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百科 > 電影和古琴哪個地位高

電影和古琴哪個地位高

發布時間:2023-02-23 07:30:02

A. 古琴小知識

1. 關於古琴的知識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

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 人所珍視。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

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鍾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古琴照片集錦(19張)一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於實際生活,這得有多麼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象。

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編輯本段琴的擺放 鑒於電視劇,電影,游戲等地方中出現古琴的片段老是會把琴的擺放位置搞錯,有必要給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會出現古琴,卻常常錯得離譜。

發現,87版的《紅樓夢》最厚道,林黛玉,彈古琴,以及琴的知識都對了。 現在的,電視劇,游戲,連古琴的基本擺放,都錯了。

還有些電視劇,非要上去彈,左手怎麼做也搞錯了。 古琴的擺放位置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

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

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

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
2. 關於古琴的知識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

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 人所珍視。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

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鍾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古琴照片集錦(19張)一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於實際生活,這得有多麼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象。

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編輯本段琴的擺放 鑒於電視劇,電影,游戲等地方中出現古琴的片段老是會把琴的擺放位置搞錯,有必要給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會出現古琴,卻常常錯得離譜。

發現,87版的《紅樓夢》最厚道,林黛玉,彈古琴,以及琴的知識都對了。 現在的,電視劇,游戲,連古琴的基本擺放,都錯了。

還有些電視劇,非要上去彈,左手怎麼做也搞錯了。 古琴的擺放位置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

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

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

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
3. 四大古琴的常識
詩詞嘛 這個也簡單 只說說焦尾和繞梁 有的可能關系不大 很多詩詞只是選擇了焦尾繞梁 這個意向 不能說是出處典故焦尾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題僧房雙桐龍泉真寶劍,焦尾亦名琴。——黃君會景伊西上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風彈破一庭秋。

——夜聽劉昭遠彈琴太阿自撫為知己,焦尾誰彈莫賞音。——即事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長掛窗壁陰。

——載欣蔡子辨焦尾,晁公懷智囊。——詩呈同院諸同琴罷思焦尾,書成損赫蹄。

——池上納涼履方履中二侄挾琴攜酒索臨禊帖醉後焦尾何人聽,涼宵對月彈。——山居焦尾朱弦非眾聽,南山白石使人愁。

——次韻寄藍六在廣陵鱸魚鱠憶奔江浦,焦尾琴思換蜀弦——秋日閑居 焦尾辭 元 楊維楨 焦尾器猶在,焦尾音無遺。眷茲古人器,恆以今四絲。

纖手弄掩抑,類作箜篌悲。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師。

獨作古先操,頎然如見之。飲以化人酒,此味從誰知? 號鍾遙指故山笑,相看撫號鍾。

聲和由心清,事感知氣同。——夏中酬於逖畢耀問病見贈舉酒勸白雲,唱歌慰頹年。

微風度竹來,韻我號鍾弦。——初晴抱琴登馬退山對酒望遠醉後作待價君方藏尺璧,知音誰解聽號鍾。

——次韻宋永兄感舊五首還有個既有焦尾也涉及到號鍾的霜竹裂石響,焦桐號鍾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這樣 實在想不出別的來了 您看還滿意么。
4. 四大古琴的常識
詩詞嘛 這個也簡單 只說說焦尾和繞梁 有的可能關系不大 很多詩詞只是選擇了焦尾繞梁 這個意向 不能說是出處典故

焦尾

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題僧房雙桐

龍泉真寶劍,焦尾亦名琴。——黃君會景伊西上

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風彈破一庭秋。——夜聽劉昭遠彈琴

太阿自撫為知己,焦尾誰彈莫賞音。——即事

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長掛窗壁陰。——載欣

蔡子辨焦尾,晁公懷智囊。——詩呈同院諸同

琴罷思焦尾,書成損赫蹄。——池上納涼履方履中二侄挾琴攜酒索臨禊帖醉後

焦尾何人聽,涼宵對月彈。——山居

焦尾朱弦非眾聽,南山白石使人愁。——次韻寄藍六在廣陵

鱸魚鱠憶奔江浦,焦尾琴思換蜀弦——秋日閑居

焦尾辭 元 楊維楨

焦尾器猶在,焦尾音無遺。

眷茲古人器,恆以今四絲。

纖手弄掩抑,類作箜篌悲。

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師。

獨作古先操,頎然如見之。

飲以化人酒,此味從誰知?

