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夢想長成了參天大樹——記運城市蒲劇團團長賈菊蘭
但凡喜歡看點蒲劇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個水袖耍得好、毛筆字寫得溜的名演吧!她就是我省最年輕的梅花獎獲得者賈菊蘭。自三年前接任蒲劇界最高藝術院團——運城市蒲劇團團長以來,她在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基礎上,苦心謀劃新發展,頻出新招振士氣:以戲推人,鍾煉新人,為古老蒲劇藝術注入青春活力;結親西安百年易俗社,與秦腔同行交流學習,促進蒲劇提升創新;拯救瀕臨失傳的經典武戲、移植創作新戲,使演出劇目發生結構性變化;疫情期間,又推出大型網路戲曲劇目「空中蒲苑」,在滿足戲迷戲癮的同時,通過穿插扶貧助農、運城旅遊宣傳片、援鄂醫療隊員講述抗疫感人故事等環節承擔戲曲人的社會擔當;積極探索戲曲對接市場的商業運作方法,以期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在她的帶領下,一個名家輩出、久負盛譽的地市級劇團呈現出一派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可以說,她就是蒲劇界的一棵參天大樹。
這棵耀眼的參天大樹是怎樣長成的呢?筆者通過掌握許多翔實可靠的資料,逐漸理清了其中的原委:
夢想無法遏止
賈菊蘭,1977年出生於山西省稷山縣翟店鎮太郝村的一個普通農戶。父親喜歡拉二胡,母親愛唱戲,受爹娘的熏陶,她從小就對蒲劇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常常盼望著蒲劇團到村裡唱大戲。
每次村裡演戲時,賣油糕、糖葫蘆、瓜子等小吃的商販就會在觀眾中叫賣。當別的孩子眼巴巴地纏著大人買零食時,瘦弱的小菊蘭卻安靜地盯著戲台上的幕布。
看到女演員們化著漂亮的妝,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上場時,水袖一甩,碎步一邁,扇子一舞,手絹一抖,然後緊跟著響起悅耳動人的唱腔,她心裡的那個美自是不必言說,同時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模仿起來。曲終人散,劇團到別的村子唱戲了,小菊蘭的心也跟著走了。蒲劇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紮下了根,她夢想看有一天也能當一名神奇的蒲劇演員,而且要學成好把式、名把式。
對此,老實巴交的父母強烈反對:「農村姑娘別不務正業,踏踏實實學好功課,考上中專、大學才是正路;再說學戲可苦哩,練不會,師傅會很厲害的……」但這些話不僅沒有讓她打消學戲的念頭,反而讓她心志更堅。
一年春節期間,二哥從縣城看熱鬧回來,對她提到戲校招生的事。她聽後特別興奮,就把枕巾套在手上當水袖,然後爬到可以視作舞台的窗檯上唱呀扭呀跳呀,逗得大家樂成一團。興盡,她跳下窗檯,討好地靠在媽媽的胳膊上,撒嬌地請求媽媽:「我想學唱戲,你和爸爸就送我上戲校吧!」可無論她咋說,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遭這份罪的媽媽就是不答應。小菊蘭立時就像抽瘋一樣,猛地站起來,沖著媽媽叫嚷起來:「你讓我唱,我也得唱;不讓我唱,我也得唱。」媽媽愣了一下,迅即怒聲撂給她一句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話:「我說不準唱,就是不準唱!」
央求無果,小菊蘭感到特別委曲,於是含淚躺倒,一夜無眠。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拿起壓歲錢,獨自跑上公路搭車。碰巧,在車上遇到了小學老師曹仙梅,聽她講了緣由後,曹老師改變行程,把她送到縣文化館,交給稷山戲校的任秀枝老師。據賈菊蘭回憶,當時如果沒有曹老師引路,她一個沒有出過多少門的農村女孩,面對生疏偌大的縣城,恐怕都會走丟的,更不用說會找到戲校的任老師。
