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張三的歌出現在哪個電影里

張三的歌出現在哪個電影里

發布時間:2023-03-16 09:24:10

Ⅰ 陳村《一天》|張三的歌

文|鳴鳳喬

陳村的《一天》,我讀了三遍。

第一遍看得雲里霧里,感覺啰哩巴嗦的。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情,讀到最後不知道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

開篇寫的是少年時的張三,母親做好了飯,一遍又一遍地叫兒子起床,因為兒子要去學生意。

然後他走出家門去工廠。在路上,他愉快地聽有軌電車的「叮叮當當」聲,看到了買菜的婦女,聯想到了自己的媳婦兒。

看到這兒就感覺很奇怪了,他不是一個要去學生意的半大孩子嗎?怎麼出來一個媳婦兒?

還沒有想明白這些問題,思路又跟著張三進了工廠,他的車間,他的工友,他的沖床,還有他那外人看來繁瑣異常的工作程序,有點眼花繚亂。

看著看著就到了下午,說他眼睛花了。開始以為眼睛花了,是因為工作到下午,太疲勞的緣故。

再然後就是他的徒弟們把他塞到了麵包車里,送他回家。這個時候有軌電車突然不見了,徒弟們在他的門上,貼上了光榮退休的牌子。

兒媳婦出現了,而且還懷著孕。他用手揩老婆照片上的灰,他老婆不知道什麼時候死的,那他母親早就死了吧?

莫非他老了?

這一遍讀完,心裡的確有很多的疑問。這篇文章到底想說什麼?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孩子,怎麼到結束的時候,突然間變成一個老人了呢?優美的語言不用,偏偏啰里啰嗦,拖沓反復,是不是有什麼用意?

第二遍帶著這些問題重讀,漸漸地讀出了一點味道。這本就是張三的生活,也是他父親和他兒子的生活。他的一天,也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因為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樣的,吃飯——工作——睡覺——吃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然而每一個時間段過渡得都很自然,巧妙而不突兀。漸漸地對這篇小說有了好感,有了讀第三遍的慾望。

第三遍,就是帶著欣賞去閱讀的,現在我把閱讀的收獲總結一下。

先說說小說中出現的畫面和場景,看看你有沒有被帶入。

第一個場景就是,天還沒有亮,窗外一片漆黑,張三的母親在廚房裡做飯,而張三在屋裡睡得很香,飯好了,是蘿卜頭泡飯。母親叫他起來吃飯,因為今天他要去學生意,是很重要的一天。

他吃飯的時候,母親在旁邊給他准備盒飯,這是他的午飯。吃完飯後,母親又把父親的棉襖和圍脖准備好,他穿上棉襖,從下往上系好扣子。母親又把圍脖一道一道圍在他的脖子上,圍了兩道,圍得都看不見了脖子。然後目送他下了閣樓,母親才又去睡了一個回籠覺。

一個慈愛的母親躍然紙上,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

小孩都覺大,早上不愛起床。經常是母親在廚房裡飯都做好了,還不願意起來。特別是過年的時候,媽媽頭天晚上都要告訴我,早上叫就趕緊起來,不能賴床,更不能說「困死了」。大過年的最忌諱的就是「死」字,每一次那個字馬上就脫口而出,都被媽媽的一個眼神制止住了。

現在我做了媽媽,我也常常叫兒子起床吃飯,他也是先睜開一隻眼睛,嚴格地說是睜開半隻眼,看看我,又閉上,不說話,轉過頭又睡去。那睜開的半隻眼睛,作者寫得真的很形象,很有生活。

第二個畫面就是張三上班的路途。下了閣樓,轉身就到了鋪滿石頭的弄堂,因為腳上有凍瘡,被石頭咯得很疼。走出弄堂,就是柏油路,柏油路平坦,有凍瘡的腳走上去就不太疼了,有點癢,像母親腳縫里的癬。

柏油路前面的橫馬路拐一個彎兒,沿著有軌電車的軌道一直走,就會到自己的工廠。

這條路上有來來往往的行人,有上街買菜的婦女,這是張三眼裡的風景。看到那些買菜的婦女,他會想起自己的妻子,也會拿著他賺來的錢去買菜,把這些菜做成美味佳餚,他吃過後,會更加有力氣去工作,去賺錢,賺了錢媳婦才能買更多好吃的飯菜。此時的張三已經結婚了。應該是青年時的張三了,是生意已經學成的長大了的張三了。

第三個畫面是張三的青壯年時期。因為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樣子的,單調又重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也都一樣,區別就是牆上的鍾表所指的時間。

