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安導演的經典作品有哪些
1、《雙子殺手》
李安第一部技術型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僅在技術方面被人稱贊,故事劇情也絲毫不落下風。
電影講述了一個老牌特工金盆洗手的故事。可就在他准備迎接新生活的時候卻遭到他自己年輕的克隆體追殺。老王牌VS新王牌,一個雙雄格局。
該片獲得諸多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湯普遜還獲得最佳劇本改編獎),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及多項英國學院獎,李安還評選為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B. 李安的三部曲是什麼
李安三部曲是《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由《推手》(1991)、《喜宴》(1993)和《飲食男女》(1994)三部作品構成的「家庭三部曲」是李安最早的三部作品,創作於進入好萊塢之前。因為三部影片都有一個由郎雄飾演的父親形象,又稱作「父親三部曲」。
《推手》是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1990年,台灣「新聞局」徵集優秀劇本,為獲得優秀劇本獎金,李安動手寫了一個電影劇本《推手》。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了第一次獨立導片的機會——中影公司採用包拍的方式,讓李安拍攝《推手》。
該片於1991年12月7日上映,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提名,李安則獲得了最佳導演提名。
1993年,執導由趙文瑄、郎雄、歸亞蕾合作主演的劇情片《喜宴》,該片是「父親三部曲」的第二部,獲得了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5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獎提名,李安則憑借該片獲得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拍攝由郎雄、吳倩蓮、楊貴媚共同主演的劇情片《飲食男女》,該片是「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5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提名,李安本人憑借該片獲得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C. 《羅曼蒂克消亡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一部特別會吃的電影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極難去評說的影片,和所有那些帶有強烈個人化標簽的導演一樣,比如姜文,他們視電影為手中把玩之物,不是說不嚴肅對待,而是表達慾望過剩,情感和想法溢出,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私人情緒流露的太多,對觀眾而言有時可能並不是很友好。
即便如此,還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很多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影片 ,一是故事完全脫離開政治,干凈的述說了幫派的戰時生存之道。 沒有外層關系的制約,全部是內化的情感依存,道出了那個特殊的時代大背景下,對人性的壓迫和每個人內心無處逃遁的掙扎。
二是拼圖式的剪輯,當你知道一些人的結局之後,再去回看他的前世,真亦假來假亦真,會別有一番味道。
三是對食物的處理,太精彩了!全片一共著墨三種飲食,一是上海點心小吃,二是日本料理,三是重慶菜。中國人吃個飯喝個茶真的是太復雜的一個事兒了,內含乾坤,萬不可掉以輕心。
電影中六個關於吃飯的段落可謂一段比一段佳,開篇葛優動真格兒前先請趙寶剛吃了頓點心,吃點心,精髓在於一疊落一疊,凡常人家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此,而這頓卻吃出了「斷頭餐」的感覺。
淺野忠信在自家館子中展現了一餐簡單的日本料理精緻繁復的製作過程,做料理時穿的衣服,刀工,擺盤,食用的姿勢都極度考究,他對待一隻來訪野貓的態度,和後期的一系列變態行徑造成的鮮明反差,同《帝國的毀滅》中表現希特勒和善地對待親信及下屬打字員的作用一致。
圓桌餐,章子怡眉飛色舞地給大家講述著第一次拍電影的經歷,「一家人」表面和氣的圍坐在一起,由於該段落是倒敘回來的,大家都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了,但是又不知道全部的真相,這頓飯吃出了「最後的晚餐」的意思。
然後就是閆妮帶著袁泉最愛的點心去當說客,替傳說中的戴先生向袁泉提親,而袁泉擺弄了一下盛點心的盒子,點心分毫未動。
最精彩的來了,淺野忠信密藏章子怡,有一段終日吃飯-「啪啪啪」-吃飯-「啪啪啪」...的循環快切,處理方式甚至可謂有點鬼畜。「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人類兩種原始慾望的終極體現,是對現實世界中罪惡感贖罪式地釋放。
最後就是葛優和袁泉一起安全來到重慶後,兩人一起吃了頓飯,互拉家常後袁泉坦白了她對食物的態度,「我喜歡上海,所以喜歡上海菜,不喜歡重慶,所以討厭重慶菜。」喜歡一個菜系,往往是因為眷戀一座城市,而眷戀一座城市,多半是曾在這座城市裡深愛過一個人。
只有袁泉吃飯是吃心情呢,不為了果腹,不為了贖罪,不為了掩護打啞謎,可導演心狠,沒讓觀眾一睹美人開開心心吃一頓痛快飯的場面,實在是遺憾的很。
四是音樂的確是有點好聽,不過音畫貼合度不是很高,略微有點MV即視感。一首《Take Me to Shanghai》讓我這個重度上海情結患者聽得差點醉掉。
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曾拍出過被評為學院史上最牛x畢業作品的程耳,學院味濃到化不開,一部電影下來,迷影態度昭然若揭,致敬的部分太多,對《教父》整體基調的模仿,熟練運用昆汀的暴力美學和馬丁斯科塞斯的分鏡,作為一個進階中的青年導演,這種形式上的借鑒無可厚非,而且確實看的很過癮。而我最愛的一個致敬是最後葛優過安檢,雙手高高舉過頭頂,彷彿是他對時代、對歷史、對自己前半生投降的一個儀式,認命了,李安《喜宴》的最後也出現了同一幕,郎雄亦是在過安檢時高高把手舉過頭頂,給放出了「我認輸了」的一個信號。 可見,多厲害的人,都不得不臣服於安檢啊!
後來跟朋友聊起此片,「羅曼蒂克」到底是指什麼,他說1913年對於歐洲是個分水嶺,一戰前歐洲極致地美好,從而讓人感慨一戰後的繁華落盡。 「羅曼蒂克」的消亡其實也有這么一點意思在裡面。如果有人這么去處理1937年之前的上海,可能會很有意思。
小菱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