任老師那時留著短發,態度非常和藹,一聽到她的來意,就極其親切地說道:「孩子,你先給老師唱一段,讓老師看看你嗓子怎麼樣。」小菊蘭聽後立刻脫掉外邊的棉衣,給頭上搭了個頭布,模仿著曾經看到過的演員動作演唱了一段《送女》。任老師聽後,當即表態:「唱得不錯,你被錄取了。」小菊蘭一時喜悲交加,竟放聲哭泣起來。當得知是其父母不同意,她是從家中偷跑過來時,任老師隨即給她出主意:「你回家給你父母說,一是你是塊唱戲的料,必須上戲校;二是如果家庭條件不好,學費全免,光帶口糧就行。」
任老師一席話讓她頓時陰雨轉晴,自信滿滿。當她回家把這些話說給父母時,他們仍然不肯同意。她就以絕食、不說話等方式相抗爭,最終迫使父母答應了她上戲校的請求。
幸遇三位恩師栽培
第一位恩師就是賞識她的天分並幫她圓了上戲校願望的稷山戲校任金枝老師。任老師教學非常嚴格認真,一邊教她練功,一邊給她排戲,其間她學會了《拾玉鐲》、《殺狗勸妻》、《王寶釧別窯》等戲。令她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教她《拾玉鐲》中孫玉姣喂雞一段時,扔完雞食下意識拍圍裙上的臟東西,米皮不小心飛到眼眶裡,眼睛需要快速地眨巴幾下,她就是來不了,所以每次走到這里時,老師就特別生氣,讓她一遍遍重來,直引得旁邊的小夥伴偷著樂。等到其他同學都下課吃飯了,而她也練得頭暈目眩、滿頭大汗、腹中飢餓時,老師還是讓她繼續練習。當時她心裡特別怨恨老師:你怎麼能這么狠心折磨我呢?多年後的今天,她回想起這段經歷時說道,在我反反復復都學不會這個動作時,老師心裡其實也特別著急、倍受煎熬。這種折磨應該叫吃偏飯,對此,我十分感激。得益於任老師的嚴厲教導,當時年僅十一二歲、對於表演刻畫人物完全沒有概念的她,硬是憑著對老師所教授東西的死記,通過一個不落的完整動作的呈現,取得了很多次不錯的上台演出效果。提到第一次上舞台演出,她至今還充滿著幸福的回味:化好漂亮的妝容、穿上五彩的戲服、戴上精美的頭飾,在台上一亮相、一開口便感覺到無限美好……
在任老師那裡接受了一年戲劇啟蒙教育、打下一些基本功之後,1989年她順利地進入了水平更高的新絳戲校,從此遇見了人生中的第二位恩師——被譽為「蒲劇四小名旦」之一的筱蘭香老師(本名田郁文)。其時,田老師雖然已經七十歲了,但扮相做功如花綁子、腰功、翻身、卧魚、搶背等程式和技巧依然精準過硬,顯得儀態端莊、優美大方。有一回他示範卧魚動作,坐在檯子上盤著腿往下下背,整個背部都著了地,使得在場的所有人都深感震驚。
田老師教學生練功很有方法,要求也極嚴。比如跑圓場時,剛開始大家還行,不久就出現前後搖晃、上下亂跳的狀況,這時老師就會邊做示範,邊叮囑大家要跑穩。為此,他讓同學們訓練時膝蓋要夾著笤帚,頭上頂一碗水,而且做到平平地跑,笤帚不準掉,水不能灑,直到大家精疲力盡時,才讓休息。有時在太陽底下練,有時在月光下練,這些既磨練了大家的堅強意志和吃苦精神,又使大家練下了過硬的功底。
田老師做功不僅嫻熟,而且動作生活化,極具舞台美,尤其是搓麻、擔子功、納鞋底等,非常漂亮。在教學生納鞋底的時候,要求線繩不能抽得過長,而且抽過來的線繩應該在手腕上纏兩匝,再抵住鞋底用勁拽兩下,這樣才能納緊。同學們在掌握動作技巧的同時,也被田老師認真觀察生活、注重細節打磨、富於藝術創造的精神深深感染。
《藏舟》里有個動作,賈菊蘭剛開始怎麼也學不會、做不好,田老師就一遍遍地示範教導,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肯停下來。在教水袖功時,田老師結合自己一輩子的舞台實踐,要求大家在風地里、在麥場里練,直到把水袖練到不怕風的程度。所以現在賈菊蘭在表演水袖時,無論什麼風都不怕,這也為她的奪梅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唱腔方面,田老師要求字正腔圓,咬字清楚,而作為稷山人的賈菊蘭開口音和閉口音不分,常常紅黃難辨,唱娘為擰,而且當時自己也感覺不出來。有一次,當她又把「娘」唱為「擰」時,田老師生氣地在她胳膊上擰了一下,並教訓道:「你記住,這樣叫『擰』,叫你媽才叫』娘』!」這一擰一訓,讓小菊蘭頓吋如醍醐灌頂,瞬間明白了很多。此後,她又通過兒童識字卡片的拼音字母等方式不斷自覺矯正自己的發音,終於通過了唱腔中的咬字關。
