
虎卧龍藏,仇人授首,情人授心。李安藉助王度廬的殼,用俞秀蓮和玉嬌龍兩個女人的悲劇,成全了李慕白的道,也是他自己心中的道。這道的外在,是青冥劍,劍紋靡華卻無堅不摧,折刀裂鐧如斷人心魂。這道的內在,是悲哀的寂滅,是逝友的亡魂,是不如歸去的期許與承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存之於心,忘言於舌。
基本信息
《卧虎藏龍》是2000年的一部武俠動作電影,由李安執導,周潤發、楊紫瓊和章子怡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00年7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電影講述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李慕白隱退江湖的舉動實際卻是惹來更多的江湖恩怨。
《卧虎藏龍》擁有多項獲獎記錄,其中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1]。
2019年9月,該片被英國《衛報》評選「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51名。
劇情簡介
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這把有四百年歷史的古劍傷人無數,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決斷能夠表明他離開江湖恩怨的決心。
誰知當天夜裡寶劍就被人盜走,俞秀蓮上前阻攔與盜劍人交手,但最後盜劍人在同夥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見一個蒙面人消失在九門提督玉大人府內,俞秀蓮也認為玉大人難逃干係。九門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剛從新疆調來赴任,貝勒爺既不相信玉大人與此有關,也不能輕舉妄動以免影響大局。
俞秀蓮為了不將事情復雜化一直在暗中查訪寶劍下落,也大約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嬌龍一時意氣所為。俞秀蓮對前來京城的李慕白隱瞞消息,只想用旁敲側擊的方法迫使玉嬌龍歸還寶劍,免傷和氣。不過俞秀蓮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歸還寶劍時,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鋒。而李慕白又發現了害死師傅的碧眼狐狸的蹤跡,此時李慕白更是欲罷不能。
玉嬌龍自幼被隱匿於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為弟子,並從秘籍中習得武當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於藍。在新疆之時,玉嬌龍就瞞著父親與當地大盜「半天雲」羅小虎情定終身,如今身在北京,父親又要她嫁人,玉嬌龍一時興起沖出家門浪跡江湖。
任性傲氣的玉嬌龍心中凄苦無處發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氣,儼然是個小魔星。俞秀蓮和李慕白愛惜玉嬌龍人才難得,苦心引導,總是無效。在最後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為救玉嬌龍身中毒針而死。玉嬌龍在俞秀蓮的指點下來到武當山,卻無法面對羅小虎,在和羅小虎一夕纏綿之後,投身萬丈絕壑。
;6. 人心的江湖——評電影《卧虎藏龍》
卧虎藏龍2000年公映,至今已過去了十多年。期間,林林總總看過多遍,但大多都是利用碎片時間,隨便一個鏡頭就看了起來。也有時候單純為了聽聽電影的配樂,塞外的黃沙,大提琴的滄桑,像一座小小的花園,可以興之所至,隨時游覽。
表面上看起來,《卧虎藏龍》表現的是刀劍江湖,實際上,其內在的張力卻不是來自於立身江湖的武功,而是每個人內心的情感和慾望世界 ——這或許才是李安所要表現的「江湖」。 這些情感其實是可以放到現代社會的,李安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只說故事,而不是講道理,把現代的種種困擾,生活的、情愛的,化作塞外的黃沙,化作竹海上的舞蹈,化作虛無的縱身一躍。李安的電影,什麼都有,什麼都在,只是一隱一顯,一張一弛。比如說色彩,李安也用大塊的。《卧虎藏龍》里,江南是綠的,塞外是黃的,京城是黯淡的,最終的窯洞是黑色的。功夫也是,點到為止,透出骨子裡的飄逸與克制。