號鍾

遙指故山笑,相看撫號鍾。聲和由心清,事感知氣同。——夏中酬於逖畢耀問病見贈

舉酒勸白雲,唱歌慰頹年。微風度竹來,韻我號鍾弦。——初晴抱琴登馬退山對酒望遠醉後作

待價君方藏尺璧,知音誰解聽號鍾。——次韻宋永兄感舊五首

還有個既有焦尾也涉及到號鍾的

霜竹裂石響,焦桐號鍾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這樣 實在想不出別的來了 您看還滿意么
5. 古琴入門事項
1.基於你的愛好程度,我不建議你買琴。因為市場上的古琴良莠不齊,網購想得好琴更是奢望。基於你現在的狀況我建議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傷耳音,對下指彈奏也有影響,會嚴重阻礙學習進程。

建議你不要相信「專業琴」「演奏琴」「練習琴」等概念,什麼叫「練習琴」?!難道就只是供練慣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這樣,對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說明音色不好,這張琴是不可能幫助你練習出大成效的,那這張琴連練習的作用都沒有,因為練指法不僅是練動作,練正規科學的姿勢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沒好聲,你也不知道動作是否規范正確,這不是誤導人嘛!這也就是我說的傷耳音的過程,因此影響學習進程。

所以我說,琴只有好壞之分和是否可彈之分。聲音惡劣,音色噼噼啪啪,就是劣琴,不可彈。

一些教程、教材及網上的一些選琴的知識,是毋庸置疑的,無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藝用料等,但對於初學者來說,我說得過分點,這些知識基本是廢話。因為音樂初學者只要聽到一個樂器能奏出大體的旋律,他也不知音準節奏是否准,就是感覺好聽,跟別說音色了,就連有點基礎的學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斷出琴音的好壞,何況初學者,什麼松透沉靜、金石之聲就更別提了,而且在外行聽來,古琴的聲音大體就是「哽兒——哽兒——」的樣子,多數人能說出不同音的區別嗎?

也別存這樣的想法——先買次琴練手,等水平上來了再買好琴。次琴把耳音都傷了,還怎麼提高水平,更別提挑選琴的音色了。所以這樣做當然會嚴重影響後期的學習的。而且幾百元是買不到可彈的琴的,怎麼著也得三四千,還得看斫琴師的水平和名氣。但如果非要買,經濟上又不允許花消太大,可以這樣,先買個不太貴的可彈的,當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師挑選,水平上來了再買更好的,或用舊琴添價換更好的琴。

2.學琴前至少要會看常見的減字譜符號,最好學點樂理知識,多搜集名家錄音,有時間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譜介紹。

3.不一定非得買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兩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動,與椅子的高度差要適合自己的身材。

羅嗦了一堆,但願對你有幫助。
6. 誰能跟我說說古琴的有關知識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形狀、音色及彈奏方式似箏。

古琴現存琴譜由南北朝至清代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

古琴最初為五弦,到三國時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續到現在(箏現為21弦)。

古琴的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箏的弦現都用尼龍鋼弦,但古琴還是用傳統的絲弦。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這是箏所沒有的音。

「知音」一詞就是有關古琴的: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家。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贊嘆說:"太好了!多麼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贊美說:"太好了,多麼浩盪的江河啊!"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後,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有幾首古琴曲我覺得特別好聽:如《高山流水》、《廣陵散》、《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

B. 古琴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樣的

古琴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一般都用琴棋書畫來表現古代人的文化修養。古琴被譽為四大才能之首。因為古代有古琴九德之說。君子之氣象徵正德。所以古琴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很高。

C. 高山流水琴聲……

文藝作品裡要是想表現人物氣質不凡、品位高雅,或者兩個人物之間心意相通,古琴就是一個特別好用的道具。金庸先生就把這招用得出神入化。在《笑傲江湖》里有一個關鍵情節,名門正派的劉正風跟邪教的曲洋有一段超越世俗善惡的友誼。金庸就安排他們倆以琴相交,用琴簫合奏《笑傲江湖》曲來表現他們的友誼。