田老師的悉心教誨不僅使賈菊蘭奠定了扎實的基本功,還學到了他的很多代表戲,如《送女》、《藏舟》、《花田錯》、《贈劍》、《表花》、《白玉樓》等,為她以後獲取更多的演出機會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田老師還注重對學生的言傳身教,經常告誡他們,要唱好戲,先做好人,要有堅強努力、不怕吃苦、持之以恆的精神,要做德藝雙馨的演員……他每次上場演出前,不僅臉、手要抹白,連脖子也不馬虎;還要系好袖口領口,以使全身保持必要的緊張專注狀態,用他的話講就是「在演出時要有牙掉往肚子里咽」的精神……令賈菊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鄉下演《打神告廟》時,有觀眾對她的出色表現感到滿意,就往舞台上扔了二十元錢的紅包。田老師發現後,就對她說:「菊蘭啊,你永遠都要記住,無論你將來的成績有多麼大,都是大家共同努力、辛苦付出的結果,而不只是你一個人的成績。今天,咱們就把這二十塊錢買成糖果,分給大家一起吃吧。」當她和大家分享了這些糖果後,心裡真是無比的喜悅。這件事對她以後的成長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現在她的低調謙和、不耍大牌、大好人緣或許正來源於此。
與「蒲劇皇後」武俊英的師生情緣,始於賈菊蘭的偷偷學藝。那時正是「俊英腔」流行的時候,武老師被返聘到新絳蒲劇團,每當她演出時,賈菊蘭就專注地站在側幕旁邊偷偷跟著學——因為覺得人家是獲得梅花獎的大演員,就不敢當面請教——就這樣學會了武老師不少戲。菊蘭看戲很細,也善於琢磨,比如她從《蘇三起解》中看到武老師扮演的蘇三出監時一個眨巴的眼神,悟出監獄光線太暗,以致於走出牢門後一時接受不了強光的刺激;看到崇公道給蘇三卸去刑伽後,做了一個非常輕松的動作,從而想到刑伽是何其沉重啊!所以,後來劇團里要演武老師的戲,基本上安排的都是賈菊蘭。
新絳建團五十周年時,運城地區蒲劇團領導一行人前來祝賀。當發現賈菊蘭是個苗子,有潛力可挖後,武俊英就想辦法把她調從新絳蒲劇團調到了地區蒲劇團里。那一年是1998年,從此,二人就結下了朝夕相處的師生情緣,賈菊蘭有事無事就向武老師討教,把武老師所有唱腔都學會了,武老師對這個勤奮靈性的徒弟自是愛惜無比。有一次,她語重心長地對賈菊蘭說道:「要想唱好戲,必須先要說好。」賈菊蘭默默把老師的話牢記在心,自此養成每天早上拿著報紙用晉通話大聲朗誦的習慣。為了進一步幫助菊蘭克服鄉音問題、提高咬字水準,武老師還教給她一段簡明易記的繞口令,讓她時常練習練習:
粉紅牆上畫鳳凰,
鳳凰畫在粉紅牆。
紅鳳凰,粉鳳凰,
紅粉鳳凰花鳳凰。
武老師還親自給她排了《竇娥冤》、《打金枝》《玉嬋淚》等戲,使她自身的藝術素養又得到了很大的躍升。
錘煉成為劇團佼佼者
在新絳蒲劇團時,由於人少,賈菊蘭幾乎什麼行當都得演,而且很多時候每天都要演練兩場。為此,她常常是早上五六點鍾起來,把要演的戲從頭到尾過一遍;下午休息間隙,對著鏡子審視五觀怎麼化妝、表演能更美、更符合劇情,同時把學過的戲再溫習一遍。這樣堅持下來,不僅會演的戲越來越多,而且老百姓反映也不錯,堪稱新絳團的台柱子。