武俠是中國人的浪漫,是成年人的童話。金庸的一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被封為圭臬,而在《卧虎藏龍》里,所有人都是平凡人,有慾望有壓抑也有兒女情長愛恨情仇。
李慕白淡泊,溫潤,眉頭如鎖,手指作劍,細說江湖醒人事,微微一笑萬山橫,更像是古龍作品中詩意的江湖人物。影片開始時他說:「這次閉關靜坐的時候,我一度進入了一種很深的寂靜,我的周圍只有光,時間、空間都不存在了。」但他認為自己沒有得道,「因為我並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的,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這悲哀超過了我所能承受的極限。我出了定,沒法再繼續。」於是李慕白破戒提早出關,因為他「需要想想一些心裡放不下的事」。其實他心中無非有兩大放不下:師仇和對俞秀蓮的愛。而後者是更難放下的,因為李已准備將青冥劍贈人,退隱江湖,這或許算是對秀蓮的暗示。兩人因為倫理綱常,總是壓抑著感情。李慕白雖然「無法阻止自己的慾望」,但總是提醒自己:「把手握緊,裡面什麼都沒有,把手鬆開,你擁有了一切」。秀蓮說「壓抑只會讓感情更強烈」。李俞的結局,是他們終於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不僅是愛情的失敗,也是人生的失敗。當李慕白還剩最後一口氣時,俞秀蓮說:「用這口氣,練神還虛吧,解脫得道,圓寂永恆,一直是武當修練的願望。提升這一口氣,到達你這一生追求的境地,別放下,浪費在我身上。」李慕白說:「我已經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一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李慕白放下了這口氣,也是放下了大半生施加在自己心頭的沉重枷鎖。如果李慕白在人生中早一些釋放他的溫柔,兩人或許能幸福地生活下去。盡管他們最終承認自己的人生是一場愚蠢而並不絢爛的浪費,但值得安慰的是,到最後的時刻,他們終於真正抵達了對方的內心,俞秀蓮願意讓位給得道境界,李慕粗檔白願意放棄得道而向俞秀蓮表白,他們最終消除了彼此間的隔膜。
玉嬌龍人如其名,如飛龍在天,難被世情俗物所約束。在大漠狂沙中的策馬賓士,抵死纏綿,在酒樓上的驚鴻之劍,天外飛仙,讓這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子,即使做了那麼多攪亂一池春水的傻事,也讓人恨不起來。比起李俞的壓抑,玉嬌龍簡單的多,熱烈地愛,熱烈地追尋江湖夢。而這在她成長的環境是禁忌的。玉嬌龍出身名門,身懷絕技,為父兄官譽不得不嫁給魯翰林,卻始終深愛大盜羅小虎。她偷了李慕白送給貝勒爺的青冥寶劍行走江湖,卻因為心高氣傲、不懂江湖規矩,處處受到江湖人物的圍攻堵截,最終惹下大禍,目睹了李慕白的死和如刀劍般傷人的人心後,江湖夢碎了,也意識到不可能掙脫家庭社會的束縛,便選擇了跳崖。玉嬌龍跳下去是生是死?是不是到了雲的另一端?是不是一點傷都沒有,還漂流到了遠方再也沒有回來?這都不重要了。因為她沒有許願,也沒有誠心,她跳下去的時候什麼也沒想,她墮入的是虛空,就算故事裡的奇跡真的實現了,她得到的也是無限的虛空鍵宴,其實也就是死。
這樣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電影傳達了什麼價值觀?或許就是經歷一番生離死別、大徹大悟的俞秀蓮對玉嬌龍說的:「一定要真誠地對待自己。」而其實這正是玉嬌龍一直在做的,可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虛無。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歸根結底,這電影在講「道」。道非萬物,是觸摸不到的永遠。如果非將道擬物的話,那麼道也就是路,和行路的人。編劇是聰明的,所以李慕白在影片的最岩亮亂初沒有得道,如果看透了紅塵,那麼一切矛盾故事或許都沒了,而結局處玉嬌龍終身一躍,跳入滾滾紅塵,人和故事一起歸於虛無。
而看完電影的人懷著自己的道,存之於心,忘言於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