古琴的意象反復出現在《笑傲江湖》這部小說里。甚至可以說,《笑傲江湖》的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把古琴這個符號用得太好了。古琴可以快速調取出本來就寫在中國人心中一系列的意義,比如「知音」「琴瑟合鳴」。對於中國人來說,古琴早已經不是一個樂器那麼簡單,它是中國文化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同時,古琴也成了最能代表中國的聲音。上個世紀,美國的一艘太空船「旅行者號」曾經帶著一張唱片從地球起飛,向整個宇宙播放人類的聲音,尋覓外太空的「知音」。其中代表中國的就是古琴曲《流水》。

作者高羅佩寫這本《琴道》,就是想把古琴獨特的文化意義說清楚。高羅佩是一個荷蘭漢學家,他的本職工作是外交官,曾經擔任過荷蘭駐馬來西亞、駐日本大使。這是很高的職位。高羅佩的外交生涯也很成功,但是他並不滿足於工作上的成功。這個人超級博學,通曉15種語言。他從小迷戀中國文化,還寫過一部偵探小說叫《大唐狄公案》,狄仁傑這個大 IP 就是他打造的。不過,在他看來,外交官是工作,寫小說是愛好,漢學才是他的終身事業。他的漢學研究角度都很特別,他對琴棋書畫都有研究,還寫過一本專門講硯台的書。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本《琴道》講的是古琴。高羅佩正是從古琴開始,進入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世界。他在中國四處訪師學琴,有一次拜訪名家關仲航,他請大師彈琴曲一定要彈兩遍。為什麼呢?原來高羅佩是在暗中用節拍器測試節奏呢。他就是這樣用心學琴,對古琴的了解,讓很多中國的古琴大師都無比佩服。聽完這本書,你就會覺得這么說一點都不過分。高羅佩收集考證了無數有關古琴的資料,從中提煉出了古琴的思想體系。他把這個體系叫作「琴道」。

本期的解讀中,我為你總結了琴道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雅」。我會圍繞「雅」分兩部分來講這本書。第一部分是古琴這個符號的初始意義,這個意義決定了它跟「雅」之間的聯系。第二部分,我們說說古琴怎麼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成為雅文化的代表。我們甚至可以說,是古琴定義了中國文化中的「雅」。

第一部分

好,想說明古琴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意義,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古琴這個樂器的特點。

我們都聽過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有兩個人物,伯牙擅長彈琴,子期是他的知音,能聽懂他的琴聲要表達什麼。這就是知音的字面意思。後來子期病逝,伯牙傷心欲絕,一狠心把琴摔了。摔琴這個極端的行為,把知音的內涵引申到了知心。子期不在對誰彈?我們平時用「知音」這個詞的時候,用的也都「知心」是這層引申意。

這個故事在先秦的時候就有了。說明在那個時候中國人就認為,琴音是可以表達心意的。這就是古琴的第一個初始意義。古琴能有這樣的能力,當然是因為它是一個優秀的獨奏樂器。上古的時候,古琴本來跟編鍾、陶塤等上古樂器一樣,是宮廷祭祀中的合奏樂器。古琴有很多優點,讓它從眾多上古樂器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奏樂器。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音樂表現力特別好。表現力強有一個條件,就是音域要廣,這樣在樂曲選擇上就不會受太大限制。即便是跟西方主流的獨奏弦樂器相比,古琴在這一點上也毫不遜色。古琴有7根弦,在弦樂器里算是很多了。我們常見的表現力強的弦樂器還有吉他和小提琴,吉他是6根弦,而小提琴只有4根弦。對於弦樂器來說,每多一根弦,就意味著樂器的音域會擴大。所以小提琴還得有其他兄弟來幫忙,像大提琴、中提琴,幫它完成更低音域的曲子。另外,表現力強還要求樂器能夠有更多豐富的表現效果。古琴的琴弦很長,所以彈一個音,它在音高上就可以有很多變化。你可以想像一下搖滾樂吉他手炫技的畫面,他們會用左手在琴頸上從頭滑倒尾,讓一個音跨越幾個八度。古琴琴弦能夠發音的有效長度是110厘米左右,比吉他還多了40厘米左右。