到了市團後,賈菊蘭感覺壓力特別大,因為這里不僅有好幾個梅花獎演員、很多實力雄厚的一線演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也都是運城藝校畢業的尖子生。再加上感覺從縣團走出來的自己在唱念做打上都不規范,有點野,甚里連演丫鬟、跑龍套都比不上人家,竟生出很多自卑來。想到要在市團站住腳,她就暗下決心,從最基本的跑龍套做起,向他們學習,看這些老師怎麼化妝、怎麼演戲。她第一次出現在市團的舞台上,是給王藝華老師配周仁哭墳的龍套,面對從來沒有見過如此之多的觀眾,她不由得全身緊張發抖,同時又感到特別興奮。就這樣慢慢學習、積累,終於得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出演了《打神告廟》中兩折戲,大概四十分鍾,其間,觀眾席中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演出結束後,程小亭老師覺得不錯,其他老師反映還行。在隨後吃飯時,劇團的一個大哥哥端著碗,興沖沖地走過來對她說:「菊蘭,你今天可是下了顆恐龍蛋!」受到極大鼓勵的賈菊蘭,一下子對自己在市團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為了能爭取演到演好更多的戲,她見好就學,又學到了吉有芳的《掛畫》、朱秀英的《教子》、景雪變的《火焰駒》等名家名段。看曲劇電視劇《陳三兩》時受到啟發,覺得可以把書法融入到蒲劇里邊,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於是她從1999年就開始練起毛筆字來。起初寫得不像樣子,但她是那種越受打擊越能激勵自己的人,經常把字帖帶在身邊,一有時間就練,每天都要練八九小時。在趙玉漢、程小亭等老師的指點下,不僅越寫越好,而且逐步掌握了在演出時正書、反書、雙手寫字的絕活。
由於勤奮好學、苦心追求,從2000年起她就在這個大團里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般嶄露頭角,先是獲得地區調演表演金牌獎,接著是山西省第八屆戲劇杏花獎、《走進大戲台》總擂主、中國戲劇紅梅金獎,此後一路開掛,連年獲獎,還代表市團、代表蒲劇、代表運城市、代表山西省到外省、到中央台甚至到國外進行演出。
二十餘載苦寒終摘梅
在新絳戲校,為節省開銷,小菊蘭經常花五毛錢買一把青辣椒,蘸點鹽就饅頭吃。練習基本功時,需要不斷練習踢腿、下腰、拿頂、翻跟斗等,辛苦乏味,但菊蘭不敢鬆懈,別人練3個鍾頭,她就練6個鍾頭,從不懈怠。為練好甩水袖,她穿著媽媽用三天時間親手縫制的一件戲裝,靠在樓梯上練,在大風中練,在角落裡練,從而練就了過硬的水袖功。
為了很好地掌握毛筆運筆等技巧,練成自己表演的「一招鮮」,菊蘭不惜花費,起初就選用好宣紙當做練筆用紙,一天練字要達到8小時以上,下鄉演出時,她也時常背著筆墨紙硯。一有工夫,她就拿出字帖練習,常常練習到深夜。用雙手寫不同的字,尤其是一些不常寫的字,時常讓菊蘭感到情緒幾乎要崩潰,但她硬是憑著百折不撓的毅力堅持到寫好為止。怎樣用左手反著寫出俊秀的正字來?菊蘭苦苦思索後,找來一面大鏡子放在身後,從背後的鏡子中修正字的形體。有時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常常習練起來忘了睡覺,耽擱吃飯,一頓飯多次熱是常有的事。每次要書寫新的內容,她都要多次反復練習,直至熟練為止。有一次,當把幾個字習練得像模像樣的,自己感到滿意了,准備睡覺時,一看窗外,已經天大亮了。多少年來,她只知道習練用過的廢宣紙一捆一捆地往外扔,廢白布一條條地被卷了起來,卻從不去算到底花費了多少錢。經過10年千百次地辛勤苦練,終成書法絕活。
在完成劇團安排她演的《打神告廟》、《狸貓換太子》等劇目時,她還主動「撿戲」,把《火焰駒》中的旦角演了個遍,提升自己對各種角色的把握能力。為了練好唱功,她還遠赴太原,特別拜從小接受蒲劇薰陶的山西歌舞劇院的民歌歌唱家陝軍老師為師,進行聲樂訓練。此後,唱功大進,唱高音不再是臉憋得通紅、脖子上青筋高高凸起、喉腔里只能發出尖尖的一綹聲,取而代之的是神態自然、氣息通暢、高音大小駕馭自如。
為了提高自身文化程度和綜合素質,她還完成中專、大專的學業,養成了讀書看報、勤於動筆、善於思考等習慣。這對她理解戲詞、分析人物性格、拿捏藝術角色、摘取梅花獎等無疑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對於梅花獎,起初她覺得「太高了,像摘星星,不敢想」,後來在和幾位梅花獎得主的朝夕相處中,得到了無以數計的教益和許許多多的熱情鼓勵後,這才萌生了摘梅之想。終於機會來了,2012年由她主演的《青絲恨》列入奪梅計劃。