在學生意的時候,母親叫他起床,是這樣的日子,現在成人了,結婚了,還是這樣的日子,父親也是這樣過來的。

第四個畫面,吃完午飯,下午還是要接著做工的。突然有一天,就是下午,他感覺眼睛花了,車別針的時候就更加小心。

其實,在下午工作,眼花了,累只是一方面,事實上是他已經老了,到了退休的年齡。師傅給他留下的高腳凳磨得更亮了,沖床上的漆也掉了很多,好多年過去了,他的確是該退休了,此時老伴兒已經去世了,兒子也娶了媳婦。

我只選取了四個場景: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這一天中的四個時辰,代表的是張三一生的生活——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這些場景就像電影的若干畫面。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疊加,而是巧妙地連接起來,柔和不露痕跡,絲毫沒有違和感。

小說整體的 節奏感 是緩慢的,甚至有一些啰嗦,拖沓重復。主人公的一天就是吃飯睡覺工作,每天都如此,整個一生都是啰嗦的、重復的。

今天跟昨天沒有什麼區別,明天也就是今天的復制。作者運用的這種手法非常形象,描寫如張三這樣如機器人般的生活是很貼切的。

小說的 人物 除了張三,還有張三的母親,張三的父親,張三的媳婦,還有師傅和工友們。

母親的形象是間接來描寫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截取關於母親的一些細節,來誇贊她的優良品格和為家庭的付出——丈夫在的時候,以丈夫為中心,兒子長大了,兒子就是全部。

她每天的生活也是重復的,她的圍著兒子轉的每一天,和張三一樣,幾十年如一日。

妻子的出現很巧妙。在上班的路上,他看到了挎著籃子買菜的婦女,就想到了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就是那些婦女中的一員,做著天下所有妻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接過了母親手裡的接力棒,重復著母親的軌跡。

父親已經去世了,對父親的描寫,也很出彩。少年時去學生意的第一天,就提到了父親。因為他穿的是父親曾經穿過的棉衣和圍脖,他不僅走父親走過的路,就連吃飯穿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父親生活的繼續。

還有一些小事情,比如說看到路燈,想起小時候爬到路燈上面,挨父親的打。現在父親走了,就是再爬上去,也沒人會打他,但他很想念那時候的父親。

他的師傅筆墨很少,師傅教會他沖床技術,把自己的高腳凳也給了他,那高腳凳是師傅的師傅留下的,工作間隙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一下。師傅們是這樣的,張三也是。

工友沒有具體的人設,只是說不工作的時候他們熙熙攘攘很熱鬧,張三不愛熱鬧,他只知道認真工作。因為他的工作性質有危險,疏忽大意就有可能傷及手指,他的工友就有流血斷指的。做他們這樣的工作,到退休時手指健全就是最大的幸運了。

小說是在他家的閣樓,上班的路上和廠子的車間——這樣的 環境 里進行描寫的。三點成一線,很有規律,單調機械,又無法改變,怎麼會不重復!

從小時候的有軌電車到年老時麵包車的出現,文章沒有交代年代背景,但讀者還是能夠模糊感覺到故事發生的時間。

其實具體的時間已經不是那麼重要,這樣的時間跨越已經很說明問題,在哪個年代都是一樣的。

整部小說對話很少,多是人物,環境,和心理的描寫。氣氛就像是一個荒廢的園子,從始至終都是死寂的。但是幾組 聲音的描寫打破了這種寂靜。

閣樓樓梯的「咯吱咯吱」,有軌電車的「叮叮當當」,機器沖床的「咣湯咣湯」,調動起讀者的聽覺系統,迅速在腦海里勾勒出一個無奈又多彩的世界。然而,無奈是自己的,多彩是別人的。

這三種聲音又從側面告訴我們閣樓的年代久遠,父親活著的時候就在這里生活,或許爺爺輩也在這里。

有軌電車的聲音每天都能夠聽得見,小時候就這樣,那時候這就是一種優美的音樂。上班途中的欣賞,讓他感覺生活還是很美好的。電車的走動,上上下下的人群,給人的感覺是穿梭喧鬧,市井煙火,濃濃的生活氣息。

車床的聲音也沒有讓他感覺煩躁,從父輩開始就是這樣。工作會給他薪水,能讓他吃飽,讓他養活老婆孩子,所以「咣湯咣湯」也是最美好的聲音,就像「咯吱咯吱」會給他家的溫暖,給他親情,「叮叮當當」會給他速度,和稍眾即逝的激情。