不過,琴音可以表達心意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高羅佩說,古琴跟其他99%的樂器都不一樣。它不僅跟西方樂器不同,跟二胡、琵琶之類的中國民樂也完全不同。大部分樂器在演奏的時候旋律性都很強。說得形象一點就是,能跟著哼出曲調來。所以,一般人欣賞的時候不會有什麼障礙。而欣賞古琴就難在這里,它的美不體現在旋律,而是體現在單音的表現力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只是哼唱古琴曲的旋律,會覺得不好聽。因為古琴音樂美在一個音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這有點像戲曲里的唱腔,一個音可以咿咿呀呀有好多變化、拖好長時間。在琴曲中,每一個音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傳遞彈奏者的情緒和意境。所以作者說,古琴的本質,就是用音響來寫意。

古琴單音的表現力靠的是復雜的指法。作者在書里列舉了最基本的指法,就有54個之多。如果你想學彈古琴,基本上前幾年的時間你都得學習指法。右手食指怎麼撥動琴弦,左手又怎麼能配合右手製造出不同的效果。

因為指法復雜,古琴還有一套專門的記譜法,叫減字譜。這個記譜法記錄的不是音高,而是指法。吉他也有類似的記譜法,不過比古琴要簡單多了。而且吉他譜可以換成五線譜,也不影響演奏,但是古琴譜就不行。因為光記錄音高,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彈。有了減字譜,古琴曲就可以流傳下來。但是流傳下來的琴譜,因為只記錄指法,而沒有節奏等等其他的標記,就給後來的琴人留了挺大的創作空間。推薦你聽一下《酒狂》這首琴曲的不同版本。節奏快的、節奏慢的,琴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演奏。你會覺得根本就是兩首不一樣的曲子啊。

總之,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演奏者才可以通過用手指觸弦這個動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轉換成琴聲傳達出去。琴音是可以表達心意的,這不僅僅是古琴作為一個樂器的功能,更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底層邏輯。也就是說,彈琴不僅成為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成了人表達自我的一種隱喻。中文裡和表達內心有關的詞很多都跟琴有關系,除了「知音」,還有「心聲」「心弦」等等。

不過,古琴想要獲得後來那麼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還不夠。它還需要另外一層更重要的初始意義。它不只是一種樂器,還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工具。這就要從先秦兩位重要的琴人,孔子和周文王說起了。

孔子和古琴的淵源很深。可以說,古琴在中國能有這么高的地位是因為孔子的推崇。《史記》里說,孔子跟著師襄子學彈琴。師父三次跟孔子說,你可以學新曲子了,都被孔子拒絕了。第一次他說,自己還沒有掌握方法;第二次他說,自己還沒領會曲子的意境;第三次他說,自己還沒有感受到作者是誰。突然有一天,孔子好像頓悟了,對老師說:我知道作者是誰了。那人就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寫出這樣的樂曲呢?這下可把老師震驚了,師襄子趕緊起身拜了兩拜,說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啊。《文王操》就是周文王做的曲子。

為什麼孔子的這個頓悟那麼重要呢?《論語》里有另一個故事正好能解釋這個問題。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在魯國的武城當官的時候,遵從老師的教導,用禮樂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績。孔子來到武城,聽到四處都是弦歌之聲,對子游很滿意,覺得他不光理解了自己的思想,還能身體力行。這個故事叫作「子游弦歌」。

我們知道,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堅持恢復先王之道。在學琴的故事裡,孔子從琴中聽出了周文王的聖德之聲,於是,先王之道有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呈現方式,就是琴聲。而在子游的故事裡,孔子在琴聲中,看到了禮樂教化之下的理想社會,先王之道又有了一個非常可行的傳播方式,也是琴聲。這就讓古琴成了「聖王之器」,成了文化傳統的載體,琴的音樂也被稱為「太古遺音」。

在孔子的故事裡,琴擁有了高於音樂本身的超能力,它能夠實現禮樂教化,成為統治的工具。當然,古琴在後來的發展中並沒有真的成為統治工具,但是由於它跟禮樂教化發生了關系,它成了雅正之樂的代表。到了漢代,出現了一股復興神話傳說中上古榮耀的潮流,古琴作為雅正之樂唯一象徵的地位,也就更穩固了。