為了塑造全新的敫桂英,帶給觀眾更多的藝術享受,告廟打神時的動作難度加大,從過去的上桌改為上香爐。為了表現出輕盈優美的感覺,她每天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近一米高的香爐上練習掛翻子等高難度動作。一天,正飛身上爐,左腿卻怎麼也跨不上去,伴隨著膝蓋處」嘣」的一聲,她就倒在了排練現場。經檢查,被確診「半月板破裂」,醫生要求她必須治療、靜養,否則可能再也上不了舞台,走路也會受影響。導演心情沉重地勸她休息,說以後還有機會。
忍著劇烈的疼痛躺在床上,賈菊蘭思緒翻滾、心潮難平:難道就這么放棄來之不易的機會嗎?「《青絲恨》排練這么久,太不容易了,我不能放棄!」賈菊蘭咬著牙要求繼續排練。每天,同事、愛人背著她從北五樓的家中到南四樓的排練廳上上下下,導演講戲時,她在旁邊說詞、演唱。驗收演出時,她請醫生打了封閉針,照常進行演出,獲得一致好評。
2012年11月25日,賈菊蘭赴京手術,取出破碎的骨頭,開始靜養恢復,術後100天,又在杭州嫻熟地完成表演。等待梅花獎評比結果的過程滿懷期待又痛苦難熬,「分分秒秒,像等待『判決』結果一樣,心裡揪得緊緊的。」
2013年5月20日,她終於站在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領獎台上,成為山西最年輕的梅花獎得主。
名就感恩依奮蹄
獲取眾多演員窮其終生都無法企及的戲劇界最高獎項的賈菊蘭滿懷感恩地說:「自己只是一個呈現者,這個榮譽包含著太多人的付出!非常感謝關心愛護、鼓勵支持自己一路走過來的老師、領導、同事、家人及廣大戲迷們!沒有他們的厚愛,就不可能有自己今天的成績!以後能做的就是用更高的標准要求自己,更多的汗水提高自己,更好的成績回報大家。」
在談到家人時,賈萄蘭幾次哽咽落淚,她說,在家裡自己從小到大一直就是個完完全全的索取者,為了支持她追求藝術,家裡人上上下下都在無怨無悔地付出……對家人的虧欠實在太多了,以後要好好努力,把做得不到的地方盡量彌補回來。在這里,筆者不由得想插上一句:自古家庭事業難以周全,或許有這份心,家人就足夠欣慰了;每個人的成就背後,真真切切蘊藏著家人不知多少的付出啊!
摘梅歸來的賈菊蘭在團里依舊忙碌,又先後擔當了《馮玉鎖》、《初定中原》、《棗兒謠》等幾出新劇、大劇的女主角,她更細致地剖析人物性格、雕琢人物形象,使得馮玉鎖的妻子、孝庄太後、棗香等戲劇角色深深走進了觀眾心裡。其中,《棗兒謠》還被拍成蒲劇同名電影,並榮獲第二屆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二等獎,為蒲劇藝術的傳播和弘揚做出了重要貢獻。
談到做演員的感受,她說,演員站在舞台上就是個享受的過程,這么多年來她在不同人物的塑造中也算經歷了許多許多的人生;每次演出都會有遺憾,但每一次的遺憾都是下一次完美的動力,這可能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她一直信奉一句話「不瘋魔不成活」,也就是說,對於任何一個身段、唱腔等,沒有像瘋子一樣的執著追求,就不可能達到極致,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成功。
如今擔任著運城市蒲劇團團長的賈菊蘭,正躊躇滿志、意氣昂揚地帶領著的她的藝術團隊創造著一個個新的業績……
命運垂青有準備的人,一份辛勞一份收獲,賈菊蘭最初的那個看起來有點縹緲的夢想,現在已切切實實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她的人生奮斗歷程,對於我們許多心懷夢想的人無疑是一份珍責的鏡鑒、一個巨大的鼓舞。
祝福賈菊蘭,祝福運城市蒲劇團,祝福蒲劇,祝福每一個心中有夢的人!