完整地讀過三遍,這篇小說基本算讀懂了,咂摸起來,意味深長。世間美味有多種,大餐很享受,小吃也更有特色,回味起來,唇齒留香。

如果人生是一首歌的話,那麼張三的歌就是一首民謠,很熟悉,也很接地氣。他不只代表張三,也可能是李四,或者王二,更可能是人群中的你和我。

Ⅱ 蔡琴《張三的歌》,平凡你和我的人生縮影

《張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電影《父子關系》的主題曲,這首歌的創作者張子石此時剛在美國辦了離婚手續,帶著兩個孩子流浪在異國他鄉,顛沛流離,飽嘗辛酸。就這樣一首簡單到「連小孩子都看得懂」的歌曲,讓很多人都有共鳴。

歌中的「張三」也並非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碧戚了所有張三李四一樣的小人物,像是身邊的你和我,也泛指了大時代背景下的每一個人。這種平易近人的視角,使得一代又一代人在這首歌中獲取源源不斷的感動。

很多歌手都曾翻唱過這首歌。最早收錄於李壽全的專輯《8又二分之一》當中。李壽全作為台灣民謠時代的推動人,在80年代中後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青鳥飛魚曾感概:「演唱這首歲數比我們還要大的歌曲非常需要勇氣,這首歌的厚度和深度也讓我們敬仰。作為演唱者,我們希望成為一個情感的樞紐,不僅讓長者再度回味這首老歌,更讓年輕人也感受到這首歌的魅力——一份雖然平凡質朴,但卻能夠打動人內心最深處的溫暖力量。」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蔡琴的演唱,也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蔡琴給人的感覺溫情脈脈,韻味深遠,會給平淡的生活帶來些許的輕快、美麗和優雅。

還有,齊秦的演唱也很是不錯。齊秦會講故事的嗓音多了一些治癒的力量。雖然這首歌年代有些久遠,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卻依舊。

聽歌要從背景聽,了解了背後的故仿慧橘事,聽的才更感人。

《張三的歌》歌詞欣賞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

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

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備團方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沒有華廈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看一看

這世界並非那麼凄涼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望一望

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沒有華廈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看一看

這世界並非那麼凄涼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望一望

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一個故事一首歌]  正在連載...

如有哪一首歌曾記載過你的心情和過往,可以提供歌名+200字左右的文字感悟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一經採用,好禮相送。

更多好音樂,盡在十點好音樂....

Ⅲ 張三的歌

《張三的歌》是由張子石作詞、作曲,李壽全演唱的歌曲。


相關介紹:

該曲收錄於李壽全1986年8月1日發行的專輯《8又二分之一》中。1986年,該曲入圍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

《張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電影《父子關系》主題曲 。該曲作詞者張子石曾經是一位樂器行業的老闆,之後伍拿他為了圓美國夢,讓他的太太以及朋友假裝結婚,從而獲得美國綠卡,結果導致告宏他們兩人在一起。

張子石只好獨自帶著孩子在美國拼搏,飽嘗辛酸。就是再這樣的情況下,他給李壽全寄來了這首歌。這首歌沒有歌名,因此李壽全取名為"張三的歌"。《張三的歌》是在李壽全女兒出生的那一年製作完成的。

該曲有著清新的曲調、簡單的歌詞意境 ,是一首充滿生命力並帶有正面能量的歌曲,講述的是世間像張三李四這樣的小人物,在面對生活的艱辛和不確定因素的時候,都帶有希望堅強勇敢腔友搭的面對。

這首老歌,能夠讓聽者非常感動。聽者會喜歡這首歌的簡單和安靜,如同透過樹葉的午後陽光,帶出一種洗盡鉛華的質朴和滄桑感,這是獨屬於聽者每一個人的,心中的嚮往。

Ⅳ 《張三的歌》背後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張三的歌》是1986年出品的電影《父子關系》的主題曲,電影的故事和歌曲相當的應景,像是天造地設般的絕配,而這首激鋒歌得創作者張子石在寫這首歌的時候剛在美國辦了離婚手續,帶著兩個孩子流浪在異國他鄉,顛沛流離,飽嘗辛酸。

歌中的「張三」也並非是他自己,而是代言了所有張三李四一樣的小人物,張三和李四就像是身邊的你和我。而齊秦用他的人生閱歷,用他的情感扮演你和我,唱出每個人心底角落的那個聲音,讓人們在艱辛的生活中要一直保有希望。

《張三的歌》這首經典老歌,最早收錄於李壽全的專輯《8又二分之一》當中。李壽全作為台灣民謠時代的推動人,在80年代中後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首《張三的歌橘鉛核》出現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帶來圓掘了無可比擬的社會效應,也為那個年代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回憶。

閱讀全文

與張三的歌出現在哪個電影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