音樂的雅正是儒家的觀念。儒家認為,雅正的音樂可以呼應人性中好的那一面,制止不好的一面。所以音樂就成了一種工具,讓聖明的君主把他從上天感應到的美德傳遞給他的子民。除了教化他人,音樂也可以教化自己。這樣,古琴就不僅可以作為教化的工具,也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在儒家看來,古琴之所以能有這個功能,是因為它的音樂有兩個特點——禁和順:禁則去欲淫之邪心,順則養中和之正氣。這個觀念跟道家思想不謀而合。道家也跟儒家一樣重視自我修行,道家有一套宏大的宇宙觀,核心就是「道」。而人想要理解道,抵達道,就得修行。道家也相信,彈奏古琴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能驅散低俗的情感,讓自己的心性更純潔。有人甚至因此對琴棋書畫這個排序憤憤不平,覺得彈琴是修行,怎麼能跟下棋這種娛樂項目相提並論呢?古琴成了修行的工具,還讓它進一步跟佛教也能扯上關系。高羅佩覺得,彈琴真正成了一種可以能跟神秘力量進行交流的儀式,就是受了佛教密宗的影響。

古琴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在這三千年中,儒釋道三家合流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個整體趨勢。琴道的發展,剛好伴隨著這個過程。它作為修行工具的意義,讓它能夠為三教所用,而它也因此得到了三種文化的滋養。

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說完了琴的兩個初始意義。正是因為琴既能夠表達自我,又是一種修行的方式,讓它成了文人理想的伴侶。在文人看來,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不能沒有琴。而文人在中國文化史上有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雅文化的體系。下面在第二部分,我們就來講講古琴怎麼成了雅文化的代表,甚至可以說古琴是雅文化體系的起點。

如果請你列舉一下在中國歷史上什麼東西算是雅事,除了琴棋書畫,你可能還會說焚香、掛畫、插花、點茶。把這八件雅事排序,是宋代人乾的。在時間上,琴在四藝里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你想想,先秦的時候,毛紙宣筆都還沒有發明出來呢,琴的樣子就已經跟現在一樣了。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是琴的特點決定了成為雅事的標准,甚至可以說琴的氣質,決定了中國人對雅的理解。

什麼是雅?我們一般會覺得,文藝片雅,娛樂片俗,古典音樂雅,流行音樂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藝片和古典音樂費腦子、門檻高。古琴也一樣。我們前面提到了,古琴很難學,古琴音樂不好懂。這除了源自古琴自身的特點,也是後來文人刻意營造出來的感覺。在文人對古琴的塑造中,不僅強化了古琴在音樂上的「難」,還給它創造了一套復雜的意義系統,讓外人進入古琴世界的門檻越來越高。據琴界名家回憶,抗戰前,全中國能彈奏古琴的人竟然不到300人。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琴是有名字的。文人一旦給琴取了名字,琴就像獲得了生命,它不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物品,它自己就能夠跟人產生情感聯系。古琴有一些常用的名字「龍吟」「大雅」,還有表現情境的「石上清泉」等等。古代還有那種像英雄譜一樣專門羅列名琴的書。南朝的《雅琴名錄》里記載了古代的「四大名琴」,裡麵包括東漢蔡邕的那張「焦尾」琴。這張琴在金庸的小說里還露過臉。郭襄在少室山的時候聽到昆侖三聖彈琴,彈的就是這張「焦尾」。這個詞的寓意就來自蔡邕和這張琴初遇的故事。

《後漢書》里說,蔡邕聽到別人家燒柴火時有特別的聲音,認定這柴火是一塊良材,於是就把它救出來,做了張琴,果然是張好琴。但是這塊木頭被燒焦了一點,所以叫「焦尾」。後來「焦尾」就成了一個成語,比喻受盡磨難的良才。所以,很多琴名和琴曲的名字,都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典故。如果不熟悉這些典故,就很難進入古琴文化的世界裡。

文人愛琴還不止如此,他們還給琴的每一個部位都起了名字。琴的尾巴後來乾脆就都叫焦尾了;兩個支撐琴身的腳叫作「雁足」,就是大雁的腳;其他的還有「鳳額」,就是鳳凰的額頭;龍齦,就是龍的牙齒等等。除此之外,琴的形狀也有名字。如果你去過古琴商店,你肯定知道買琴跟買別的樂器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一般我們挑樂器,會挑品牌、挑做工。而挑古琴,你首先得確定你要一個什麼形的琴,有仲尼式、伏羲式、蕉葉式等等。每一個名字,都是品格或者審美的象徵,寄託了一種美好的寓意。