Ⅱ 兄弟手足情 且行且珍惜/觀看蒲劇《棗兒謠》有感
文/蠻子
01
近日,一位老領導贈送給我一套蒲劇《棗兒謠》CD光碟。
平素不多看戲劇,但聽說《棗兒謠》曾赴京演出,反映強烈,火爆京城。出於家鄉人的好奇心,我利用周末連續看完了上下兩集。
打開電視,第一幕就扣人心弦。我的心隨著劇情變化,時而提起,時而緊張,與劇中人物同悲同喜,數次眼淚汪汪;劇終時,我仍思緒萬千,沉思良久,一時竟忘了關閉電視。
02
新編大型歷史題材劇《棗兒謠》,源於清代山西稷山吳城村村民吳紹先的真實事跡。
全劇以吳伯宗步行三萬里、途經十七省、歷時十八年,尋找幼年被人販子拐賣的兩個兄弟為主線,講述了他為了尋找兄弟,跋山涉水、沿街乞討、受盡欺凌、凍殘身軀,終於找到兄弟,卻付出了生命代價的故事。
康熙皇帝欽封吳伯宗為「大清義民」,並賜其金字御匾「兄弟孔懷」。
禮部尚書李光地著文《紀吳伯宗尋弟事》,高度贊揚他的「孝悌」精神。
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為他寫了76韻五言詩,稱贊他「力田之夫,猶有唐堯虞舜之風」。
1923年,時任山西督軍兼省長閻錫山得知此事後,也為吳伯宗的義舉所感動,命令為其樹碑、雕像、建亭,以示褒獎。
至今,吳伯宗的石碑和坐像還矗立在稷山縣青龍寺博物館。
《棗兒謠》彰顯了主人公至仁至義的手足情懷,唱響了一曲感天動地、催人淚下的親情悲歌,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03
從古至今,有很多關於兄弟情深,兄妹誼長,手足相惜,同胞相扶的故事傳為嘉話。
《三字經》中記載了「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
父親讓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讓我們看到了兄友弟恭的謙讓美德帶來的和諧。
而宋代蘇軾、蘇轍兄弟手足情深的故事更是傳為美談。
蘇軾、蘇轍兄弟,同時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宦海茫茫,身不由己,聚少離多。
有一年中秋節,蘇軾感慨六年沒見到蘇轍了,便作詩《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們現在用以寄託愛情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其實是寄託兄弟情誼的。
人們常把兄弟之情比做「手足之情」,這個典故就是來源於蘇氏二兄弟的故事。
蘇軾因烏台詩案被下大獄時,其弟蘇轍寫下了《為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作為弟弟,他寧願以頭上烏紗帽和自己前程換兄長性命無憂。
蘇軾在獄中因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寫詩與弟弟子由道別曰: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來生未了因。
後來,蘇轍被兄長牽連從一方大員被貶為小小酒監,且五年不得升調,他也無半字怨言。
蘇軾去世後,蘇轍在兄長的墓誌銘上寫到: 我初從公 , 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04
無獨有偶,國外也有兄弟禮讓的佳話。
從前在以色列住著兩兄弟,哥哥已經結婚有了妻兒,弟弟仍舊單身尚未成家。兩人都是種田的莊稼漢,父親去世之後共同繼承家產。
收成的蘋果和玉米均分為二,納入各自的倉庫當中。到了夜裡,做弟弟的心想,哥哥擁有家累負擔較重,就將大量農作物暗地調到哥哥的倉庫里。
反之,做哥哥也在想,弟弟尚且單身,必須要為將來預作打算才行。因此哥哥也趁夜裡偷偷將自己的部分收成搬入弟弟的倉庫中。
第二天清晨,兄弟兩人起床之後各自前往對方的倉庫查看,發現裡面的作物存量仍與昨日一樣未見增加。
於是當天夜裡和次日夜裡又再相互重復搬運,如此這般持續了三個晚上。第四個晚上,就當兩兄弟彼此將農作物搬往對方的倉庫途中不期而遇,這才知道兩人居然用心一致,都在為對方著想。
見此情景,兄弟兩人不由放下手中農作物,互擁而泣。
05
同一棵大樹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縱觀歷史,兄弟反目成仇,爭權奪利,手足相殘的例子也可以信手拈來。
古代的皇位之爭更是無親情可言,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而弒兄。
而民間廣為流傳的反映曹丕和曹植本親兄弟手足相殘的七步詩,則成了兄弟情誼的反面教材。
曹植少年時聰明,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否則就要把他處死。
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了這首詩: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桿。豆子和豆桿本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桿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里的豆子,而鍋里的豆子無力反抗。
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知,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
06