不過這其實都不算什麼,文人不過是起名的時候多花了些心思,搞得復雜了一點。但是如果告訴你,文人居然還給琴的不同聲音也都起了名字,你會不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放到音樂史上看,這也是一個獨特的現象。

為什麼這么說呢?人在描述音樂的時候,其實語言特別匱乏。如果請你描繪一下小提琴曲《梁祝》,你會怎麼說?凄美?動人?不管你怎麼描繪,都很難讓聽者體會旋律帶給你的感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古代的文人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音色也取個名字。作者高羅佩在書里介紹的是影響最廣的《琴聲十六法》。書里用了松、脆、高、古等等16個字來描述音色。這樣的描述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有點不明覺厲。比如說「高」,《琴聲十六法》里說,「高」跟「古」的音色聽起來相似,其實不一樣。「古」是從韻味出發來說的,而「高」是一種聲調,簡單說,就是輕輕地彈,但是聲調又能很高,這樣聲音能夠傳達更微妙的意思。

本期音頻里,我們很難說清楚「高」和「古」到底是什麼樣的音色。不過,你應該可以感覺到「松」「脆」是味覺感受,「高」「古」是視覺感受。給聲音命名,實際上就是靠通感,把聽覺轉化成了其他的感覺。這是在建立一種聯系,把彈奏的方法、單音的音色,以及這種音色傳遞出來的感受和意義給聯系起來了。

文人給古琴的方方面面都起了名字,這就讓一般人對古琴望而卻步。你想買一把琴,先得搞清楚,仲尼式和伏羲式有什麼不同。你去聽琴,多少得了解一下琴曲名背後的寓意。這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行話。行話本來就是一種門檻,但是古琴的行話還要更難一點,因為一般的行話你搞清楚定義就可以了,但是古琴的行話靠的是用典、象徵、通感等等修辭手法。這樣,文人就把古琴勾連到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系統里了。

如果說命名是從內部把古琴的門檻抬高,想要保證古琴雅得純粹,還得克服外在的威脅,也就是要防止通俗文化「污染」了古琴。不管哪個時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聽到的肯定還是通俗音樂。如果你走在街上,周圍放的一般都是流行音樂,要是想聽古琴或者西方古典音樂,得到專門的場所聽。古代也一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會接觸到很多通俗音樂。這些通俗音樂一定會影響到文人,也會影響到古琴。

正常情況下,這些影響會滲入到古琴音樂之中,因為雅俗之間會相互轉化,是文化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但是,古琴似乎是一個特例。高羅佩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俗樂、異域音樂越發達,文人越要強調古琴雅的屬性,好讓古琴跟俗文化劃清界限。這其實是古琴作為修行工具的意義決定的。

古琴是修行的工具,跟聖人孔子,上古賢王緊密相關。對文人來說,彈琴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管是表達心意,還是感化他人,最終都是為了和古人崇高的思想對話。所以,保護古琴的「雅」,不是在保護一種音樂,而是在守護整個文化傳統。文人肯定不能讓承載著文化傳統的古琴被俗文化給污染了。這就讓古琴成了一塊俗樂不能侵犯的精神聖地。

尤其是到了唐代,文化交流帶來了異域音樂,唐人的生活中充滿了這些音樂。我們今天熟悉的民俗樂器,比如琵琶、二胡都是西域傳過來。於是,文人就會刻意不讓古琴演奏異域的通俗音樂,防止它被俗文化給同化了。比如在傳統戲曲中,你就幾乎看不到古琴的身影。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挺難的。文藝片雖然有深度、有營養,但看著很累,所以也需要有爆米花電影讓人覺得愉悅放鬆。古代的文人肯定也會覺得聽俗樂更輕松愉快,也需要俗樂來娛樂。在這樣現實的困難中,古琴又有了另外一個功能。用高羅佩的話說就是,古琴甚至成了文人自我辯白的工具。欣賞俗樂讓文人覺得有負罪感,所以他們就得時不時地把琴搬出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品位高雅,而且有道德操守的人。這可能還真不是裝,文人在社交場合聽完歌妓唱歌,回家或許真會把琴掏出來彈上一兩曲。因為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也相信,雖然一時為俗樂所樂,但那無非只是消磨時間,事實上他崇尚的只有先王的聖樂。