現實生活中,我見過的兄弟姐妹因為贍養父母、繼承遺產、分家析產,或者因為一道院牆、一個水道反目成仇,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直至對薄公堂的例子俯首可拾。
而有矛盾的兄弟,曾經都親密無間,最終卻漸行漸遠。縱觀中國萬千家庭,這都是現實存在的情況,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顏之推在家訓中曾對手足兄弟由親漸遠的狀況做了分析: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禮之人,不能不想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
兄弟,從小呼吸著同一個母親的氣息。小時候,父母左手拉一個,右手牽一個。這個扯著母親的衣袖,這個抓住母親的裙擺。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同一張桌子,都夾同一個盤子的菜,母親喂飯的時候,用的都是同一個飯碗。哥哥穿過的衣服,會傳給弟弟傳,哥哥用過的課本,會傳給弟弟用,就連平常嬉戲玩樂的地方,都是同一處。這種極深的同根手足情義,即使相互之間發生吵鬧矛盾,最終還是會愛著對方,關系並不會衰減。而到了各自成家立室,生兒育女,即便是關系再好,再忠誠厚道的人,兄弟之間的感情都免不了日漸淡漠。
造成皇室內部兄弟之間反目成仇的一般是權位之爭。這種爭執大到突破了傳統的血緣關系能夠維系的程度,最終造成同胞兄弟反目成仇、刀戈相見、你死我活、爭奪皇位!
而普通家庭中兄弟之爭無非是一些小的利益之爭、情感之爭、瑣事之爭。 斤斤計較,爭多論少;你不敬我,我心無你;我幹活多,你奉獻少。有時,妻子多語,兒女夾雜,他人蠱惑,矛盾升級,一發不可收拾也!
那些手足情深者,大多互相謙讓,不計個人得失。孔融讓梨,演繹一下,實為讓利。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傳統文化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中的「悌」專指兄弟關系。
「悌」字是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組成,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兄弟和睦,妯娌和氣。兄長愛弟弟妹妹要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弟弟妹妹尊敬兄長要僅次於父母。所以古人講:有父從父,無父從兄。
07
有人說,兄弟姐妹是半輩子的朋友,父母在,兄弟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成了親戚。
其實,除了父母子女,這個世界上只有兄弟姐妹與你還有血緣關系。
父母在,兄弟姐妹一起吃飯,一起過節。父母不在,兄弟姐妹仍然是個大家庭,互相撐腰,互為後盾,互扶互助,手足情長。
《弟子規》第三節是「出則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記得有人說過,不孝順父母,與自己兄弟姐妹都處不好的人不能交朋友。有些機關招聘、提干,也把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做為考察條件之一。
的確,和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都斤斤計較,與其他朋友還能大度、和睦?
過去兄弟姐妹多,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多了,兄弟姐妹少了。隨著二胎政策放開,兄弟姐妹逐漸多起來。
無論何時,珍惜手足之情,於你、於他,於父母、於社會都是一大幸事。
一位禪師曾經寫過一首描述兄弟情誼的詩詞,這里與大家共享: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各位親們,如果同意我的觀點,欣賞我的文字,請在文章後面❤處點擊或在「贊賞支持」處點擊,歡迎關注作者個人主頁。
Ⅲ 棗兒童謠的作用
解析: (1)課文首尾呼應,體現了劇本結構的嚴謹性。 (2)這同一首童謠表達了「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 (3)開頭使用童謠,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並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也用了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後換為前台,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聲」,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4)就劇本的象徵性而言,《棗兒》是一個《等待戈多》式的小戲劇,最終沒有等到老人的棗兒和小孩的爹。這個小品面對所有人,發出了深情的呼喊,表達了真心的企盼,將人性與人格、崇高與憂患演繹得那樣楚楚動人又回腸盪氣。 意思正確,言之成理即可。
Ⅳ 蒲劇演員仇希勤是哪裡人
山東。仇希勤出演蒲劇《棗兒謠》中的巴虎一角色,《棗兒謠》是一部蒲劇改編的戲曲電影,根據查詢《棗兒謠》信息簡介可知,劇中的仇希勤是國家二級演員,山東人,功底扎實,唱腔醇厚,劇中扮演巴虎,表演戲風規整穩重,是一位難得的蒲劇花臉演員。