這樣,古琴作為雅文化象徵的意義就越來越被放大,甚至大於它作為一個樂器的實際意義了。文人即便是不會彈琴,書房裡也要掛一張古琴,給它起個名字,刻上些字。古琴成了一種身份象徵,一種少數人的特權。

古代真的有過具體的規定,說歌女和演員是不能演奏古琴的。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古琴越來越曲高和寡。你可能也聽過《廣陵散》的傳說。這個故事之所以這么有名,就是因為古琴只有少數人才能懂的這種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傳說嵇康有一次半夜彈琴,彈得太好,把鬼都感動了。這個鬼就是「焦尾」琴的主人蔡邕。他覺得嵇康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懂琴人,就把自己密而不傳的《廣陵散》教給了嵇康,條件就是他不能教給別人。後來嵇康被害,死之前最後的感慨,就是《廣陵散》要失傳了。《笑傲江湖》里,曲洋把曲子傳給令狐沖,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

《廣陵散》失傳,象徵著文化傳統的失落。從孔子以來,中國文人一直都有這樣的恐懼和擔憂。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是越來越繁榮了。到了今天這個時代,這種擔憂似乎變得更重了。因為像古琴這樣古老的文化,它紮根的文化土壤已經松動。很多人擔憂,門檻高會不會成為古琴延續下去的障礙呢?

但是,如果你關注今天傳統文化的發展,你就會發現,在揚州等好多地方,生產古琴已經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音樂學院的古琴專業已經有了博士點;頂級的古琴音樂會有時候會一票難求。即便你沒有注意到這些,你也會發現在電影電視里,古琴的出鏡頻率越來越高了。因為古琴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早已經寫進中國文化的基因里,跟整個文化傳統的網路都編織在一起。不管我們從哪一個點進入傳統文化都會遇到古琴,這就是古琴強大生命力的體現。

總結高羅佩寫這本書,就是想讓對古琴一無所知的外國人,理解古琴的魅力和它深邃的思想,從而像他一樣,理解中國文化,愛上中國文化。對於我們來說,這本書也同樣是一本很好的古琴入門書,同樣是進入中國傳統文化,一個絕佳的入口。

D. 今天聽別人說鋼琴是樂器之王 那古琴呢什麼地位

這個真心沒必要作排次的,每個樂器都有自己的特點,作優劣檔次比較是庸人自擾。
但很多人說古琴是民樂之王,古琴的文化內涵確非其他樂器可比的。

E. 在中國古代獨奏器樂中,什麼的地位最高

古琴在中國地位最高的樂器,為歷代文人雅士都推崇,琵琶是中國樂器之王,所以也有。
《高山流水》古琴、《梅花三弄》古琴、《春江花月夜》琵琶、《漢宮秋月》古箏二胡、《陽春白雪》琵琶、《漁樵問答》古琴、《胡笳十八拍》古琴、《廣陵散》古琴、《平沙落雁》古琴、《十面埋伏》琵琶。這是最原版的,
因為中國的音樂,不像外國那樣,有明確的記譜法,明確的演奏方式。中國本身的公尺譜,二四譜,是只記指法很少記音高,傳授都是靠口頭說,然後經過自己的理解修改,一代代傳下來。所以中國古曲裡面,很多同名異曲的曲子,要不就是相互移植,就這樣一首曲子有無數個版本,每個人演奏的版本都不同,甚至同一版本也千變萬化。像我學的古箏曲月兒高,目前我僅古箏見過六個版本的月兒高,琵琶古琴箜篌笛子等都有月兒高這曲子,描繪的意境都一樣,卻各不相同。
就這個十大名曲,雖然已經定型了,不過在每個演奏家手裡都是不同。像廣陵散,這個是早就已經失傳的曲子,是後人根據一些殘存的段落,重新編排創作出來的。 每個人又根據自己理解繼續創作,所以就算是古琴的廣陵散,也是很多版本。

閱讀全文

與電影和古琴哪個地位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